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华佗神医庙会又称华佗医圣庙会,以祭神灵,求祛病痛之方,求知事之知,求吉祥平安之术为主要内容。华佗庙位于曲沃县城东北20公里处的方城村,距今约有五百余年的历史,至今香火从未间断,清康熙中后期尤为繁盛,每逢庙会,上香求药者接踵而至,辐射四邻各县,远至河南周口。庙会以东大庙(华佗殿)为主会场,殿中设有华佗神像、香桌、香炉、灶台、签筒、签薄、签子等物,签簿分为内科、外科、问事三种,求方人在公值(管理庙会的……[详细] |
![]() | 山西是华北地区的缺水省份,在长期干旱少雨人畜饮水困难的压力下,地处霍州陶唐峪乡和洪洞一带的村社组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民间水利管理机制和模式——不灌而治水利习俗。不灌而治水利习俗涉及两个县(市)3个乡(镇)5个村庄,当地人俗称“四社五村”,具体包括仇池社、李庄社、义旺社、杏沟社和孔涧村(属义旺社),并留有水利制度的成文标识——水利簿(分水规、社首谱、神谱、香首谱)。据清嘉庆十五年(……[详细] |
![]() | 火星庙位于霍州旧城北大街,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据碑文记载,明代早期,霍州城东李泉庄打麦场失火,本村一荀姓女子扑入火海,奋力救出几名被困儿童,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生命。霍州知州崔明,深赞其舍身救人之可贵精神,尊其为“火星圣母”,并为其立庙塑像,以求永久祭祀。百余年以来,霍州民众祭祀“火星圣母”活动从未间断,至今愈来愈盛。火星庙每年举办三次祭祀圣母活动,农历正月二十七日为圣母寿辰庆典。届时,霍……[详细] |
![]() | 曲沃县曲村镇吉祥村的王氏烧伤膏药为祖传统秘方,纯中药制剂,有100余年的历史,创研人系王氏先祖王天豪。王天豪年轻时略懂医术,在治疗夫人腿部烫伤期间,将几个烧伤偏方拼凑到一起,药剂份量稍有增减,无意间研发出了治疗烧伤的秘药。王天豪的孙子王生辰天生残疾,行动不便,不能从事农活,故而学医,是村里的卫生员,他将爷爷遗留下来治疗烧伤的方子整理、抄录,经过反复琢磨、实践,终获成功。王生辰一生没有子女,他把妹妹……[详细] |
![]() | 刺血疗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放血祛除邪气而达到和调气血、平衡阴阳和恢复正气为目的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适用于“病在血络”的各类疾病。“一针消肿”是一种祖传针刺疗法,主要针对患者碰伤、摔伤、撞伤、跌伤等伤后引起的肿胀,消肿疗效极佳,流传于尧都区、洪洞县、古县、安泽县等地。“一针消肿”的针法器具是平时家庭用的手缝(做针线活)钢针,治疗方法是将患者脖子根部的筋络用针刺破后放血,观察出血颜色,如果发……[详细] |
![]() | 侯马台神村一带有新媳妇到菩萨庙求子的习俗,台神花鼓便是为送子娘娘献上的歌舞,又因鼓谱在台神村发现而命名。台神花鼓由6人表演,分滚鼓、包头、顽童,后随伴奏、伴唱数人,表演者扮相花俏,头饰钗环,红绿衣着,步法轻盈,姿态优美;鼓点不停反复,尤如“银瓶乍破水浆迸”之势,鼓点欢快活泼,前后共七套,俗称一锤至七锤,有踏场、踩院子等。花鼓唱曲有《娘娘庙降香》(曲一、曲二)、《观灯》、《捎书》、《接书》、《闹元宵……[详细] |
![]() | 吉县壶口唢呐是以当地民俗活动为载体的民间吹打乐,是晋南地区吹打乐的典型代表。主要流布于吉县及其周边地区,常用于各种庆典礼仪活动。根据明史记载,明嘉靖年间,朝廷重臣石宝遭贬来到吉县,便开始从事吹打乐表演,经过多年努力,对吉县原有曲牌进行了大量的充实改编,使吉县吹打乐逐渐自成体系。之后,吉县吹打乐享誉远近,对晋南各县的民间音乐,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吉县壶口唢呐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吹奏技巧,二……[详细] |
![]() | 台骀锣鼓流传于侯马西部的高村乡西台神村,它由晋王祭祀用的宫廷音乐发展而来,因祭祀汾河河神——台骀而得名,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台骀锣鼓分高、中、低三声部,大鼓、大钹为低声部;小鼓、小锣为高声部;大锣为中声部。演奏时高低声部交替,有板有眼,抑扬顿挫。演奏乐器有大鼓、小鼓、大锣、小锣、大钹5种。18人演奏,其中2人兼敲大小鼓,4对大钹、8个大锣、4个小锣。乐队指挥由鼓手兼任,演奏起来互相兼顾。演……[详细] |
![]() | 曲沃县四牌楼传统古会俗称财神会,每年七月二十举行,会期十天。古会始于清朝末年,原为商界的敬财神会,初时三五年一次,民国后定为每年一次。会期,正大街自南而北搭天棚,并搭5座神楼,5个影戏舞台。白昼演木偶,晚上演皮影。傍晚,楼台牌坊花灯齐明,商户门首悬灯结彩,交相辉映。黄帝庙、关帝庙、世子庙、七郎庙、汤王庙等场所都要演剧助兴,观众摩肩擦踵。曲沃县四牌楼传统古会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民间文化活动……[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