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侯马刺绣是特色独具又影响较大的传统美术形式,它形成于山西临汾侯马市,并广泛流行于侯马及周边区县。据记载,周代便有“画绣之工,共其职也”之说,《诗经·唐风》中的“素衣朱”、“素夜朱绣”则真切地描绘了当时的刺绣艺术,而当时的唐正指山西中南部侯马地区。侯马刺绣是山西刺绣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的特征。尤其作为服饰刺绣,它与人的性格相协调,与人们的衣、……[详细] |
![]() | 浮山县素有“剪纸之乡”的美称。这里的民间剪纸艺术象灿烂的花朵,遍布全县城镇乡村、山庄窝铺。浮山剪纸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剪纸艺人将其高超的技艺代代相传,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剪纸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人物、花草、走兽、飞禽、鱼虫、山川云树、亭台楼阁、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等。这些有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有的粗扩豪放,有的浑厚古朴,有的纤细秀丽,有的玲珑剔透。独特的装饰风格,纯朴的艺术气质,反映了太岳山区……[详细] |
![]() | 时间: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地点:洪洞大槐树景区活动历史:8活动影响:7 参与指数:7.5简介:“问我祖先在何处?-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每当人们哼唱起这首民谣,它的背后,便是那场著名的明代大移民。这场发生在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的移民大迁徙,历时50年,迁民18次,遍布京、冀、鲁、皖、苏、鄂、秦、陇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大移民。六百多年来……[详细] |
![]() | 麦草画又叫麦秆画,是始于隋唐时代的宫廷工艺品,和剪纸、布贴一样属于剪贴艺术。相传,东汉刘秀被王莽追杀,藏匿于麦地之中,麦草随即化为树林保护刘秀。后来当地人视麦草为祈福迎祥之物,特制麦草画,供奉神灵。蒲县麦草画采用纯天然麦秸杆为原料,整个制作过程有2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熏、蒸、烫、漂、拼料、下料、烫料、粘料、装裱等。制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麦杆本身的自然光泽和质地,对其进行熏烫,结合温度的高低变化,……[详细] |
![]() | 晋都文锣鼓是流行于曲沃县城北太子滩周边村庄一带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曲沃为古晋建都之地,民间文化深受宫廷礼乐制度的影响,锣鼓器乐以典雅、悠扬、清新、悦耳见长,故称“晋都文锣鼓”。旧时,曲沃锣鼓表演,大村皆有。民国年间,以西海、蒙城、交里桥、新庙和太子滩等庙会为中心,分东西南北中五大片,其风格各有千秋,但均以“文”著称,与粗犷、豪放、雄浑、激越的威风锣鼓形成了鲜明对比。文锣鼓一般以八锣、两钹、四鼓、二……[详细] |
![]() | 人祖山又名庖山、风山,位于山西临汾地区吉县县城西北,山中历代庙宇约达200处,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建有“娲皇宫”和“伏羲皇帝正庙”的人祖庙。每年农历七月十九,当地民众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而鼓乐便成为贯穿活动始终的祭祀器乐。据民众传言,人祖山祭祀鼓乐源于宫廷,明嘉靖时期流落到黄河岸畔的文城乡同乐村,因此又称“同乐鼓乐”。参与祭祖活动的组织主要分四社, 蔡家川,西社文城,南社东城,北社王家垣青村。七月……[详细] |
![]() | 南上官的狮子表演属于北派狮舞中的“武狮”,是清代中晚期流传于山西省侯马市凤城乡一带的传统民间舞蹈。《侯马市志》载,康熙五十年(1712)南上官创办义学时,曾有本村王于镐等人请过狮子舞来庆贺。据老辈艺人回忆,旧时每逢春节、元宵节期间,人们便舞起威武的雄狮,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南上官武狮表演以锣鼓和钹为伴奏,集歌、舞、乐、杂技于一身。所舞狮头系竹篾扎成,皮用染成黄色的羊毛制作。小狮一人舞,大狮双人……[详细] |
![]() | 花腔鼓是流行于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的一种民间祭祀性乐舞,由傩舞演变而来,表演时演员戴面具,只跳不唱,内容为“众鬼闹判”的吉祥剧,以傩舞的形式从反面威慑、教化民众。关于花腔鼓的起源问题,目前尚无史料可查。当地民间流传唐贞观年间鼓师花庆为判官义举(私改生死簿为李世民增寿)感化首创“花庆鼓”的传说,襄汾方言“庆”、“腔”音似,遂变为“花腔鼓”。除此之外,根据目前发现的碑刻遗迹,结合花腔鼓的表演内容和形式来……[详细] |
![]() | 转身鼓是一种民间鼓乐形式,因以转身击鼓作为主要特色而得名,主要流行于襄汾县邓庄镇令伯村,翼城县王庄乡王庄村等地。转身鼓历史悠久,建国前一直专为迎神祭祀活动表演,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渐成为广大群众欢庆节日的一种娱乐形式。令伯转身鼓的别致在于将四面鼓分别置于架上,八名鼓手两人同时击一鼓,用敲、打、撩、挑、擦、碰、搕等方法或击鼓心、或击鼓边、或击鼓棱、或击鼓帮,或双槌相击奏出变化多端的声响,并在演奏……[详细] |
![]() | 永和道情是流传于山西省永和县南庄乡、打石腰乡一带的民间说唱艺术,它脱胎于道教音乐,后与地方各种艺术形式相结合而成。据当地艺人回忆,永和道情早在清代中晚期就已形成规模,解放初期活动更加频繁。每到农闲时,人们聚集起来唱道情,特别是春节、元宵节期间,热爱道情的艺人们走村串户,所到之处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说唱道情逐渐成为当地民间一项最重要的文化活动。永和道情音乐为曲牌体,折子戏则采用曲牌联套。曲调仅存[平……[详细] |
![]() | 王庄转身鼓由四人转着圈打,配器有梆子、呆锣、小钹等,古时用于祭祀和社火活动,后来经加工,既可在广场表演,也可在舞台表演,成为重大节日和各种庆典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翼城当地有“弃里大锣鼓、官庄跷、王庄转身鼓扭折腰”的说法。据老艺人回忆,转身鼓300年前已在王庄村流传开来,是王氏先人在陕甘宁做生意时带回来的,后来经过不断改善、加工,现已成为王庄村参加社会表演的主要节目,曾多次在庙会中表演,均受好评。王……[详细] |
![]() | 太平面塑源于襄汾县景毛乡北李村,当地俗称“花馍”,主要流行于山西省襄汾县及周边的浮山、曲沃、翼城、乡宁、临汾以及运城部分地区。太平面塑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在婚丧嫁娶、寿诞生辰、人生礼俗和祈祷祭祀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百姓喜爱。太平面塑在制作程序和用料方面均有严格的要求,制作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步骤:揉配、造型、笼蒸和点色。主料要用上好的小麦精粉,在发酵和和面时必须注意适时适量。制作工具主要……[详细] |
![]() | 目连戏是以佛教故事“目莲僧救母”为题材,保存于各地民俗活动中的古老剧种,被誉为“戏祖”。翼城目连戏俗称耍目连鬼戏,流传于翼城县隆化镇南捍村。据当地艺人口述,明末,翼城南捍村苏姓富商从南京经商,将此剧带回该村,很快传入两坂、西闫、沟西、东石桥、故成等村。清中叶,目连戏颇为盛行,南捍村附近的6个村庄在搬神古庙会(六年一次)上连唱三至七天。清末民初,村里组建了南捍民众剧团,以演此剧走村串巷巡回演出,范围……[详细] |
![]() | 耍“火叉”是流行于翼城县晓史村的一项民间社火表演形式,具体形成年代无考。据艺人们口传,清末山东一曹姓人落户晓史村,靠给人打短工为生。此人精通武术,将耍火叉融入当地“符册十社三月十二搬神庙会”,之后每逢村里闹元宵和各种庆典表演,耍火叉都以固定节目参与,还多次应邀去邻县曲沃、浮山等地演出。耍火叉是一种民间表演艺术,人数不限,15至20人最佳,其道具是一根似“山”形的铁叉,上面带有三个铁环,安装在长约1……[详细] |
![]() | 打鼓书是隰县民间古老的说唱艺术,主要流传于隰县城南乡一带。鼓书,过去居民用其敬神、谢土、喜庆还愿,后发展为冬春农闲时的民间娱乐节目,经过历代艺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明代中期已形成完整的唱腔体系,清末民初正式命名打鼓书,延续至今。鼓书内容多来源于《杨家将》、《五女兴唐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等话本小说,代表曲目有《金镯玉环记》、《珍珠汗衫记》、《五女兴唐记》、《包公案》、《刘公……[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