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临汾市特产

临汾市民俗文化

  产于山西晋南。远在宋、金时期,晋南临汾一带的造纸、刻版、印刷技术已相当发达,于是,木版年画也就应运而生。在甘肃黑水城附近一古塔中发现宋、金时期平阳城姬家雕印的一幅木版年画《四美图》。这幅画是目前所见到的我国最早的木版年画。画中人物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四位古代著名美女,画中美女体态丰韵轻盈,神情奕奕动人,造型优美,形象逼真,可见,晋南木版雕印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年画行销甚远。先由画工……[详细]
  山西省翼城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南部,自古为西通陕甘、东达豫赵的咽喉要地。翼城花鼓源远流长,翼城杨家祠堂牌匾上写道:“唐太宗坐定长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个元宵节呀,国邦定,民心顺,国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的热哄哄。”落款为大唐贞观三年正月。《翼城县志》“国戚卷”载:“明万历年间李太后回翼城省亲赏花鼓银子三千两。”可见冀城花鼓在明万历以前就已存在。由清代至今,翼城花鼓已成为百姓庆丰收、祭祖先的例行表……[详细]
  临汾市古为尧都,世称平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威风锣鼓作为民间锣鼓艺术的一个品类,在临汾市不仅有长远的历史渊源,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威风锣鼓最早的名称为“锣鼓”,俗称“家伙”,主要分布在临汾市区及霍州、洪洞、浮山等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威风锣鼓汲取不同时代的艺术精华,使自身渐趋完美。威风锣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挎鼓表演,平阳大多地方都由鼓手挎一面圆形大鼓敲打表演;另一种……[详细]
  起源于古代山西河东路的平阳府(今临汾市),自宋、金到明代、清代年间,流传甚广。 宋代,自毕升发明活字排版印刷后,我国的雕版印刷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北宋灭亡时,金人以汴梁掳迁至平阳去的刻工与书版作为基础,使这一带的印刷业得到发展。平阳,成为金代雕版印刷的中心。官府在这里专门设置出版机构,管理民营书坊与书铺,使这里的雕版印刷逐渐繁荣起来。 木版年画,是用传统的木版水印方法印制的年……[详细]
  山西襄汾其陶寺的狮舞始于隋唐时期,历经宋元明清,经久不衰,被称为“天塔狮舞”。天塔狮舞具有惊、险、奇、绝、美的艺术特征。塔台高高耸立,动作大起大落,令人惊叹;表演过程内含科学的力学原理,再加上安全的保护措施,看上去险实则无险;狮子眼、舌、尾活动自如,能做出口吐条幅之类的表演,使人感到稀奇;天塔狮舞在力量中融入技巧,特技中渗透文化,堪称一绝;这种高台表演,空中造型优美,显示出动人的魅力。天塔狮舞具有……[详细]
  庆唐神鼓也称“浮山架子鼓”,主要流行于浮山一带。据《浮山县志》记载:“天圣宫在县南三十五里羊角山之麓,唐武德二年建祠(庆唐观),天圣五年,诏改观为天圣宫……”,庆唐神鼓正是在天圣宫道乐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浮山架子鼓是一种大型的鼓乐表演。在乐器使用上,架子鼓只有鼓、钹、锣三件乐器,平时多用钹领奏,偶尔也用锣领奏;在乐队编制方面,其编制比例一般是一鼓、两钹、四锣;在节奏方面,主要由基本节拍与节奏的基本字……[详细]
  五龙洞圣母祠位于蒲县城北20公里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建筑,四合院式,正殿为石灰溶洞,内有五龙圣母等塑像5尊。西侧有一洞,深不可测,民间传言可通陕西,为历代祈雨之地。传说龙王专司雨职,掌管兴云降雨,每逢风雨失调之年,民众都要到此烧香祈愿,以求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相传,民间一陈姓女子与陕西黑水河龙王再续前世姻缘坐化于山间岩洞,人们将岩洞改称五龙洞,并在旁边修建庙宇,塑造神像,每年五月十八(……[详细]
  飞岭高跷流传于临汾市安泽县府城镇飞岭村,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飞岭村现在的表演队伍有三十人之多,其中扮演的角色皆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如“老渔翁”、“济公”、“关公”、“唐僧”、“沙僧”、“孙悟空”、“猪八戒”、“小猴”、“许仙”、“青蛇”、“白蛇”、“秦叔宝”、“媒婆”、“傻妞”等等,演员们诙谐的表演给观众带来很多的欢乐和回忆。飞岭高跷有文武之分,文跷主要表演走唱,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武跷则表演倒立、跳……[详细]
  汾城(太平)米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当地生长着一种瑞草,叫“蓂荚”,其味酸,人们用来作调味,即醋的先祖。据考证汾城米醋早在汉魏时期已形成地方优势,明清以降,汾城米醋酿造甚为发达,民国初年,仅汾城城内就有八家醋坊,年产在数千担以上,规模较大者有三盛合、五成德、义盛德、同顺和、益升源、发盛奎、涌发源、源兴顺等字号。汾城米醋酿造分为八大工序:制曲、发(大麦)芽、煮料糖化、放淋、二淋、(入缸)拌曲、封缸、……[详细]
  胃灵散是洪洞县刘家垣镇楼村史家的祖传秘方,主要治疗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虚寒老胃病。胃灵散由党参、苍术、陈皮、川朴、猪苓、白茯令、官桂、草菓、甘草等二十多种名贵中药材组成,是中医治疗脾胃失调、肝胃失调等症的独家秘方。胃灵散制作工序严格考究,最关键的是炮制一关:官桂等部分药物需要用秘制黄酒浸泡3—5天时间不等;甘草等药物需用特质蜂蜜炮制;枳实、川朴等药物需要用秘制熏醋浸泡1—2天……[详细]
  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进行舞蹈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隰县千家庄响铃高跷源于清朝末年,因跷腿拴有响铃而得名,是当地百姓在春节、元宵节闹红火时的重要文艺形式,百余年来,受到当地民众的广泛欢迎。响铃高跷一般高为1.5米,最高的跷可达两米,演出时以小鼓、小锣、唢呐为伴奏乐器,表演者装扮成《水浒》、《西游记》、《白蛇传》等……[详细]
  任庄扇鼓傩戏是山西省曲沃县任庄村民“遵行傩礼,禳瘟逐疫,祈福祛灾”,于每年仲春进行的一项古老的汉族民俗祭祀表演活动。《扇鼓神谱》发现于1986年。这是傩戏传承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经鉴定,该神谱为宣统元年许文炳手抄本,现珍藏于山西省任庄村许世旺家中。原件长17.5厘米、宽18.5厘米,单页双折、麻纸无格、纸稔装订、毛笔竖写。手抄原本现存21页、42面,约8000余字,详细记录了12折傩戏的演唱内容,……[详细]
  新田青铜器制作技艺是一种集绘画、造型、雕刻、铸造于一身的传统手工技艺,流传于山西省侯马市及其周边地区,因侯马古称新田而得名。新田青铜器制作起源于春秋晚期,该青铜器制作技艺包含錾刻、翻砂、块范和失蜡法等,雕刻则涉及平面线刻、假阳纹、二层纹饰、三层花、浅浮雕、高浮雕等多种工艺。主要特征是在反射炉的造型结构中,采用火焰顺着炉壁回旋的反射炉,在青铜觚的制作中使用内外模,从而达到了内部平整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详细]
  隰县午城镇酿酒历史悠久。据《魏书》记载,北宋时期,午城镇就发展成为山西五大产酒地之一。近代阎锡山将午城老字号酿酒作坊“三夏合”更名为“山西第一酒厂”。从此,午城酒业声名鹊起。午城酿酒秉承传统蒸馏酒酿造技艺,用大麦、豌豆、麸皮制曲,以高粱为酿酒主料,在纯自然的生态环境下酿造。制曲、酿造、蒸馏、勾兑等许多技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午城酒系列产品有清香型、浓香型和果露酒三大类别,其中清香型有“午城粮液”、……[详细]
  大槐树寻根祭祖习俗是洪洞 县在清明节期间举行的一种寻根祭祖活动,主要是移民后裔通过焚香、献供、跪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先和家乡的怀念之情。山西明代移民遗址——洪洞古大槐树是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频繁的战争和灾害使全国许多地方十室九空,而晋南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人口稠密。为了发展经济,巩固政权,明政府于洪武三年(1371)至永乐十五年(1417)间,在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