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 > 海淀区特产

海淀区民俗文化

  内画是将传统的书画艺术和内画工艺结合在一起的,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品种,传承至今已近二百年的历史。铁华师从内画大师刘守本先生,经几十年不懈的努力,继承了内画传统,保持了京派内画古朴典雅的风格。她多次赴国外进行文化交流和宣传表演。她的作品题材广泛,构图严谨,笔法细腻,画意生动,被国外多家博物馆收藏,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详细]
  西北旺镇的“屯佃中幡”始创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31),既能健身又是娱乐活动。近90岁高龄的中幡老艺人梁文海先生不辞辛苦的收徒和整理资料,为恢复这一传统项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该项目的表演者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极强的臂力和反应力以及良好的精神面貌。整个表演套路有26个动作,其表演风格独特、形式多样,表演时场面惊险、扣人心弦,深受人们喜爱。……[详细]
  白猿通背拳于清代道光年间,由山东潍县人鲁云清传入北京,经六代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八十年的历史。该拳种身法灵动快捷,手法快速多变。踢打摔拿,随机而动。技击攻防招法极具猿猴的灵动迅捷的特点。其讲究松肩探背,放长击远,沾衣发劲。现任掌门,第五代传人张信斌不仅对拳理、拳法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研究,还积极参加了各种内外交流活动,为白猿通背拳的普及和传承做了大量的工作。……[详细]
  飞叉是从冷兵器时代蜕化出来的,具有完整套路体系的表演项目。在老北京传统十三档香会中,每当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庆活动时,走在最前面、担任“开路打先锋”任务的就是“飞叉”。清末的王雨田善使飞叉,后经五代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李学军拜第三代传承人谢希光为师,并组建京西善缘和谐开路圣会。他演练飞叉时,叉环响声均匀,富有节奏,轻松舒展,显示了独特的阳刚之美,极富观赏和保护价值。……[详细]
  祁家通背拳自祁信创始以来,历经九代传承,有近二百年的历史。经过不断的丰富发展,逐步成为了集枪、刀、手为一体的优秀拳种,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等地区流传甚广。该拳法以单操、散手技击为主,套路为辅的练功方法,具有很强的技击性、养生性,久而习之既能防身自卫,又能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如今以崔凤纪等人为代表的第八代传承人正努力学习和继承祁家通背拳艺,为它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详细]
  太平歌词是表演者手持玉子,用北京方言进行演唱的一种曲艺形式。民国初期,太平歌词的艺人们创作了大量的曲目,有民间传说故事、劝世文和文字游戏三种。王本林是数代传承人中唯一以唱太平歌词为主,相声为辅的演员,其子王双福,自幼从父学艺,传承了这一曲种。该项目用独特的艺术形式,记录下了老北京的文化历史,有着重要的艺术、文学和人文价值。……[详细]
  “荣派单弦”是“单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支,其创始人荣剑尘先生有“单弦大王”的美誉。律承荣先生自幼受家庭传统熏陶,3岁时跟随外公朱少亭先生学习单弦,1994年拜李志鹏先生为师。他在工作学习之余,一直活跃在京津两地的曲艺舞台上,并为多所大专院校义务演出,还为大学生授课,讲述“单弦”的历史流派和风格特点,深受大家的好评。代表作品有《钟馗嫁妹》、《褚遂良》、《金山寺》、《子弟过会》等。……[详细]
  清朝中叶,宋迈伦大师把“宋氏三皇炮捶拳”带到北京,依托“京都会友镖局”经历了六代传承至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第六代传人张成仁对该拳法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该拳法是以“天皇、地皇、人皇”,即“天、地、人”、“天人合一”的易学理论为基础,是以“磨转千遭脐不动”为要领,以“夫子三拱手”为主要技击方法。其拳势勇猛,劲似发炮,具有技击防身和修命养生的功能。……[详细]
  面人也称“面塑”、“江米人”,是以食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的一种传统塑作艺术,它流行于全国各地,深受百姓喜爱。面人多以动物和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及地方戏曲中的人物为题材,基本形制分“签举式”和“案置式”两种。前者多为娱乐儿童的食玩品,造型简略,形态生动;后者则是雅化的陈设艺术品,做工考究,造型精致,还需在原料中混入添加剂作防裂、防虫、防霉处理。面人制作一般先采用捏、搓、揉、掀等手法塑造大体形制,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