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 > 海淀区特产

海淀区民俗文化

  相传,远在3600年前的商代就有了精巧的象牙雕刻。北京象雕自明朝以来特别盛行。到了清代,象牙雕刻多是内廷御用作坊生产,艺人大多来自扬州、广州。他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把圆雕、浮雕和镂空雕等技法结合运用,融为一体,并从古代绘画、石雕、泥塑等艺术形式中吸取丰富的营养,逐渐形成了北京象牙雕刻品种:北京的牙雕花卉,可分为浮雕花卉和圆雕花卉两种。浮雕花卉作品主要有洗子、盘子、臂搁等;圆雕花卉作品主要有花……[详细]
  腐乳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佐餐小菜,公元5世纪魏代古藉中即有记载;王致和腐乳始创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细、软、鲜、香,是“中华老字号”。2008年,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创始人王致和是安徽举人,他于清康熙八年进京赶考,住在北京的安徽会馆。王致和在备考期间,以卖豆腐为生,为了保存卖剩下的豆腐,他利用老家作腐乳的方法将豆腐保存起来,却……[详细]
  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曾在海淀生活、著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与传说。这些资料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包含曹雪芹的个性、身世、经历、亲戚、朋友、居所以及他如何写作《红楼梦》,如何扶危济困等等各方面。曹雪芹在海淀的历史资料,不仅是海淀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红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不论是从学术研究,还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来说,都是重要的不容忽视的文化遗产资源。……[详细]
  绢人是美术人形的一种类别,民间玩具的“针扎”、“彩扎”等手工艺品都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制作流程包括雕划、彩绘、缝纫、道具服装、头饰整理等几十道工序。齐聪颖,1963年进入北京绢人厂,师从宋翠珍、葛敬安、张琴等老一辈艺术家。她的作品有历代仕女、戏曲人物、菩萨、京剧脸谱等,具有做工精细、形象逼真的特点,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详细]
  “程氏针灸”源自我国著名中医针灸学家,中国针灸界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针灸国际培训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中医针灸泰斗的九十岁高龄的程莘农教授。该项目以家族传承的方式经程红锋、- 传承至今,强调理、法、方、穴、术的结合,每个环节上都有独特的认识与经验,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和极高的学术价值。……[详细]
  “葛氏捏筋拍打疗法”源于清朝山东蓬莱,创始人葛献宝。“捏筋疗法”是凭着医者的双手,利用捏、揉等16种不同手法,在患者身体的一定穴位、脉位和肌肉筋腱上进行治疗,以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拍打疗法”是利用获得国家专利的“少林达摩易经拍”,作用于患者的十二经络和十二皮部上,进行轻重不同而有节奏的拍打,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传承人葛凤麟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祖传绝技,不仅积极出书授徒,还多次为国内外政要治疗,享……[详细]
  隋唐时期,张氏的祖先就在广东沿海一带习武,为人治病。明末清初移民台湾后继续以祖传医术为业。张栋梁先生4岁习武,23岁开始为人诊治。他在继承祖传医术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将诊疗术系统化、理论化。他曾用2年多的时间,治愈了“台湾音乐教父”李泰祥的帕金森症,轰动一时。为了实现祖先“国术回归”的夙愿,他来到北京开设了会馆,并先后治愈患者千余人。重症肌无力患者刘红立,在正体复本术的治疗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体重……[详细]
  “北京面人郎”经过创始人郎绍安以及家族几代人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创新发展、广采众长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北京地域特色的面塑艺术派别。它集美术、雕塑、服饰、化妆及造型艺术为一体,其作品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逼真、装饰简洁、技艺精湛。尤其是表现戏曲人物和北京民俗风情的作品独具特色,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民俗价值和收藏价值。……[详细]
  “颖拓艺术”脱胎于唐宋以来的中国传统拓片艺术,能将器皿雄浑优美的艺术造型和花纹、铭记惟妙惟肖地在纸上呈现出来,既可供人欣赏,又是古代文物的临本,是一种罕见的艺术形式。清末民初,由姚华先生创立后,经五代人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宋致中先生得前人真传,其作品韵味独特,立体效果强,作品深受藏家喜爱,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详细]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它工具简单,制作方便,题材广泛,在民间流行甚广。“团花剪纸”传承人张凤琴,1956年生于北京,自幼随奶奶学习剪纸。她的作品精细秀美,常以团花、动物及各种传统的吉祥物为创作题材,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代表作品《前程似锦》、《福满乾坤》等曾多次在国际剪纸艺术展上获奖。在剪纸艺术的教学普及工作中,张凤琴硕果累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详细]
  “金属锻錾”是以金、银、铜等金属为材料,采用锻打、錾刻等大小近40道复杂工序来制作艺术品的技艺。靳増明自幼受家庭熏陶,制作了包括《清明上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大量精美的铜版作品,受到了各方的关注。该项目的作品以前主要用于古代宫廷生活和宫殿建设装饰中,在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详细]
  面塑源于民间的祭祀和节令风俗活动,是由“花供”演变过来的。“花供”是用各种彩色面粉捏制成的带有寓意的仙佛人物,花鸟鱼虫及各种动物形象的面食品,至今还在黄河流域盛行。潘大鸿自幼喜欢面塑。师从于山东济南面塑艺术大师何晓铮先生,其作品风格以- 形象为主,追求民间、民俗的装饰特点,喜欢标新立异、别具一格、不拘泥于形式。……[详细]
  山石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元素。出生于清朝道光末年的韩恒生,在造园叠山方面技艺非常高超,被人们誉为“山石韩”。其技艺经家族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山石韩”的后人曾参与了北海公园、豫园、拙政园等几十处古园的修复工作。韩雪萍继承并发扬了“三安、三峰、三远”的叠山理论,参与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近百处大型园林的修建工作,作品遍及全国各地。该项目做为中国叠山技艺的代表,极具保护价值。……[详细]
  面塑艺术历史久远,早在汉代迎神赛会的傩舞上,便有用面团塑成的鬼怪头部形象。面塑的材料以面粉和糯米粉为主,在面粉中加入化学成分添加剂,使之起到防腐作用。其制作简单、快速,深受人们的喜爱。“面人汤面塑”创始人汤子博先生(1882—1971),在传统的签举式面人基础上,创制了托板式面塑。第三代传人冯洁秉承“以形传神,精益求精”的创作理念,将“面人汤”面塑艺术继承发展创新。她的作品不仅多次获奖,而且被各大……[详细]
  微雕的微刻艺术,是指在发丝、米粒、象牙等材质上进行精雕细刻的技术,被誉为“鬼斧神工”。它是通过写、划、擦、推、拉、点、挠、挖等技法,再经过10多道工序细致加工后完成的。该技艺经历了凭借眼力、放大镜、显微镜、纳米技术四个时期发展至今。陈小林先后师从启功先生学习书法,师从陈石品先生学习象牙微刻,形成了见刀有笔、二者相间的风格。他的作品被多家国外博物馆收藏,具有较强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