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洪洞重八席历史源远流长,据传起源于先民祭祀人文始祖伏羲氏的民俗活动,后明代大移民又将重八席带到各地,当时的一曲民谣至今流传:“朱重八,朱重八,槐乡人在天涯,喜相逢,吃重八,百家姓里是一家。”故民间又将其称为“重逢席”、“八八汤水”。此宴规格严谨,选料精细,做工考究,并以师徒口传手授、世代传承的形式一直沿袭至今,被誉为“根祖槐乡第一席”。重八席分为有头有尾的全席和无头无尾的单重八,除了头和尾外,中间……[详细] |
![]() | 第四批省级扩展项目,第四批国家级扩展项目。麻笺即麻纸。平阳麻笺历史悠久,据《晋南史料》记载:山西造纸始于东汉永初(公元107-114年)年间,在公元121年(蔡伦卒年)前,蒲州地区的造纸业已具相当规模,产品即为麻纸。平阳麻笺以山西襄汾邓庄所产为上,曾一度作为贡纸、府纸,故被誉为“邓庄麻笺”。明清时代,“平阳麻笺”就被指定为皇宫用纸,蜚声京华,当时各部大臣及地方官员向皇室呈文,大都用的是“平阳麻笺”……[详细] |
![]() | 晋国古都侯马(古称新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最南端,汾河、浍河交汇处,是中华文明发源地,这里土壤肥沃,人杰地灵,商阜汇聚,历史上曾是晋南服装业繁荣发展的集中地。民国初年,当地的土布制作已成多元化,花色品种发展至十余种,闻名周边县市。新田手工土布织造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小72道工序,以22种基本色线可……[详细] |
![]() | 贾得村位于临汾市尧都区河东南垣,乃乡政府所在地,与市区相依,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由于造纸业历史悠久,故又有“纸乡”的美誉。贾得麻纸早在宋金时期就被京人称之为“府纸”。元明清三代,贾得所产麻纸作为贡品进献朝廷,又称“贡纸”。历史上贾得村民除了务农之外,进行麻纸制造和流通成为其主要经济来源。产品主要销售到内蒙、山西、河北、东三省、新疆等地,甚至还流传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地。用贾得麻纸……[详细] |
![]() | 凤头鞋,鞋头以凤纹为饰,故名,亦称“凤翘”。相传,明万历皇帝的生母,祖籍系山西翼城,在世期间,经常怀念家祖,多次回乡省亲。万历皇帝为生母思乡情绪所感动,钦赐翼城姑娘在出嫁时可与宫内公主享受同等待遇:坐凤轿、戴凤冠、穿凤头鞋。从此四百余年来,翼城妇女因享此特权而倍感骄傲,穿凤头鞋已成为历代妇女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此俗为孝定李太后特赐家乡女子的出嫁礼仪,它处女子不得享此殊荣。凤头鞋做工精细,用料考究,色……[详细] |
![]() | 晋都青铜铸造技艺是指流传在古晋国都城(山西曲沃)及其周边地区的传统金属制作工艺。晋都青铜铸造主要工艺流程如下:1、塑型。根据参照物或设计作品要求,先用黄泥进行雕塑,精雕细刻后制成玻璃钢模具,进而再制成硅胶模型,接着向硅胶范内注蜡,然后对蜡型进行修饰;2、制范。用60%—83%的细沙,17%—40%的铝矾土做母范、内范和外范。在铸造器件时,将成品的铸件置于外范上预先做好的内孔,浇铸后即成一体;3、浇……[详细] |
![]() | 乌金散源于藏药,是治疗妇女产后诸病(月子病)的良剂,由洪洞县赵城贾氏一族世代相传。藏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学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藏医妇科学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四部医典》中对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贾氏乌金散正是《四部医典》中的独家秘方,据贾氏族谱记载,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朝廷派人入藏册封四世喇嘛,邀其进京朝见。四世喇嘛因病未及成行,随派出一队喇嘛高僧去北京朝见皇帝,……[详细] |
![]() | 凌云八音会是一种寺庙音乐,主要流传于古县、安泽、沁源等太岳山区一带,并以古阳凌云为核心地带,据传是由一位叫慧尘的法师带入兴唐寺(属洪洞县,始建于唐),传承至今。凌云八音会最早是僧众超度亡灵的法乐,后逐渐与民间礼俗、节庆活动相融合,成为当地著名的民间吹打器乐。凌云八音会主要由祭呐、禅鼓、笛子、管子、二胡、钹、云锣、笙八种民间乐器组成;表演形式有吹、拉、弹、唱、说;代表曲目是《天上下雨地下湿》;主要套……[详细] |
![]() | 翼城老虎上山是在传统民间杂耍“虎舞”(俗称耍老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传统体育项目。翼城县南梁镇下涧峡村表演的老虎上山形成于明末,兴盛于清朝和民国时期。据老艺人回忆,该村在清代曾有“老虎会”组织,会员50—80人,年年元宵节期间在本村和南梁镇进行表演,还常参加县城社火表演,也应邀到外地演出。老虎上山表演时,需要在高15米的木杆上搭建两块门板,再固定两把圈椅,作为“假山”;两边各挂两条大绳,从顶端斜拖地……[详细] |
![]() | 古陶烧制技艺,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经验和结晶。起先,为了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先民们开始利用自然资源,制造一些生活用品,如碗、盆、锅、桶等等陶制品,从而代替了笨重的石器,方便和巩固了人民的定居生活,扩大了农业生产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意义。只是由于当时的工艺简单,产品质量又差,因此更新频繁。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产经验的丰富,到明清时期已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古陶烧制技艺,处于世界的……[详细] |
![]() | 孝义旱船是翼城县王庄乡孝义村传统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历史悠久,表演套路多,一般在正月十五闹社火时表演。据传,孝义村是翼城县跑旱船的发源地。老人们回忆,孝义旱船约形成于清初,光绪年间已负盛名,距今有二百多年历史。其村张家、郭家、马家均有传人。著名的老艺人有张万春、马效温等,均生于1858年前后,至今已传八代。孝义旱船常以多只彩船参加表演,表演者均以《白蛇传》、《打渔杀家》等戏曲中的人物进行化妆。旧时,……[详细] |
![]() | 翼城浑身板亦叫“花板子”,因表演者手持三片系在一起的檀板而得名。在乐队的伴奏下,表演者有节奏地用檀板击打手、肩、膝、大腿、脚背、脚心等,是一种优美的民间舞蹈,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乡村健美操”。浑身板主要流行于翼城县王庄乡王虎村和南梁镇郭家坡村的郭姓家族中,是在庙会、祭祀、赛社等活动中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明人姚旅所著的《露书》中曾写到,在山西南部见到过多种民间舞蹈,其中就有一种手持檀板,边拍边舞……[详细] |
![]() | 唐城花灯秧歌,是一种以秧歌的舞步为基础,舞者手持花灯,花灯随舞者的舞步而舞动的舞蹈。适于夜间燃起烛火时表演,舞者在烛影摇曳中舞动步伐,与灯影相映成趣。每年的正月十三日,是唐城村民庆丰收的集体日子。众百姓忙活了一年,举着花灯,扭着欢快的秧歌尽情地表演,所有的欢快情绪都要在这一天宣泄出来。唐城村习俗,所有参与花灯秧歌的队伍都要集中于街中心,由主持指挥调度。在震天动地的威风锣鼓声中,花灯秧歌队伍绕街一周……[详细] |
![]() | 木偶戏,在山西的传播历史悠久,这种又称之为“傀儡戏”、“傀儡子”的民间戏曲,源于汉代,是由殉葬木俑演变发展而来的。清末民初,浮山地区木偶兴盛,当地有许多人以制作偶制箱而闻名,涌现了许多木偶戏艺人。1949年,浮山县成立了木偶剧团,剧团吸收蒲州梆子和眉户戏的音乐唱腔,排演了《金刚庙》、《闹堂》、《斩子》等剧目。之后,浮山木偶剧团参加了山西省第一届民间艺术观摩演出并随国家文艺代表团赴朝鲜慰问演出,博得……[详细] |
![]() | 洪洞书调又称“洪洞地方书”或“四音子书”,主要流行于山西省洪洞县及周边的古县、霍州、汾西、浮山等地,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又为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洪洞书调的具体形成年代无文献资料可考。据现存艺人口述的传承谱系推断,至迟在清代末期的道光年间就已经十分盛行,距今至少有150年的发展历史。洪洞书调的早期表演形式主要为一人自弹三弦采用洪洞方音表演,说唱相间,以唱为主。唱腔属板腔体,基本曲调为上下两……[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