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士会由李存义、张占魁等几人于1911年在天津三条石“普度庵”旧址内始创,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1912年迁至在天津市河北区大经路(现中山路)造币总厂后院的一栋两层挑台式楼内,武士会设传习所于中山公园内。中华武士会教授的“形意拳”和“八卦掌”是当时武术界的大拳种,因此吸引了大批的崇拜和拜师求艺者,使当时的中华武士会盛况空前,那时曾流行“南有精武会(霍元甲在上海开设的武馆),北有武士会(中华武……[详细] |
堤头庆云高跷老会成立于清顺治年间(公元1653年),原名堤头盛兴京秧歌老会,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该会位于堤头村清善堂公所内,与堤头宝郡水会相邻。该会属于文高跷范畴,扮相身段均借鉴京剧表演模式,刻画人物细腻。由十六名演员组成核心人物,表演剧目多以表现水泊梁山好汉为题材,以“忠、孝、仁、义,渔、樵、耕、读”为表演的中心内容,锣鼓和节奏别具一格,并伴有曲牌唱段,堤头庆云高跷的高跷腿子做工考究,雕刻细腻逼……[详细] |
“天津传统形意拳”根据“形意拳”—“八卦掌”等技艺繁衍而来。李存义于1898年带艺来津,首次传播“形意拳”技艺,至今118年。特点是简洁明快、灵巧凶悍、迅猛快捷。河北省深县李老能学艺于山西戴龙邦的“六合心意拳”,由他传入河北,定名此技艺为“形意拳”。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李老能收徒刘奇兰、郭云深等,李存义师事刘奇兰,得到拳法大师郭云深的点拨,技艺独多。李存义又拜董海川学练八卦掌。与八卦掌师兄眼镜……[详细] |
小关公议高跷老会,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70年),历经几代传承至今已有140余年历史。小关公议高跷老会清朝时上过会道,出过皇会,该会为子孙会,是祖辈传承下来的老会,传承方式是父传子、子传孙至今已传承到第七代传人。该会表演形式由行会(踩街)及场地表演两部分组成,表演是以水浒故事为版本达到感化人和教育人的目的,十八位演员按照戏剧扮相为准,演出不同的折子戏,会员所表演的抢背、四门叉、过人、蝎子爬、哈蟆蹲……[详细] |
天津剪纸工艺,历史悠久,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很贴近,是一种广泛普及的群众艺术。剪纸常常被人们用来作节日室内外门窗装饰,服装、鞋面绣花图案等。清代剪纸艺人伊德元,继承和发展传统剪纸技艺,弃剪采刀,专用刀雕刻,把剪纸艺术与皮影、彩绘艺术相结合,使其具有新的风格和艺术特点。在内容上,他创作了许多以传说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使剪纸从民间手工工艺发展为艺术创作。天津的剪纸,纸条流畅,纹理清晰,刻画精细,画面情景交融……[详细] |
东于庄同乐花鼓老会成立于清咸丰年间,传承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该会位于东于庄崇善堂公所内,据该会98岁老艺人“刘金山”等人回忆,该会早年是由安徽风阳传至天津。当年,因安徽闹水灾,有安徽“于氏”弟兄俩人逃荒至此,以唱花鼓为生,他们演唱的凤阳花鼓音乐别致、曲调优扬、雅俗共赏深受百姓喜爱。后来,经当地富商李、王、费、周等人倡导,并多方联系,发动居民筹资组建,逐步形成现今的同乐花鼓老会。同乐花鼓老会表演的……[详细] |
金狮大轿老会于清朝乾隆年间创立,至今已有近二百年历史。由东于庄村“李氏”家族立会,金狮大轿老会座落于东于庄13号,金狮大轿老会出会踩街表演时主要有两项内容:一、花会表演花会的文艺表演有演员10人,演出的内容包括迎亲、抢亲、搭救、拜堂及乡下妈妈探亲家等,并用河北秧歌配合表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花会表演形式。演员化妆按京剧扮相,角色有媒婆、小姐、丫鬟、公子、家丁、济公等。乐队由7人组成随队而行,乐器有唢……[详细] |
鹰帽子(猎鹰防护罩)在天津的制作工艺,始创于汤八(1868—1950年)、田凤集(1850—1935年),距今120余年历史。鹰猎文化在中国据考证有六千余年历史,在中国的唐代少数民族就有将海东青(猎鹰一种)作为名贵贡品进贡给皇帝。随着时代的变迁,辽国入侵中原游猎民族的鹰猎文化迅速地传遍了中原大地,到明朝的燕王朱棣迁都北京后,使鹰猎文化在京、津地区普遍传播,在这里我们要重点提到天津的三岔河口,三岔河……[详细] |
津门重刀36式(天津群英武学社)始建于清末,第一代创始人郑玉春以弓、刀、石为根基奠定了大刀会的基础,传至第二代掌门人谭鹤霖,由他到民国时期再传承传至第三代掌门人谢宝椿后“天津群英武学社”在武术界名声鹊起。舞大铁刀据考证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到清朝年间成为广受民间喜爱的一项健身活动。明清两朝把舞大铁刀、抱石和拉硬弓设为是考取武举应试的科目,因此成为民间考取功名而流传的健身(也可作为一……[详细] |
工艺毛猴产生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相传,北京宣武门外“南庆仁堂”药铺,当年有一位配药的小伙计(姓名已不详),因为白天被账房先生无端地狠批了一顿而生闷气,到了晚上小伙计点上灯,开始整理蝉蜕,当看到蝉蜕那尖尖的头壳,细小的四肢,怎么看怎么像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于是小伙计灵机一动,取来辛荑做身子,又分别截取蝉蜕的头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粘,一个“小东西”便出现了,这就……[详细] |
工艺京剧艺术人偶由孟宪麟(生于1898清光绪24年)于1910年研创,距今已有100余年历史。孟宪麟自幼受家庭影响酷爱京剧艺术,对京剧各流派的唱腔及人物相当熟悉.很小的时候(约13岁左右)在其父的指导下就制作出了工艺京剧艺术人偶。孟庆慧(孟宪麟之子)自幼也跟他父亲一样酷爱京剧艺术,在10岁左右时就随其父学习用各种布料和泥巴等原料创作工艺京剧艺术人偶,他从事制作工艺京剧艺术人偶距今也已经有近60年的……[详细] |
“行云手长仕门武术”源于霸县胜芳镇,由少林长仕和尚把少林武术与当地拳种融合而成的独特门派。以“行云手”为标志,以和尚法名命名,称为“行云手长仕门”(金永一善武社)距今已有730多年历史。1906年由“行云手长仕门武术”第二十三代传承人津门第一代掌门人刘文玉到天津开设分社。民国期间注册为二十六国术社,天津第二代掌门人杨芳德解放后曾在天津市红旗武术学校授课。该武术有套路,- ,散手擒拿,心法四部分。套……[详细] |
津门霍氏迷踪艺为津门大侠霍元甲于1889年在家务农时所创。津门霍氏迷踪艺以霍氏家传七代的秘踪拳为基础,将内、外两家的- 和运动轨迹的精华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保留了霍氏秘踪拳原有的- ,又突出了迷踪拳械套路动作快、慢相间,姿态顺遂,体现了手、眼、身法、步、刚、柔、绵、圆、巧及猛、快、脆、硬等,不停滞及落地生根和桩功稳重的特点。套路编排朴实、古拙、简洁、粗壮,手法多变,敏捷刚烈,攻防有序,步法顺畅,进……[详细] |
天津的“朱氏泥塑”由朱宝文始创于清末民初(1912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是朱氏家族几代人研创体现着自家流派创意结晶的泥塑艺术,初创时流传在天津河东区的李公楼一带。朱氏泥塑的特点是以优质泥土为原料,将特意选至的纯净泥土与水拌合后闷制到一定时间,还要掺以优质棉絮,再经铁条反复抽打,待手感滋润后,才能用于泥塑制作。塑制的作品不烧制,经自然凉干后,不开裂、不收缩,可长期保存。该泥塑初创时期以捏制小……[详细] |
满汉双文中的汉文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满汉双文是在借鉴了汉字的基础上与满文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满文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599年亲自倡议并主持创制,他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二儒臣参照蒙文字母而创,满文史称无圈点老满文,使用了30余年。至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令儒臣达海加以改进,在字母旁加圈加点、规范了词形,具有区别于蒙文的明显特征。史称有圈点新满文。以上资料出自《满文老档》。满汉双文从清太祖努尔哈赤为了方便……[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