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霍州三弦书,也称霍州地方书,是清代末年兴盛并流传于霍州地区以三弦为主要乐器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霍州三弦书演唱形式多以单人活动为主,或两人及多人合作分角色演唱。演唱者通常是面前横放一张条桌,身坐古式靠背椅,左脚蹬甩板,以此击节,右膝上绑一扇小钗打花填空,怀抱三弦,边弹边唱边打小钗。其曲调常用“断桥”、“别母”、“崩三崩”、“割韭菜”、“将军令”等曲牌,用于开书前招引观众,渲染气氛。书调为板腔体,有“……[详细] |
![]() | 蝴蝶杯是一种显影型酒具,它利用光学透镜的原理,使人们在饮酒时可以观赏到杯中美景,“杯满蝶显,酒尽蝶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映射出我国古老的酒具文化。蝴蝶杯在宋代史料、明代剧本中均有记载。《陶录》云“邑绅刘吏部藏古瓷器,内绘彩碟,贮以水,碟即浮水面,栩栩如生,来观者众,遂秘不示。”当时的蝴蝶杯作为爱情信物,在民间流传,作为稀世之宝,被官吏收藏,但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见过。1979年,蝴蝶杯生……[详细] |
![]() | 襄汾县北许村锣鼓制造的历史悠久。据传,三国时期魏将许褚曾驻扎此地,用敲锣击鼓以壮军威,为当地留下锣鼓制造的传统。《襄陵县志》载:“北许世以造响铜乐器为业,庄人多明七音者。”北许锣鼓制造技艺按父传子,师传徒两种方式,一直传承至今,已传300多代,千余年的历史。北许村制锣工艺是将原材料按比例进行配比,熔炼制坯,然后再经过反复锻造和蘸火、铣镞、定音等道工序完成,其中,定音是个技术活,全凭师傅的经验掌握。……[详细] |
![]() | 白店秧歌是流传在侯马市白店村及其周边地区的舞蹈。它历史悠久、舞姿独特、曲调优美动听,在山西省南部一带颇有影响,主要用于婚丧嫁娶,节庆礼仪活动。白店秧歌队由舞伞者1人,鼓手1人,击锣者2人,击镲者2人,共6人组成,既可以广场表演,也可以舞台表演。表演形式主要是跑队形和与演唱民歌小调交替进行。常用队形主要有“之字路”、“蒜辫子”、“剪子关”、“单蛇蜕皮”、“双蛇蜕皮”、“二龙出水”等。锣鼓点较为简单,……[详细] |
![]() | 洪洞通背缠拳又名“通背拳”、“洪洞通背”,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武术拳种,主要流行于山西洪桐及周边地区,通常用于防身健体。通背缠拳最早可追溯至宋代,自清乾隆年间先辈郭永福大师传艺洪洞以来,已盛行二百多年,传播十余县,其习练者众多,名师辈出。通背缠拳有其鲜明独特的拳理、拳法和技术要求。“通背”者即周身通达,力从背发之意也。“背”为周身活动中心。“缠拳”者含意有三:其一,为缠绕之意,为化敌力之法;其二,即手……[详细] |
![]() | 洪洞金鼓乐亦称“金鼓子”,流行于山西晋南一带,是集吹奏、敲击、舞蹈为一体,广受群众欢迎的民间鼓吹艺术。据洪洞县曲亭村碑文记载,明清时期洪洞金鼓乐便已规范成乐行,得到官府认可,订立在乡规民约中。洪洞金鼓乐形式多样,演奏与表演时不拘一格,队伍人数可多可少,多至数十人,少至三四人,一鼓、一钹、一锣、一唢呐;演奏时主要以吹、打为主,要求唢呐艺人具备深厚的艺术功底与技巧:会大换气、口腔内杂耍、鼻子吹奏、放花……[详细] |
![]() | 打瓦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的一项由多人参与的竞技性投掷游戏,种类动作繁多。据考证,宋朝文献中便有“打砖”一词,足见其历史久远。永和打瓦游戏场地一般长7—10米、宽6米,道具为就地选取的长宽约20厘米、厚约2厘米的方石板,参加人数从两人到多人不等。分组比试,以准获胜。既适合儿童游戏,也适合中青年人娱乐,老年人也可参加。其规则朴素,程序简明,娱乐性强。伴随着打瓦游戏还产生了很多童谣、民歌,也派生出如“打……[详细] |
![]() | 动物棋是产生并流行于山西省乡宁一带,以石材或木材制作的各种动物模型做棋子,以手绘或石刻的方形或多角形图案为棋盘,利用人们对动物的认识,结合生产生活的经验,融中国象棋、围棋及其他棋种规则、技法于一体的传统棋类游戏。据《动物棋全书》记载和当地民间传说,动物棋的流行最早可推至清末。后经百余年的民间总结、加工和创新,乡宁动物棋逐渐形成了以动物棋和神仙棋为代表的两种基本形式。动物棋根据动物的特性和捕食方式分……[详细] |
![]() | 侯马布老虎是一种流传广泛的传统手工艺制品,又是精美的儿童玩具、室内摆设、馈赠礼品及个人收藏品。它品种繁多,极具乡土气息。侯马民间至今流传着“家有狮虎、平安幸福”的谚语。在各类以虎为形象的民间作品中,手工布老虎最具代表性。人们自出生至寿终,多以布制狮虎为护身符,同时,内装辰砂,外配艾叶,与五毒(蛇、蝎子、蜈蚣、蟾蜍、壁虎)依存出现。特别是端午节孩童戴虎必不可少,既壮胆,又保平安。侯马布老虎形态各异,……[详细] |
![]() | 葫芦工艺在我国渊源流长,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曲沃县北曲镇下坞村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是种植葫芦的天然场所,以郑月巴先生为代表的郑氏后人依靠得天独厚的地利环境和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种植、加工葫芦,使这一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的传统手工技艺得以传承、发展和创新。葫芦工艺按其品种可分为镂雕葫芦、烫画葫芦、沥粉葫芦、压模葫芦、浮雕线刻葫芦、根艺葫芦、金丝葫芦七种,郑家……[详细] |
![]() | 侯马皮影设计属- 皮影,源于侯马西部的高村乡。侯马皮影严谨规范,艺术风格及工艺流程与陕西皮影相似,但又有自己独特之处。侯马皮影的用线除了虚线、实线之外,虚实线、绘线及暗线的运用更为别致。虚实线常用于皇宫贵族的建筑、摆设、衣饰等,显得富丽堂皇;绘线以墨线代刀,在难以雕镂的微小装饰物上描绘,细致精彩。制作皮影使用的颜料大多是艺人们用天然彩石自制而成,色彩鲜艳明快、清雅大方,耐蚀而且长久不褪色。侯马的皮……[详细] |
![]() | 隰县剪纸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作品大致可分为剪纸和刻纸两种,创作类型有窗花、鞋花、面花、刺绣以及刊物的题花、尾花、插图等多种形式。按照地域范围来划分,隰县剪纸又分为农村、城镇两大创作阵营。农村中剪纸多用剪刀,内容上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花鸟鱼虫等,寥寥数剪,栩栩如生,处处体现一种生活的朴素美感。城镇剪纸多用刻刀,所剪内容以人物见长,贴近时代,清秀细腻。总的来看,隰县剪纸以粗犷、豪放、浑厚见长,结……[详细] |
![]() | 山西式样的家具,行话曰“晋作”,它与苏作、京作、广作合为中国家具的四大流派。晋作家具用料精纯,制作考究,以体量朋硕、沉穆劲挺、框厚板实、大边坚梆为特色。形式、内容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的山西地域性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晋作家具在明代中末期硬木材料日渐枯竭的情况下,利用晋南地区优质软木如核桃木、榆木、楸木为材,沿用制作硬木家具的技术,发展传承至今。制作的家具线条流……[详细] |
![]() | 洪洞道情,原称“道腔”,是流行于洪洞 一代的道家说唱艺术,清末民初,经过同乐班、三盛班、兴盛班等班社艺人的不断创造革新,将原有说唱形式与蒲剧和眉户的舞台艺术相结合,并吸收当地民间小调,最终将其搬上舞台,成为行当整齐、剧目丰富,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的地方戏剧形式。1961年,田汉以“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佛家唱性,儒家唱礼”为据,建议将“道腔”改称“道情”,由此得名。洪洞道情音乐基本属于曲牌连缀……[详细] |
![]() | 尉村“跑鼓车”是发源于山西襄汾县汾城镇尉村为纪念唐代名将尉迟恭而举行的一种集祈福与健身为一体的影响较大的民俗活动。作为一种原生态的群众竞技活动,尉村鼓车的精粹即在于鼓与车、韵律与运动的完美结合,也是豪放雄浑的鼓乐之美与更强更快的体育精神的完美结合。“跑鼓车”主要包括三大习俗:祭鼓、踩辕和赛鼓。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和三月十三为祭鼓的日子。过去在尉迟恭祠前祭鼓,现在因该祠已毁,改在村中大庙里进行。由老者主……[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