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长治市特产

长治市民俗文化

  青果寒泉禅寺,俗称青果寺,位于长治市沁源县交口乡侯壁村境内。该寺始建于唐,复兴于明,建筑规模庞大宏伟,上下左右共分五座院落,每座院落都有许多相关的传说和神奇的故事,在当地代代相传,经久不衰。青果寒泉禅寺是山西佛教圣地之一。据碑文记载五台山佛教圣地常派遣名师高徒来此坐禅讲道,香火鼎盛之时,群僧聚集,有诸佛汇聚,如来映现之奇观,并伴有如铭佩环,琴脆笛悦之声在寺院上空回荡。青果寒泉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都……[详细]
  中华连氏祖源系出鲁周公姬旦子孙后裔,连氏根祖在上党襄垣,开宗始祖为春秋时齐大夫连称,据专家考证,早期连氏发祥地为襄垣县纯孝乡桃树村,阳泽河、南丰沟、黄楼北、九庄分别为元代后连氏发祥地之一。襄垣连氏在族裔家族生活方面有着许多独特的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不断更新、完善,形成了连氏宗族独特的信仰、习俗。连氏宗族信俗主要表现在婚嫁、生养、丧葬等方面,婚俗中表现为:结婚当天新郎必须戴上舅……[详细]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日名称,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端午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 ,饮用- 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详细]
  “瞪眼家伙”,又名“一更催”、“草圪节”,是流行于屯留县东部及长治市郊区西部农村的传统民间祭祀舞蹈。“瞪眼家伙”是我国北方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产物,原是用于祭祀的锣鼓乐。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当地农业丰收,村民为了酬谢神灵保佑,以锣鼓乐谢神,“互视会意,互相敲拍,瞪眼传情”,并改变原来的打法和队形,变祭祀舞蹈为欢庆丰收舞蹈,俗称“瞪眼家伙”。“瞪眼家伙”的表演者全是青、壮年男性。表演时持鼓、铙……[详细]
  上党腊驴肉是山西长治市的汉族传统名吃,其肉质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香味四溢、回味无穷。早在明代,腊驴肉就已驰名于上党和晋南地区,产品远销北京、天津、南京等南北名城。腊驴肉与当地的凉粉、酥火烧被称为潞安府(长治古称潞安府)三宝。制作腊驴肉的原料为驴鲜肉。切肉时,要按部位把肉分成前肘、后肘、前臂、后墩、元宝、肋条、腱子、腰球、肚厢皮等,并顺着- 把各部位肉切成1~2公斤的肉块;用清水浸泡12小时,洗净后……[详细]
  “风火龙舞”是流传于襄垣虒亭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民间社火表演,其起源无法考证。《水经注》中记载,汉高祖破韩五信于铜鞮(今虒亭),大军获胜后,曾用虒亭的火流星和龙灯舞来庆贺。当地盛传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也来虒亭于漳河岸边观看了赤鲤腾跃和龙灯舞与火流星的表演。千百年来人们赋予风火龙舞更多的人文情怀,平添其神秘色彩。龙舞以专门锣鼓乐器与鼓点配合“火流星”表演,主要伴奏乐器是龙鼓、锣、钹、大镲、小镲等,其中龙鼓……[详细]
  刘氏老鼓发源于黎城县范家庄村,以制鼓师傅姓氏而命名,主要流传于晋东南和晋中地区,是伴随地方剧种(黎城落子)而形成的地方特色乐器,当地有“黎城老鼓,长子铜锣”的民谚。刘氏老鼓以清光绪年间黎城范家庄村刘旦首制,到现在已传至第四代,逾百年历史。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改进,刘氏老鼓以其音域宽厚、发音响亮、灵敏度强、音质恒定等特点,深受用主和内行们的赞扬。刘氏老鼓一般分为制作鼓身、制作鼓皮、蒙鼓调音和上漆四……[详细]
  屯长道情是屯留道情、长子道情的合称,流传于晋东南长治、长子、潞城、壶关等地,起源无考,当地流传朱元璋以道情说唱煽动民众造反推翻元朝- 的传说,兹为一说。道情源于唐代道教经韵,初称道歌,用渔鼓、简板伴奏,是传道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具;宋代吸收词、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之后,道情中曲牌一支发展为戏曲,诗赞体一系形成曲目相类的说唱道情。因此,屯长道情乃诗赞体道教经韵一支。早期道情唱腔较……[详细]
  襄垣,因赵襄子筑城于此而得名。相传,襄子筑城时召来人士巨增,布匹用量甚缺,襄子曾亲自带头纺织,以解所需,襄子老粗布的手工纺织技术也从此流传下来。明清时期,老粗布手工纺织空前繁荣,民间家家有纺车,户户有织机,人人穿布衣。女人会不会纺织成为婚嫁择偶时一条不成文的社会习俗。襄子老粗布又名“老土布”,主要原料是棉花,制作程序纯手工操作,整个生产过程不对环境产生任何污染。襄子老粗布织造工序主要有选棉、弹花、……[详细]
  炒指是武乡民间流传的一种炒制面食品,因其外形象人的手指而得名。它的制作流程为:首先,以当地出产的糯小米面、玉米面加水和制,擀成厚饼状。然后,用刀切成细长条,放入烧滚的细皇土中搅拌烤煨。最后,烧熟后从锅中捞出来,用筛子筛掉浮土,晾冷即可食用。关于“炒指”的来历,当地流传着一则传说:西晋末年,武乡人石勒带兵打仗过程中,经常没有时间安锅造饭,而蒸、煮的面食,带在身上几天吃不完,就腐烂变了质。石勒就想了个……[详细]
  沁州干馍历史久远。传说隋末李渊带兵打仗从太原来至沁县的月岭山,士兵身上背的锅被打破,不能盛水,无法做饭。正当将军犯愁时,徐茂公急中生智,和好面,做花椒盐面心,将树杆做小擀面杖,擀成饼,用破锅烧红烤熟。李渊吃后觉得非常好,遂将干馍作为行军食品转战南北。因沁县过去为沁州,故称此饼为沁州干馍,流传至今,成为沁州特色小吃。沁州干馍以脆而不硬,柔而不韧,嚼而不腻,香而不厌的特点闻名。干馍,为面食烤制品,圆形……[详细]
  潞城贾村民间赛社是流布于山西上党地区的民间迎神赛社活动,它是古代社祭与驱傩仪式的遗存。民间赛社源于古代先民对土地的崇拜,是沿袭商周时代社祀而来的酬神活动,俗称“赛神会”。上党地区因山川阻隔,交通闭塞,民风淳朴,使其成为保留传统风俗习惯和多种民间艺术最为丰富的地区。潞城贾村传统的民间赛社活动于农历四月初四日,在碧霞宫举行。按旧时定规一年一小赛,四十年一大赛,直至清末民国,贾村赛社历代相承,至1945……[详细]
  西火秧歌也称西火干板秧歌,由“地圪圈”秧歌发展形成,起源于长治西火、荫城一带,又称“荫城秧歌”、“红板秧歌”,约兴起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原为逢年过节打铁挖煤时唱的调子,打地摊演唱,道光年间勃兴,遍及长治大小村镇。西火秧歌唱腔一般分为短板和长板(慢板),短板为七字句,长板为十字句,尾字要求押韵;早期行当只有“小生”、“小旦”两个角色,清咸丰年间逐步发展齐全;剧目短小精悍,表演粗犷泼辣,道具简便宜置;……[详细]
  脊饰是安置在建筑房脊、房屋两边沿上或大门楼子上的一种艺术装饰品,品种甚多,各有讲究。襄垣地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先民们在与上天斗争之外,把美好的生活希望寄托在日常生活的起居中,于是他们将避祸降福、镇邪祈祥的图腾崇拜意念融入雕凿装饰品中,脊饰应运而生。襄垣民居脊饰制作工艺考究,整个工序包括配料、泡土、闷泥、制坯、捏塑、镂刻、切割、阴干、装窑、煅烧、注水等等,工时甚长,一般需要15天左右……[详细]
  上党女红主要是指流传于上党地区的女红工艺制作技艺和制品,具体内容包括民间绣艺和绣品(摆设与挂饰),布艺玩具类(老虎、狮子、十二生肖等),民俗服饰类(虎帽、虎鞋、肚兜、围嘴、斗篷等),上党“潞绣”技艺及绣品(主要使用本地蚕丝绞股线坊染,绣艺效果与杭、苏彩丝绒线有很大区别),民俗风情绣艺与制品(窗花裁剪、点色技艺以及上党民间枕顶、香包、书剑镜袋等)。上党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民众生活富庶、安定,与农耕文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