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闫民歌流行于山西省翼城县西闫镇,是一种诙谐风趣、通俗易懂、委婉动听、颇受群众喜爱的山区小调。据传,在西闫镇十河村一带,很早就流行唱酒曲。起先是讨媳妇闹洞房时,在洞房里唱的一种小调。闹洞房者让新媳妇喝酒,新媳妇不能喝酒,就得唱一支小曲。这样你也让唱,他也让唱,新媳妇不喝酒,就得一支一支地唱下去。所以许多新娘在没结婚之前就你传我,我传你,学了不少小曲,以备新婚之夜闹洞房时唱。由于这些小曲风趣好学,慢……[详细] |
![]() | 翼城县南梁村每年农历三月初八要举行滦池古会,为纪念滦水之主乔泽神而设,会期五至十天。民国十八年(1929)《翼城县志·礼俗》载:“三月初八南梁滦池祀乔泽神,旧志载,俗传为栾共子忌辰,未知孰是。”栾共子即义臣栾成,曲沃武公伐翼过程中被俘,宁死不屈而被杀。晋小子侯嘉其忠义,为之举行葬礼,在掘墓时得一汪清泉,遂冠名滦水。后宋徽宗敕封栾将军为乔泽神,并于滦池旁建庙、修池,每年三月初八日(栾成忌辰)行幡赛会……[详细] |
![]() | 千层底手工拉花布鞋制作技艺在民间流传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起初纳底布鞋是专为官员们制作的朝靴,发展到清代,纳底布鞋制作工艺逐渐成熟,产生了家喻户晓的“千层底”布鞋。民国时期,匠人们将此技艺做成其它款式,成为适合老百姓穿着的千层底布鞋。晋南拉花千层底布鞋的做工复杂,工艺要求严格。每双鞋的制作都要经过剪裁底样、填制千层底、纳底切底边、剪裁鞋梆、绱鞋、楦鞋、子修抹边、检验等近百道工序,制作周期需要四五天时间……[详细] |
![]() | 饸饹面原名“河捞面”,因工艺地道,配方独特,用料考究,深受山西民众青睐。曲沃交里桥饸饹面选用绛山地区高面筋绿色面粉人工和面,用木桩压成又细又圆的面条,在大口锅里煮熟后捞入冷水中连洗三遍沥干水后,放入木盘中,洒拌植物油进行面层保护。肉臊子选用生猪肉为原料,配八角、花椒碾制的调料。首先,对生猪肉进行分剔骨后,用高温去沫煮熟后冷却。尔后用菜刀切成厚度2毫米,长宽1厘米左右的肉片。然后在大铁锅中用猪油配曲……[详细] |
![]() | 孝定李太后是明穆宗朱载垕之贵妃,明神宗朱翊钧之生母,《明史》中记载她出生于北京漷县,但山西翼城县民众却认为孝定李太后生于翼城兴贤坊(今西关宣庄),后徙漷县(今北京通县)。当地一直流传着许多关于李娘娘的传说、故事与婚嫁习俗,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李娘娘信仰。李娘娘传说乡土味浓厚,故事内容通俗、风趣、易懂、易记、易讲,广泛流传于翼城县境,且辐射至曲沃、绛县、侯马、新绛、襄汾、浮山、沁水等地。《翼城民间文……[详细] |
![]() | 洪洞走亲习俗是每年农历三月三和四月二十八在洪洞 县羊獬村和历山圈头村之间举行的一项历经千年的古老民俗活动——“接姑姑迎娘娘”。河东地区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尧都平阳,舜都安邑,此地流传有丰富的关于尧舜的传说和故事。在洪洞的民间习俗中,每年农历“三月三”、“四月二十八”的“接姑姑迎娘娘”走亲习俗反映的就是尧王访贤、历山得舜、禅让王位、喜结姻缘的传说故事。自尧女娥皇、女英嫁舜之后,两地人便结成联……[详细] |
![]() | 台骀,上古五帝之一帝喾时期人,时为治水的官吏,金天氏少昊的后代,所属部族是最早的一批晋人,其故事散见于《左传》、《山海经》、《史记》、《水经注》等典籍。台骀因治水有功,死后被汾河沿岸百姓广为供奉,太原、宁武、汾阳、侯马等地至今仍存有多处台神庙,其中历史上始建最早、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位于侯马市西台神村北的古翠岭上,距今两千余年。台骀作为传说中的汾水之神,自古以来就受到人民的尊敬,侯马市高……[详细] |
![]() | “七十二呆”系列笑话起源于襄汾县刘庄村,在襄汾民间广为盛传,它以浓厚的民间泥土气息和强大生命力,在晋南乃至山西久传不衰,是民间口头文学中的一座金矿。故事主角“呆呆”是群众描绘创造的一个可亲、可爱、又可敬、可佩,虽流露呆傻,却勤劳淳朴、憨厚爽直、执着认理、急人所急、乐于助人又嫉恶如仇的正义人物。“呆”的面孔,富含喜剧、相声、小品情趣,在听者喜悦、欢笑中揭开戏剧的罩衣,抖开相声的包袱,表现了劳动人民大……[详细] |
![]() | 黄河仙子是- 沿黄河一带的民间俗神,其庙址座落在山西省大宁县城西35公里处黄河岸畔的一面陡壁石龛中。黄河仙子传说起源较早,主要流传于陕西省的延长县、宜川县,山西省的大宁县、永和县等地。相传,黄河仙子(当地人尊称曹娘娘)是玉皇大帝的女儿,曾两次下凡拯救人间苦难。第一次下凡,她帮助远古人类解除大自然的种种困扰和侵害,促进人类的繁衍和发展。二次下凡,她投生在陕西省延长县曹家庄一个贫苦的铁匠家庭,取名还香……[详细] |
![]() | 临汾,古称平阳,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作为帝尧之都,其文化底蕴深厚,十多万年前,“丁村人”就在此繁衍生息,5000年前,帝尧便开启了华夏文明之门,尧王访贤、让位于舜的传说就发生在本地。尧的传说通过几千年来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口口相传发展至今,具有很强的生命力。1984年,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研会联合下发了出版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通知后,临汾市开始全面普查,搜集采录民间文学资料,各县市出……[详细] |
![]() | 曲沃县封王堡古赵庄娘娘庙会是神诞日祭祀活动的产物,基本形式有传统拜祭、民俗表演、烧香许愿、还愿等。古赵庄位于曲沃县城西北20公里处,现与封王堡合并为一村。相传此地为春秋时赵文子(即赵武、赵孟、赵氏孤儿)的食邑,又传因程婴在此藏匿赵氏遗孤而得名。后土圣母庙建在古赵庄北侧,汾河岸边。民众笃信“后土娘娘”能保一方平安,繁衍子孙后代,几百年来,庙中香客不断。古赵庄传统庙会以行善助善,祝福平安为宗旨,活动区……[详细] |
![]() | 河蚌舞亦称“逗河蚌”,是翼城县西闫镇堡子村一种群众性传统舞蹈,一般在正月十五闹社火时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经常参加一些庆典活动。河蚌舞起源于清嘉庆年间,距今有180多年的历史。表演时,演员装扮成河蚌精和逗蚌人,逗蚌人把一块卷叠起来的花格布斜扎在身上,手牵一根红绳,红绳另一端拉一个河蚌精,两个人拉着红绳跑圆场。接着,逗蚌人放下绳子,把花布解下抖开(花布表示鱼网)在场子里追捕河蚌精,河蚌精做着……[详细] |
![]() | 添仓节,又称“天仓节”或“填仓节”,是汉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约起源于西周至春秋时期,它的相关习俗集中反映了汉民族农耕区域民众的原始信仰和自然崇拜,以及人们的民俗心理和思想情感。汾西添仓节民俗活动从活动时间上,可分为“小添仓”、“大(老)添仓”;从活动的组织方式上,可分为以家庭个体为单位的民间习俗和以村社为单位的祭祀仪俗;从活动的形式上,可分为以晒种子和整理农具为代表的生产习俗,以添水、添炭、捏面灯……[详细] |
![]() | 晋南古建筑营造技艺以古代营造法式为标准,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具有严格形制要求的汉族古建筑施工技艺。清朝末年,建筑巨匠杨振禄是晋南地区“古建”工艺的代表性人物,其子杨寅虎在父亲的传艺下,继续对晋南古典建筑的营造深入学习,并将祖传古建筑木制雕刻和修复技艺传承发展至今。晋南古建筑营造讲究遵循古建筑的地方风格,做到修复如旧,工程虽然落架重建,但必须保证建筑物原有的面貌。古建筑营造技艺的精典是木结构,重点是……[详细] |
![]() | 蒲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南端,县域东岳庙坐落在城东南柏山顶端,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行宫。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诞辰之日,当地要举行各种朝山祭祀活动,周边县、市亦有参与,其中,最著名者称“四醮朝山”。“四醮朝山”起于何时,尚不可考,但有关朝醮资料,明弘治十七年(1504)《重修东庙庙记》碑刻、清顺治十四年(1657)《建醮朝山》碑记载均有记载。“朝醮”是当地一种有组织、有秩序的团体祭祀活……[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