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林家传的北京民俗剪纸起源于民国初年。从第一代传人薛何氏算起,经过薛俊英、张晓林三代人传承,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作品继承和发展了老北京剪纸的民俗风味,构思大气、造型粗犷、形象传神、寓意深刻。他创作的面积达90平方米的巨型团花剪纸《奥运之光照中华》,现被中国体育博物馆收藏。为了让这项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下去,他先后在数十个学校、社区教授剪纸,培养了近千名剪纸爱好者。……[详细] |
京剧脸谱是按一定的章法,遵循自身固有的规范,在脸上按比例勾画出所饰人物的规范面部形象,从而达到渲染舞台气氛、美化舞台色彩、表现人物的目的,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刘曾复自幼喜欢脸谱,曾向钱金福、钱宝森、王福山、侯喜瑞等京剧名家学习脸谱画法,被誉为“当代京剧脸谱界的齐白石”。由于当前京剧剧目锐减,有许多舞台脸谱已无人知晓,因此抢救性的收集整理尤为紧迫。……[详细] |
京绣又名“宫廷绣”或“宫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清朝末年,老艺人梁枝跟随京城的刺绣大师学习京绣,后将技艺传承给后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第五代传承人刘静琦十几岁跟随刺绣大师梁淑平学习刺绣技艺,从设计、绘图、刷版、挣布、刺绣直到成品,都是根据祖传的技法,纯手工制作。她的作品图案绢秀高雅,绣工精巧细腻,针法丰富精湛,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详细] |
杨玉栋,男,1943年生于北京。从小在京城一个老戏园子里长大,钟爱京剧脸谱艺术。六、七岁起开始搜集有关京剧资料,并多次观看梅兰芳、裘盛荣等名家的演出。1960年,考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学习了“泥人张”的泥塑艺术。其作品独到之处在于脸谱色彩层次丰富,不拘泥于传统,并成功制作了“武生”、“丑角”等各种行当的脸谱,深受人们喜爱。……[详细] |
北京西郊种植水稻,始于三国曹魏时期,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京西水稻作为专供宫廷的贡米始于清代。据《永宪录》记载:康熙时“其供御膳,曰御稻米,出京师西山”。这种在万寿山、玉泉山周边地带生产的优质粳米型稻米具有米粒圆润,清香适口的特点,尤宜熬粥。用这种稻米熬出的粥汁液澄滑、清香四溢,为海淀区所独有。……[详细] |
“扑蝴蝶”就是清末起在海淀区苏家坨镇后沙涧村一带流传至今的一个民间舞蹈项目。据史料记载,“扑蝴蝶”的项目最早出现在南宋江浙地区。传至北京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海淀扑蝴蝶源于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寿庆典上的一支民间歌舞,此舞被后沙涧村一个叫李五的拉洋车人看到,后回村组织村民编排而成。从第一代传人李五到第四代传人刘炳焕,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扑蝴蝶”的表演形式一般以十人至二三十人参加为宜,分……[详细] |
“曹氏风筝工艺”是金福忠先生的《宫廷风筝图谱》与孔祥泽先生1943年抄录的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两部书结合后,形成的风筝流派之一。它融民间文化、宫廷艺术、南北扎制的精华于一体,其扎、糊、绘、放的制作流程具有独到之处,保存了21首扎制口诀及20种制作技法,其中拟人化的扎燕凸显了北京特色。它集观赏性、科学性、娱乐性、健身性于一身,并极具研究和收藏价值。孔家三代人为其传承和发展倾入了毕生的精力。……[详细] |
“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是我国著名风筝流派之一,经过家族四代人传承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它囊括扎、糊、绘、放四艺并有所创新发展。其作品骨架精巧牢固,轻盈考究,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工致典雅,达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其中的“大沙燕”具有鲜明的北京地方特色,微型的风筝不仅是高档的馈赠艺术品而且可以放飞。哈亦琦作为传承人,其作品不仅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还被多家国内外博物馆及国家元首收藏,具有很高的艺……[详细] |
“绣花鞋制作技艺(王冠琴)”经家族四代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王冠琴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采取刺绣与缀饰相结合的手法,结合古代绣鞋的各种风格,使其作品具有富贵典雅、造型别致、构思巧妙、配色协调、做工细腻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详细] |
“京剧盔头制作技艺”是自清朝以后,随着京剧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盔头是戏曲剧装的道具之一,根据戏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性别、年龄与性格特征设计而成。该项目借鉴吸收了我国传统绘画、雕塑、书法、刺绣等艺术,其造型各异,种类达数百种之多。尤其与脸谱艺术的有机结合,使作品色彩更加艳丽、生动鲜明。张月兰在继承父亲张连城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其作品极具艺术欣赏及收藏价值。……[详细] |
中国脉相准确可靠,可对人体的心脑、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系统以及运动器官、脏腑功能、遗传基因等50余种疾病进行预测。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信息也可以及早地寻找到。它针对医学诊断的局限性,将人体的遗传基因与人一生的疾病、事业顺逆全面清楚地推断出来,全方位全视角的进行预测,实用价值与历史保存价值非常珍贵。传承人蔡新长从小随父亲行医,经40余年的不断实践验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详细] |
“惠丰堂鲁菜制作技艺”是以经营山东福山风味菜肴为主的老字号餐馆,以“扒”、“烩”、“爆”见长,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由山东省福山县人朱九在前门外大栅栏观音寺街开业经营。从专门承接婚丧嫁娶、喜庆宴会等包席生意的“冷庄子”,到开设散座、零吃零点的“热庄子”,到如今,惠丰堂是老北京经营山东风味菜肴的“八大堂”中仅存的一堂,其历史、社会价值可见一斑。……[详细] |
盘扣是中式服装中的传统手工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及鲜明的民族风格,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手工盘扣不仅美观漂亮,而且结实耐用。白莲芳女士手工制作的盘扣造型优美,颜色绚丽,工艺考究,花样繁多。其中立体梅花盘扣、立体蝴蝶盘扣等,让许多人爱不释手。但随着服装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手工盘扣技艺几乎濒临消亡,亟需保护。……[详细] |
在原清朝御膳房师傅的帮助下,颐和园听鹂馆以寿膳膳单为基础,挖掘整理恢复了当年作为清朝帝后的寿诞宴,也是内廷大宴之一的“万寿无疆席”的寿膳制作技艺。听鹂馆一直以接待国内外政要及贵宾为主,在这里用餐的中外政要已达100多位,接待政府代表团200多个。它不仅保持了中国传统饮食的精髓,而且体现了深刻的敬老、孝老的文化内涵。……[详细] |
吴文明(1908—1988)先生祖居北京房山县,系清朝贵族后裔,自幼在家庭的影响下,学习乐器演奏。1937年进京挂牌制作民族乐器,随后与其子吴仲孚在北京宣武门东市场创办“宏音斋乐器店”。吴景馨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革新,使乐器更加系列化和科学化。产品选材考究、做工精良、音色优美、造型美观大方,具有较高的音乐欣赏和艺术收藏价值,在民族乐器的发展史上也具有一定的艺术研究价值。……[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