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沧州 > 吴桥县特产

吴桥县民俗文化

  吴桥人练杂技有古老的传统风俗。据记载,吴桥是庙会盛地,过去吴桥境内庙宇林立,庵寺错落,庙会繁多,至今从庙宇命名的村就有张仙庙、霸天庙、双庙王等不下十个,以寺命名的村就有大悟寺、张朝寺、石佛寺等也有十多个,以庵命名的村也有董家庵、牟家庵、大小马家庵等不下十个。庙会上,除了做法事之外,都要举行娱乐性的表演。其中以扮演奇禽怪兽的马戏最盛,并出现了狮子舞。传说狮子是避邪的神兽,佛教也把它当做护法神看待,百……[详细]
  线装书工艺是一种传统手工装裱技艺,它是我国传统书籍艺术不断演进的标志和形式。我国古代的纸本书,经历了卷轴和册页两个阶段。卷轴由卷、轴、缥、带组装成。汉、唐只有这种卷轴形式的书。今天我们看到挂在墙上的轴画、书法,仍是卷轴装的遗风。晚唐以后,卷轴书向册页书过渡,其装订方法又有多种多样的演变,大体经历了轻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到了明代才正式出现了线装本的册页书。其中不少古旧线装书,可视之为文物,……[详细]
  吴桥的扁担戏,可以追溯到唐代。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年幼时为解病中的母后心烦之乱,把大量歌女招进宫中,都没有奏效。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做了十个小木偶套在手指上,配上诙谐幽默的语言和简短的故事情节,终于博得了母后一笑。因此,有人认为“扁担戏”是从唐朝的宫廷里兴盛起来的,称之为“宫廷戏”。后来传入民间。扁担戏,又名“独台戏”、“嘟打戏”,是在吴桥流传很广、很久远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主要靠许多的木偶和一个人的……[详细]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属地:吴桥市类别:传统技艺吴桥手工挂面制作技艺,已有两千多年的加工历史,历经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吴桥形成了完整的加工技艺和独有的膳食文化。由于最初只供给宫廷,也叫“吴桥宫面”、“贡面”、“御面”。在唐以前的数百年间,程氏宫面一直是皇家贵族垄断的食品,民间百姓无缘享用。宋之后,宫面曾因其在加工过程中对环境气候条件要求苛刻、加工工艺复杂而一度濒临失传。到清代中期,才在吴桥程氏……[详细]
  苗刀,古称长刀,汉代便有雏形,唐代达到鼎盛,传入日本、朝鲜等国。苗刀的技法集刀枪于一身,临阵杀敌,威力极大。沧州是中国的武术之乡,其苗刀技法更是独树一帜。沧州苗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刀技。它刀身修长,共五尺,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且可单、双手变换使用,临阵杀敌,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故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资料《苗刀考证》中,这样写道:“苗刀用以冲锋枪,远胜单刀及其……[详细]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柜里的画片。表演者通过绳索和滑轮的控制,依据演唱的顺序准确替换,一次表演要更换八张画片,所谓“八大片”。表演者同时配以演唱,解释图片的内容。每唱完一景都要敲锣打鼓“咚咚锵”地来上一段。通常内置的图片是……[详细]
  吴桥杂技“八大怪”之一李印槐表演吞宝剑吞球主要靠的是气功和天赋,铁球吞入腹中,靠气功控制、托住铁球不让下沉,并让其停留在胃幽门的位置。铁球喷出时,需要借助气功,气提丹田,铁球便迅速喷出。吞宝剑用的剑,剑长约50厘米,系钢条锻炼而成。表演者吞剑前先用酒精棉球把剑擦干净,然后将剑缓缓地送入口中,几分钟后,除了剑柄,整把宝剑就被吞入口中。这一传统民间惊险气功表演节目,也是过去民间“庙会”(物资交流会)必……[详细]
  “落活”又叫“古彩戏法”“大搬运”“卸活”。落活的表演很是精彩,“落活”戏法演员身穿大褂,手持方布“挖单”,大摇大摆,憨态可掬。变出来大瓷瓶里插有三支戟,俗称“平生三级”、变出来圆盘内有七个玻璃杯,叫“七星子”、变出来九个盛满水果的盘子叫“三件子”、变出来一垛盛有水和鱼的鱼缸叫“垛葫芦”、变出来大碗叫“大海”、变出来火盆叫“荒荒”、还有变寿桃的、变火炉子的、变小孩的等等。俗话说:变出来容易变回去难……[详细]
  驯鼠,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清末的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南-庙、上海大世界等游乐场所,都有驯鼠表演分布。现在驯鼠表已很难见到。很少有人从事驯鼠表演,不再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驯鼠,并不是很普及的一项民间艺术表演项目。驯鼠,过去与其它动物的驯化表演一样,是吴桥杂技艺人的传统节目。与吴桥杂技有着很深渊源。驯鼠要有一定的耐心,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慢慢驯化。驯化工作一般都是一个人来完成,要把表演鼠驯化到一定……[详细]
  “上刀山”,最早始于汉代,同吴桥杂技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有过兴盛时期,也有过低谷阶段。“上刀山”,作为一个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表演项目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上刀山是过去杂技团体比较普及的节目,如著名的“刘家刀山班”、“孙家班”等。“刘家刀山班”的传承历史有140年之久,吴桥县志曾有吴桥刀山班1882年赴安南国演出献艺的记载。“刘家刀山班”第二代传人刘荣桂(第一代不祥)当时是吴桥杂技界“将”级人物……[详细]
  吴桥传统杂技魔术道具制作,是伴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吴桥杂技”共生共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吴桥杂技在吴桥已经有了两千多年沿革发展的历史。唐宋以后杂技走向民间,杂技魔术道具制作开始在吴桥民间兴起。至明清杂技走向兴盛,其道具制作日趋完善,得到较大发展,并走向行业化。“文革”后期杂技走入低谷,传统的杂技魔术道具制作也随之衰败,几近消亡,随着改革开放,吴桥杂技不断发展,吴桥传统杂技魔术道具制作业……[详细]
  石影雕,顾名思义,就是雕刻在岩石上的影像。创作者用金刚石为尖的钢锥不断凿击花岗岩,黑色的石板上即留下或白或灰深浅不一、疏密不均的小点。石影雕完全依靠创作者手腕力度的大小轻重,利用黑白明暗成像原理来形成摄影效果,其画面细腻逼真,清晰生动、古朴高雅,且材质坚硬,可长久保存,堪称“中华一绝”,是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石影雕艺术完全颠覆传统的“相似”概念,经过千万次不同力度、不同方位的纯手工敲凿,使黑色石……[详细]
  吴桥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以农业为主,土地贫瘠,人们靠种地无法养家糊口,-练习杂技、戏法并以此为生,挑着担赶着车北上南下,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魔术-大变活人》,是吴桥杂技艺人的传统节目,与吴桥杂技有着很深渊源。据传宋朝两名进京赶考的举子落榜后,无盘缠回家,欲轻生,被路过此地的吕洞宾救下并收两位为弟子,大弟子刘树青习杂技马戏、二弟子纪晓棠习戏法(即魔术),两位遵照吕老祖的教诲代师传艺把杂……[详细]
  吴桥杂技有着两千多年的沿革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平衡技巧、人体竞技、耍弄技巧、手彩魔术、道具魔术、仿生表演,滑稽表演、动物驯演、马术表演等十几个表演门类,上千个表演节目。在这浩繁的表演节目中,《马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吴桥杂技》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传承历史最长,承载历史文化最多的吴桥杂技代表作品。清中晚期,吴桥马戏达到鼎盛,涌现出“现代马戏之父”孙福有、“马骠子快腿刘”、“马戏王”……[详细]
  驯鼠,也叫驯白鼠,与其它动物的驯化表演一样,需要驯养。驯鼠,首先是驯,白鼠从小就要接受驯演师的驯导,使小白鼠形成表演意识,就可以随着演员的指挥进行饶有兴趣的表演了。吴桥县地处黑龙港流域中部,位于河北省东南边缘,沧州市最南端。距离我国首都北京360公里,省会石家庄200公里。东与山东省宁津县、陵县毗连;南与山东省德州市为邻;西隔南运河与景县相望;北与东光县接壤。自古至今方便的交通环境,成就了吴桥杂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