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乐乐腔俗称“家戏”、“土戏”、“闹戏”、“乐戏”,是流行于浮山、襄汾、翼城、曲沃和尧都区一带的地方小剧种,因常演喜剧、闹剧而得名。乐乐腔历史悠久,起初由民歌、器乐结合地摊说唱,明朝末年逐渐形成较为完备的独立剧种,清末民初发展至鼎盛阶段,后因灾荒等原因日渐衰落。乐乐腔的演出俗称一小二土,服装以软折为主,大多上演“小戏”、“土戏”、“家庭戏”和“回回戏”,代表性剧目有《五福捧寿》、《双拜寿》、《拐骡子……[详细] |
![]() | 手歌是一种运用肢体动作配合口技音乐的原生态表演形式,它不依靠任何道具,单纯依靠两只手,同时借助口中的气流,有技巧地拍打分合,能够击奏出旋律和节拍。手歌的创作者为汾西县勍香镇人要瑞昌,他师从河北省沧州市刘同赏师父和郭世武老先生,经30多年的探索、创新,逐步创造出的融口技、杂耍为一体的的民间绝技。手歌的基本技术要点是两手围在嘴边,与嘴里流出的气流相击相呵,发出的音频可以模仿犬叫、鸟鸣、开火车、手打快板……[详细] |
![]() | 地灯秧歌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社火,一般在夜间表演,流传于汾西县9个乡镇(社区)、100多个行政村,盛行于勍香镇、对竹镇、佃坪乡以及刘家庄、西村等地。地灯秧歌旧时称古秧歌,表演时常同地灯(亦称“九如意”、“九曲阵”)一起进行表演,所以也称“地灯秧歌”或“摆灯”。地灯秧歌表演多在农历正月十九至二十七之间进行,传统摆灯必须摆三年,每年三天。地灯秧歌表演队一般由11人组成,主演者7人,其中1人扮秧歌头,亦称“……[详细] |
![]() | 翼城秧歌也称干板秧歌,起源于明清时期的社火小调,后经历地摊子表演唱,又移植了梆子戏中的一些袍带戏,逐渐成型。清末民初,翼城秧歌戏较为盛兴,当时全县30多个村庄有秧歌戏班,大部分戏班在50人以上,较出名的秧歌戏班分布于故城、冶中、岳庄、冷泉、南常岭(斜口庙)段庄、木坪、孝义、杨石家、霍家涧等村。翼城秧歌属于“三小戏”,配乐只用打击乐(鼓板、马锣、小锣、梆子等)和唢呐,无弦乐。唱腔近似于民歌,词律上以……[详细] |
![]() | 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麒麟舞是一种民间吉祥舞,曾广泛流传于我省晋南一带,“麒麟采八宝”是流传在我省侯马乔村的一种拟兽类舞蹈,它以麒麟为造型,与舞龙、舞狮相类似。晋南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天逢大旱,瘟疫流行,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土地神召集众神商讨避邪消灾、拯救生灵的办法,众神说天上的麒麟有这样的法力,于是到天上请麒麟到人间施法。麒麟到人间喷火献瑞后,人畜安康,……[详细] |
![]() | 曲沃琴书是一种形成并主要流行于山西南部的曲沃县及其周边山、陕、豫三省交界地带的汉族传统曲艺形式。因表演时手持八角鼓和单扇钹交替击节伴奏,故旧称“鼓儿书”或“铰子书”。一般认为是清代道光年间由河南南阳传入当地的“越调”(也作“月调”)与当地的方音和小调结合发展演变而成。至今约有130年左右的历史。临汾是文化资源大市。2005年,市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详细] |
![]() | 翼城琴书因说唱时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故名“琴书”。翼城琴书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曲艺。相传起源于元代末年,流行于以山西翼城为中心的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界地区。唱腔分为以小钹击节的“钹儿腔”和以八角鼓击节的“鼓儿腔”两类。2010年5月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翼城琴书是在山西翼城这方有着数千年文化底蕴的沃土上,土生土长的汉族民间说唱艺术,俗称“本地书”。据《翼城县志》《梨园百年琐记》记载……[详细] |
![]() | 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丘山中和节以民俗类名列其中。此前的2009年,云丘山中和节已被确定为山西省示范保护基地,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丘山中和节是云丘山一带的传统节俗,起始于唐代,历时千年,传承未衰。据专家、学者考证和挖掘:“以中为心、以和致用”的云丘山中和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精髓和灵魂,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其内涵是以中正为精髓,以阴……[详细] |
![]() | 湖州三跳,俗称“纤板书”、“三敲板”,简称“三跳”,皆因它的伴奏乐器是“三敲板”而得名。流行、分布予以湖州为中心的浙北各市县,是一种用【劝世调】单曲往复,使用湖州当地方言,说唱相间的地方曲艺。据考证,三跳的起源和形式与宣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最初流传于湖州东乡和江苏的交界处。20世纪初,最早在湖州府庙内的茶室书场演唱三跳的艺人有杨阿培、王仁堂等,受到湖州人的喜爱,三跳演唱逐渐向湖州四乡辐射延伸,艺人……[详细] |
![]() | 曲沃碗碗腔是流行于山西省曲沃县一带的汉族传统戏剧,属于皮影戏腔调,因其主要特色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又因其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故也被称为“阮儿腔”。一说叫“湾儿腔”,以产生流行于黄河湾处而称谓。2006年,曲沃碗碗腔成功申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碗碗腔原是陕西东部华阴、大荔一带皮影戏的唱腔。旧称“时腔”,老艺人认为曲沃碗碗腔……[详细] |
![]() | 襄汾民歌是当地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集体创作,是民众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世世代代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发展、传承至今,也是反映襄汾人民社会生活和发展的历史缩影。襄汾民歌体裁多样,有号子、山歌(高调山歌、平调山歌)、小调(秧歌、民间歌舞、说唱歌曲、抒情歌、儿歌、诙谐歌、叫卖调)等;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大致可以分为爱情歌曲、生活歌……[详细] |
![]() | 印染来源于古老的捺印技艺,唐、宋时期称“药斑布”,明、清时期称“浇花布”。平阳印染布艺是流行于临汾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印染工艺,清末民初已盛行于晋南地区,由于印染艺人流动性较大,因此其工艺遍布晋南、晋东南个乡村,影响面较广。平阳印染布艺最早采用的染料是在植物中提取的,紫色、蓝色较多,后来有了矿物颜料,常使用的染色颜料有品红(胭脂红)、品蓝、嫩黄(亮黄色)、品桃红(玫瑰精)等基色,其他色彩可自行调配。……[详细] |
![]() | 襄汾抬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流行于本县西中黄村,故又称“西中黄民间抬阁”。据老艺人相传,本村地处三官峪洪灌地带,过去每逢岁旱之时都要开展祭鼓祈雨的民俗活动,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载歌载舞,围观者多时就把化妆好的儿童杠在肩上行走,或是站在木方桌上表演,这便是扛抬和桌子抬的雏形。后经艺人改进曾以戏曲内容、生活内容的形式出现,日渐盛行,遂成为民间社火中一种娱乐主要活动。襄汾抬阁有扛台、桌子抬和高抬三种……[详细] |
![]() | 膏药是外用中成药的一种,已有数千年历史,古称薄贴,用植物油或植物油加药熬成胶状物质,涂在布、纸或皮的一面,可以较长时间地贴在患处,用来治疗痈、疽、疖、疔等。关梁氏膏药起源于襄汾县南辛店乡北关村关氏家族,从现存手抄本医书落款年代看,在清朝顺治年间已开始临症应用,在医治外科烧伤、溃疡、痛、疽、疖、疔、跌打损伤、乳痈、瘰病、发背等症,疗效神奇。此膏药祖辈传流,每一代仅二、三人知其秘方及制法。由于疗效如神……[详细] |
![]() | 花食,面塑的一种,顾名思义是用面粉制作的手工艺品。乡宁面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富有地方特色,是一种由风俗习惯积淀形成的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乡宁花食主要包括清明节上坟祭祖用的寒食馍,祭祖上坟用的“子柱”、“顶子”、“娃娃子”、“滚坟鱼”。小孩过岁婴儿满月时,要蒸“牛箍鸾”或称“项圈馍”、“鼓鼓馍”、“枣花长馍”,象征从此敲响了人生征途的鼓点。小孩十二岁要在娘娘庙举行“赎身”仪式,除了……[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