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阳城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位于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之处,森林茂密,水源充足,地势西高东低,气候温和凉爽,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桑树生长。阳城蚕桑习俗源远流长,它发轫于西周,兴盛于唐宋,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相传黄帝元妃嫘祖娘娘曾于阳城云蒙山教民养蚕,周穆王也驾临获泽(阳城)视察当地蚕桑。在数千年的栽桑养蚕、丝织加工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有一条绵延不断的溪流——蚕桑养殖习俗在渗透传承。它与其它文化……[详细] |
![]() | 阳城的陶瓷烧造技艺历史悠久,据《阳城县志》记载,“唐宋时期,黑白瓷生产已很普遍”,至明代时,境内陶瓷及琉璃技艺达到了鼎盛。阳城县后则腰乔氏是当地最负盛名的陶瓷世家,祖先系陶瓷、琉璃艺人,唐代从陕西迁入,后移居后则腰,“珐花”陶瓷是乔氏家族的独门技艺。乔氏珐花陶瓷工艺先在陶瓷素坯上立线、焙烧,再绘画填色,工艺非常复杂,釉料配方难度大,由乔氏一门世代相传,主要烧造过程有原料筛选、碎矸浸泡、耙泥沉淀、出……[详细] |
![]() | 中医正骨系诊治损伤专科,是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也称骨伤科或骨科。陵川韩氏正骨术有据可考的历史已有200余年,目前唯一的传承人韩高举,师承于岳父王文公。王氏系晚清生人,祖籍陵川县附城镇峰西村,一生治病救人,乐善好施,接济乡邻,人送绰号“大善人”。王氏师承西河底镇冯山村冯得孩,冯氏医术高明,人称“及时雨”,当时与上党戏王赵清海(勤孩)齐名,民间有“唱戏的是勤孩,正骨的是得孩,补锅的是良孩,小偷王是……[详细] |
![]() | 晋城地处山西东南,南部是中条山脉和太行山交界处,地近西荫,民间有嫘祖在云蒙花石沟教民养蚕的传说;东连神农炎帝稼樯之地,西邻尧舜圣邦;境内有舜王获泽渔猎、商汤王桑林祷雨、周穆王桑林观桑的记载和诸多桑蚕养殖的史实、故事。八十年代,有关专家对晋城桑树资源进行调查时,发现南部山区不但野生桑树资源丰富,而且还有罕见的柒叶桑等稀有品种,再次映证了嫘祖教民利用山野桑树养蚕的传闻。晋氏纯手工蚕丝被采用100%桑蚕……[详细] |
![]() | 打铁花是泽州特有的一种风俗之一,这种传统习俗由来已久,与当地发达的冶铁业有关,大约起始于民国年间(约1850年——1930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每年的元宵节,各冶炼大户除了出二跷、旱船、小车、竹马等多种形式的故事表演外,到了晚上还要放焰火、锅花、打铁花。十里八乡的人们齐聚来村,主要是为了观赏气势磅礴、恢弘壮观的“打铁花”盛况。据传,“打铁花”可趋鬼避邪,来观赏“打铁花”的人也可祛除身上的……[详细] |
![]() | 泽州对鼓是流传于山西省泽州县大箕镇的一项传统音乐表演形式,当地流传有“朝天一扇碑,祈雨一对鼓,三十一孔桥,二百零俩狮”的说法。据对鼓老艺人常小和回忆,泽州县大箕镇小箕村自古以来就有对鼓参与取水、祈雨、闹红火等民俗活动。泽州对鼓共有曲目十套(部分艺人认为十二套,但目前无人会打第十一、十二套),以“小闸”与“大闸”(近似于小过门、大过门)连接各套。早期乐队编制一般为8鼓2马锣2“小叫狗”(小锣)1小钹……[详细] |
![]() | 明朝初期,朝廷在山西设立织染局,主管为皇家派造潞绸,潞绸作为皇家贡品长期上贡朝廷,由此潞绸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明人郭子章写道:“西北之机潞最工,潞城机杼斗巧,衣被天下”。明末清初的匠户起义几乎毁掉了所有的织机,此项技艺随之衰落。民国初年在高平南王庄一带以李天明(1880年-1959年)为代表人物又将这项手工技艺重新恢复。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扶持丝绸产业,在南王庄一带成立丝绸合作社,以李玉娃、李……[详细] |
![]() | 元王高跷流行于沁水县郭村镇元王村周边,后辐射至定昌镇西渠上村、段柳、长胜村及郭村的开村、南沟村等地,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元王高跷有武高跷之称,因这种高跷鼓点快,以表演高难度动作著称,扮相常以“三国人物”及戏剧人物为主,如《白蛇传》、《西游记等》等,演出时间大都在每年春节期间或元宵灯节,演出场合不固定。……[详细] |
![]() | 泽州县下村镇大南庄村传统故事牛拉桩被列为晋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再现原生态艺术,由过去的“铁牛”拉桩恢复为牛拉桩。(牛拉桩故事是把扮装故事的桩放在特别的牛拉车上),为了桩的稳固,用沙袋压座,铁索紧固,靠两头牛拉动运行。主立桩高达6.6米,由主桩派生出十五支左右子桩,每个子桩安排一个人物。牛拉桩分为前中后三大乘,分别扮装戏曲《天门阵》《三阳阵》《黄河阵》。1986年至2006年,牛拉桩一度改为……[详细] |
![]() | 面塑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高平面塑造型精美、形象独特,品种繁多,在吃用方面别具特色,主要出现在民俗礼仪活动中,有着浓郁的民间色彩。高平面塑历史悠久,但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可靠的文献记录和实物资料。但显然,高平丰富的民俗生活为面塑艺术的流传提供了肥田沃土,周而复始的大量运用更使之兴盛不衰。民间艺人利用隐喻、暗喻等象征手法,创作出多层次、内涵十分丰富的面塑作品,而……[详细] |
![]() | “白马脱缰”的传说发源地是城区白马寺山和白马禅寺。白马寺山又名司马山,相传北魏司马懿封长平候曾登临此山而得名。《泽州府志》记载:“司马山上有魏碑故名”。后因传说唐僧西天取经归来,在此晾晒经书,故而山顶建寺名白马禅寺,司马山更名为白马寺山。“白马脱缰”的传说在晋城地域内流传广泛,历经二千余年流传至今。《泽州府志》、《晋城县志》、《城区志》、《晋城市民间故事集成》、《城区文物》均有记载。“白马脱缰”的……[详细] |
![]() | 阳城县是山西省东南部的一个边远山区,位于太行、太岳和中条山之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由于山高谷深,重峦叠嶂,便构成了民俗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渔鼓是阳城道情专用的击节乐器,呈圆筒状,为桐木所做,约70公分长,直径为(外径)9公分左右,用猪护心皮包往圆筒的一端,另一端为空筒(称鼓尾),打击时发出“镗镗”的响声。阳城道情说唱历史悠久,传说从元代就有道情说唱,据考证光绪年间(1875年)就有艺人开……[详细] |
![]() | 阳城县是山西省东南部的一个偏僻山区,而本县南部山区则是生产犁镜的厂家,分布于横河、李圪塔、桑林、东冶、三窑、西交等地,离县城所在地百里之外的东冶镇则是出产铁矿的地方,其矿石质软纯洁,含磷高、含硫低,南部山区坚硬木料为料烧制的三寸茬、七寸炭的生熟木炭也是铸件的必要原料,为铸犁镜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勤劳善良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斗争中,不断创造出许多工艺产品,构成了传统工艺的特殊地理环境。阳城犁镜铸……[详细] |
![]() | 平腔秧歌实为“混场秧歌”,它流行于太行山巅的陵川县,发源城西北35里的东沟村,所以也叫“东沟秧歌”。据1963年版《陵川县志》记载:平腔秧歌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在很早以前每逢春节、元宵节,人们且歌且舞、自唱自乐,于街头巷尾、家户院落的一种文艺形式,故又俗称“地不轮”,即平腔秧歌的前身。平腔秧歌原先只在东沟本村演唱,因这里藏煤丰富,开有小煤窑,常有不少外地人来做工,他们于空闲时间,也爱学几段,久而……[详细] |
![]() | 高平鼓书开初以说为主,近似“评话”,演唱时无弦乐伴奏,只有一鼓、一板、一木。解放后,高平鼓书有所改革,加入器乐伴奏,改为以唱为主。但演唱时仍以鼓、板击节为主,仅在唱名尾音处加间奏,小段后加过门。曲调富有地方特色,唱词无固定格式,有时一句“贯口”可长达百余字。唱本多系历史传统故事,如《三侠五义》、《济公案》、《岳飞传》、《瓦岗寨》等,亦配宣传中心编演现代题材的段子,其中《让座》先后在省、市获奖。《根……[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