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 > 房山区特产

房山区民俗文化

  北宋时期“杨家将”精忠报国的故事曾经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但也许有人还不知道,历史上杨家将的足迹曾经出现在京郊房山区燕山一代,并在当地留下了许多有关杨家将和穆桂英的传说,而且这些传说都与当地的地物景观如养儿峪(羊耳峪)、0石、拴马桩、望儿台、歇息岗等有关。杨家将(穆桂英)传说的内容主要以穆桂英养育孩子和杨家将领兵打仗的传奇故事为主。如《养儿峪》讲的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时被战马驮到一块称为“大象石”的后……[详细]
  二月二龙抬头,从二月初一至二月初三,在龙神庙举办大型活动——酬龙节庙会,是房山区北沟龙神庙周边地区多年的习俗。早在清朝年间,龙神庙附近的佛子庄、黑龙关、班各庄、陈家台等几个村子的村民集资,修了龙神庙对面的大戏楼,专为龙神唱大戏。到了二月初一,各村的花会,如大鼓会、高跷会、幡会等十多种会,开始表演,从佛子庄到班各庄村西四十多里河岸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解放后,由于各种原因,黑龙潭庙已缺乏有效的管理……[详细]
  上万村小车会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起源于宋朝。据传大宋统一天下后,各地大庆大贺,多地出现花车,锣鼓开道,穿街过市,庆贺太平,故此也称太平车。小车会广泛流传于北方地区,特别是京东一带,据说20世纪20年代末出现在上万村大南峪庙会上。上万村小车会已有近百年历史,以北方传统舞蹈秧歌形式,戏剧性地再现农村传统婚俗之迎亲和送亲,通过演员夸张、滑稽的手、眼、身、法、步表演技巧,表现一迎一送路上所遇到的……[详细]
  苏造肉制作技艺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清乾隆年间宫廷苏造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相传此菜来自于乾隆年间的苏州名厨张东官。苏造肉是张东官受苏州酱肉启发,自主研发的一款菜品。张东官随侍乾隆十九年后告老还乡,乾隆朝以后“苏造菜”在宫中衰落了。清朝末年,民间出现一位制售“苏造肉”的高手孙振彪,他是满族人,原名克兴阿,光绪十一年(1885)生人,其祖父与叔父皆在御膳房承差,“苏造肉”制作秘方得自家传。……[详细]
  京西隗氏祭祖习俗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隗氏家族北方根祖发源地房山蒲洼乡芦子水村,位于北京最西部,与河北省涞水县九龙镇三坡相接。金代成村,原称楼坐水,因山泉之上建立牌楼而得名,后演变为芦子水。该村有313户,829人,村民姓氏中隗姓占85%以上,素有“天下一个隗,老家芦子水”之说。村内现存有隗氏606年古墓一处,有道光年间至明国年间地契文书等近四十件,村西有隗氏家族古墓。碑中记载着由隗氏七代……[详细]
  北窖村音乐会是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窖村位于佛子庄乡南部,元代以前成村,村内共有五档民间花会。根据村内民俗,在每年的春节等传统节日出会。出会时,首先在本村村大庙祭拜、请会,然后是走会,又称盘街。多沿本村内道路行进,遇到膳桌,要在膳桌旁献艺,每次走会要一天的时间。北窖村音乐会属民间音乐,年代最为古老。传说从建村始就有,是北窖村的公会,距今已有500多年,可考证215年,主要传承人六代,自180……[详细]
  刘氏古法手工制香技艺是北京市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法手工制香技艺可追溯至先秦两汉时期,在《尚书》、《诗经》、《周礼》、《汉官仪》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和香文化始于汉,兴于唐宋,绵延明清至今。香既是宗教祭祀或祈祷许愿等民俗活动中的必备之物,也是文人雅士修心养性之雅物,具有调理身心的作用。刘氏古法手工制香技艺发源于为晚清宫廷加工香料的詹庄刘氏碾坊,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努力,结合宫廷秘方总结研制出一套“……[详细]
  “皇城四酱”制作技艺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老北京炸酱历史悠久,追源溯流,春秋时期始有大酱,皇太极时有酱坯(干酱)。皇太极举兵南下,欲问鼎中原。满族士兵长驱入关,身为主帅的皇太极深知保障大军饮食的重要性,军中缺盐更是大忌。为此,皇太极一再下令,各级将领务必在行军途中,向民间广为征集豆酱,晒成酱坯,随军携带,始有批量化酱坯出现。清兵进入北京城后,军中食酱的习俗被沿袭了下来,食酱文化被带入皇宫。……[详细]
  书画装裱是我国特有的一门传统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战国帛画、缯书上的滥觞到西汉大帛画轴的基本成形,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随着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发展,装裱工艺也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曾设专职官员褚遂良、王知敬等监管“装褫”使装裱工艺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到了宋代,徽宗赵佶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集全国书画名流于宫内,作书作画,编纂书谱和画谱,并设立装裱书画的作坊,制定装裱书画的格式。……[详细]
  戴氏心意拳是以道为根本,以“阴阳五行”为总纲领,以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为基础而创造的符合中医理论的拳种。其以修身养性之术来育人,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胆壮勇,更能使人明理达道,练出冷静、明察的素质,是祖先创造的开智拳。戴氏心意拳内容丰富,主要有七大丹田功、养生功、五行拳、四把、闸势、十大形、各式炮拳、各式双把以及六合枪、心意棍、十三刀等器械。主要表现形式以养生功、- 套路和实战竞技为主。以- “丹田”……[详细]
  高跷会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在房山区河北镇河北村传承了一百六十多年。据《房山县志》记载,河北村高跷会成立于道光二十五年(即公元一八四五年),由房山区燕山地区办事处东风街道东流水村传入,时断时续传承至今,有九代传人。河北村高跷会为花会中的一种。会戏中有十二个角色:陀头、卖豆子的、公子、座子、渔翁、樵夫、卖药儿的、渔婆(渔姑)、卖花线的(又叫打镟的)、有“俊花”和丑花”之分,打花鼓的分“俊鼓”和“……[详细]
  粉条是中国流传数千年的传统美食,在我国至少已有1400年历史,“尹氏粉条”传统制作技艺流传于河北省涿州和房山地区。该项技艺目前的传人尹志刚,其祖尹文(1837年-1898年)善于制作粉条。民间绝大多粉坊都是添加明矾制作粉条的。而尹文则研制出了一套无明矾粉条的制作方法,后传于家族子孙,到了第六代尹金宝(1948-至今)始终以粉条制作加工为生,尹志刚为第七代传人。2009年后,尹志刚在保留“尹氏粉条”……[详细]
  北窖村狮子会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窖村位于房山区佛子庄乡南部,元代以前成村,村内共有五档民间花会。北窖村狮子会属民间舞蹈,为村内五档花会之首,据当代传承人刘海军讲,狮子会本为刘家私会,创建已有300多年,目前可考证211年。传承七代,自1808年至1989年分别为刘天开、刘顶、刘启光、付天旺、孔凡海、隗永建。根据北窖村民俗在春节等传统节日出会,狮子会作为北窖村重要民俗内容之一,出会有一套完……[详细]
  张谢登云高跷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谢村位于良乡镇的最南端,《登云会》流传于张谢村,是一种武跷秧歌,1923年秋冬时节,窦店镇七里店老艺人将高跷技术传入张谢村,至今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传承多为家族传承,成员以男性居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部分女性被这种传统民间艺术所感染,参与其中。登云高跷是人们要想“登”上云彩,必须踩得高,武艺强,所以又形成了高跷跷腿高(长140厘米,脚蹬离地100厘米),以……[详细]
  高跷会(葫芦垡村)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单位。高跷表演在葫芦垡村源远流长,是该村最具传统文化特征,最具影响力也是最能凝聚民心的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这项表演距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解放前活动于京城、良乡、房山、长辛店、大兴黄村一代区域;80年代曾在北京龙潭湖、牛街等地多次进行表演,当时就已获得较高评价;近年来,陆续参加过房山区区内举办的各种花会表演,在所有表演队伍中受到的关注度最高,深受群众喜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