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长治市特产

长治市民俗文化

  沁州三弦书是一种流行于晋东南沁县、武乡、沁源、襄垣和晋中左权、榆社,以及晋南安泽、浮山等地的传统曲艺表演形式,又名“老州调”。其形成年代尚无考证,但根据老艺人回忆,清顺治年间已有沁州盲艺人组织“三皇会”在表演三弦书。它的演出形式,早期是一人自弹三弦,兼用摔板和小铙伴奏,说唱相间表演,后来发展成为多人分持三弦、二把和反二把、笛子、四弦、二胡等乐器伴奏,以一人为主,其他人为辅的群口说唱形式。表演程序通……[详细]
  长子鼓书是山西省的汉族说唱艺术。长子县素称“曲艺之乡”,不仅曲种繁多,而且源远流长。曲种有:长子鼓书、长子道情、长子钢板书、长子莲花落、长子扇鼓、长子鼓儿词等。长子素称“曲艺之乡”,不仅曲种繁多,而且源远流长。曲种有:长子鼓书、长子道情、长子钢板书、长子莲花落、长子扇鼓、长子鼓儿词等。可以说,上党地方曲种近1/3出于长子县境内。宋、元年间,山西长子县已有这种汉族民间说唱艺术,先是评书,而后出现了长……[详细]
  武乡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的太行山腹部,属长治市管辖。“武乡顶灯”只出现在武乡县境内。“武乡顶灯”是一种原始古朴的“歌伴舞”,形式典雅稀奇,表演洒脱粗犷,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历史遗风。顶灯在普通饭碗(木碗、瓷碗、塑料碗均可)的碗边转圈糊上各色纸,里边放上旧式灯盏或蜡烛,点燃后即为灯,顶在头上进行表演。顶灯人数不限,少至六七人,多至上百人。表演服饰没有统一规定,有的队统一穿一种服装,有的队因取材于一定的……[详细]
  山西曲种。起源于山西襄垣,流行于上党地区。又称鼓儿词、襄垣调。相传清代乾隆初年襄垣的盲艺人成立了“三皇会”,借以传授鼓书和算卦,使鼓儿词代代相传,并在曲调上不断有所丰富和改革。早期的演出是以矮木架支书鼓,演唱者操挎板、鼓箭击节,另一人操老胡或二胡伴奏。唱腔只有慢板、快板两种。道光年间,盲艺人史金星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和道士的化缘调;咸丰年间盲艺人路永泉又吸收了当地的宫调(即上党梆子)、落子、秧歌……[详细]
  炕围画,亦称墙围画、墙围,是陕西地方文化中一种地域鲜明的造型艺术,炕围画是壁画、建筑彩绘、年画的复合体,历史悠久,绚丽多彩,曾经影响在晋北一带影响深远。2008年,炕围画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考证,炕围画应该脱胎于我国古代壁画,同宫殿、寺庙、园林建筑彩画一样,皆为建筑彩画艺术的一种。因为但炕围画的创作者都是民间工匠,历来不为官方重视,因而史书无记载,难以考证其起源。炕围画是……[详细]
  山西省的长子县是中国最早生产响铜乐器的地方,享有“铜乐器之乡”的美誉。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早在唐贞观元年(627年),当地的手工铜业作坊制作的响铜乐器就已遍及各地,享誉天下。2008年,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入选了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子响铜乐器的制作以铜、锡为主要原料,经过配料铸胚、锻打、成形、热处理、冷整形、抛光和定音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制作一件精美的响铜乐器需要具备多……[详细]
  襄武秧歌,又称襄垣秧歌、武乡秧歌,兴起于襄垣、武乡交界地区的十八村,流行于晋东南大部分地区,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襄武秧歌源于明末清初的民间社火活动,早先称之为“挑高”秧歌,后在当地说唱艺术、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西火秧歌、上党梆子等艺术成份,逐渐兴盛发展起来。清咸丰年间,艺人田维等组织自乐班、同乐会等半职业秧歌班社,将《刘芳舍子》、《小姑不贤》、《摘豆角》、《闹洞房》等剧目搬上舞台,成为地方戏曲剧……[详细]
  壶关秧歌,原名“西火秧歌”,是流行于壶关、长治、陵川、长子、屯留、潞城、平顺一带的地方剧种。壶关秧歌约兴起于清代,原为逢年过节、打铁挖煤时唱的调子,打地摊演唱。同治年间勃兴,发展成用锣、鼓、钗等打击乐器伴奏的简单戏曲演唱形式。基本唱腔以上下两句结构体为主要曲式结构,声腔为板腔体和民间歌舞清腔系,板式有散板、悲板、数板、倒板、垛板、贯板、流水板等,男女不同腔,唱腔旋律的特点是四度、五度跳进结构的波浪……[详细]
  钢板书别名“犁铧大鼓”,又称“梨花大鼓”,因说书者手持钢板演唱而得名。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艺人王双根、朱老三先后携家带口逃荒到长子县,将这种说唱艺术形式带入。因师祖为两人,所以长子钢板书至今仍分南北两派,北派以说为主,演唱真假嗓结合,代表人物有王双根、张余金;南派则以唱为主,全用假嗓,代表人物有朱老三、董小秃、周小唐、陈有命、施全忠、申锁则。长子钢板书一般不适合多人演唱,表演形式为说书者一……[详细]
  苇制品编造是指用芦苇、高粱杆、河草、麦杆等高茎植物表皮,通过加工编造出各种民众生活用品的技艺。襄垣,位于山西东南部长治地区,与沁县、武乡、黎城、屯留地势相邻,这里土地肥沃,河流宽广,地理环境适宜编造原料芦苇生长,好的茎高四米有余,每村都有三五八亩不等的芦苇地,给人们的日用苇制品需求带来十分便利的资源条件。苇编工艺对原材料要求苛刻,是一个追求技艺性很强的体力劳作项目。制作工具有五尺、刀子、拨子,破苇……[详细]
  广志山又称中阳山、王至山,位于黎城县西北部,当地人也叫广志垴。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和十月一,黎城、襄垣两地民众都要在广志山奶奶庙前举办庙会,祭祀对象为襄垣老奶奶(娲皇圣母驾前侍女)。相传,清嘉庆年间,襄垣北关王雪梅不顾礼教之约尾随父母上广志山拜神,因思夫(亡佚,黎城人)心切,气绝化仙,俗称“老奶奶”。从此,襄、黎二县为其建庙供奉,时间日久,遂形成庙会,其中以十月初一(诞辰日)最为隆重。广志山十月一望乡……[详细]
  尧,五帝之一,姓伊祁(耆),名放勋,因封唐侯,故称“唐尧”,又因封唐侯前曾在家乡随母亲(庆都)烧制过陶器,所以亦称陶唐氏。《纲鉴会纂·三皇篇》载:“神农,其初国伊,继国耆,合而称之,又号伊耆氏”。《山西名贤辑要》记:“尧为黄帝五世孙,生长居处于伊耆二地,即今山西黎城县也。尧初号伊耆氏,实原于此。受封于唐,故又号陶唐氏。旋徙晋阳,及即位,乃定都平阳,又即今山西临汾县也。”《中国古地名辞典》解释曰:“……[详细]
  烂柯山传说在山西晋东南地区广为流传,沁县棋子山传说便是此类“遇仙”题材的一则变文,故事将“围棋对弈”改为“象棋厮杀”,又在结尾处增加了羽化成仙的超现实想象,并把仙人与星宿相联系,洋溢着神奇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引人入胜。棋盘山位于沁县郭村镇伏牛山与沁源交界处,山顶一块大石上刻着个棋盘,棋盘上摆有五颗残子。两届河心有一个碗口粗的石窝,窝内盛满了常年不枯的清水,人们称之为“仙水池”。相传,公子重耳避难赤……[详细]
  刮街是长治平顺县一带正月十六进行的一项民俗活动,主要分布区域为平顺县北部浊漳河谷沿岸,包括北耽车、阳高、石城二乡一镇,以石城镇白杨坡村最为典型。平顺刮街是古代“乡人傩”的遗形,大致产生于宋代以后,主要是借助神灵的力量,将村中潜藏的妖魔鬼怪、- 污秽,驱赶出村庄,以求一年平顺安康。刮街每年正月十六下午举行,活动时先由村上年龄最大的老人在三神庙前焚香祷告,然后鸣炮启程,队伍按事先预定好的路线将全村街巷……[详细]
  李佬人笑话是流传于黎城县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口头传统,作品多以机智勇敢、惩恶扬善为主题,表现了民众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风趣幽默、睿智豁达的审美情趣。“佬人”是旧社会专司征粮的“村官”称谓。晚清时期,“李佬人”出生在黎城西部山区岚沟一带一个叫“龟子石”的山村里(此村多为李姓)。在长期与官、匪、恶势力的较量之中,“李佬人”彰显出他见多识广、聪明机智、风趣幽默的卓越才能,为山民办了许多好事。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