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的“伏羊食俗”起源于几千年前,传说中的烹饪和养生鼻祖彭祖所创造的“羊方藏鱼”。在当时的远古时代,徐州地区就已经普遍有食羊肉的民风习俗,而彭祖又将羊之菜肴的烹饪技艺加以创新、提高和升华,最终形成了传统古典菜中的“第一名菜”,至今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了。羊方藏鱼是把鱼置于割开的大块羊肉中,加上调料同时烹煮或蒸炖,使其味道更加鲜美无比。因为鱼和羊两种食材合成一体,羊肉酥烂味香,内藏的鱼肉鲜嫩可口,……[详细] |
睢宁儿童画蜚声海内外,其天真无邪、童趣率真为世人留下深刻印象,是文化部命名的唯一“儿童画之乡”,千余幅作品在国际上获奖,有四幅作品长期存放在于联合国总部大厅,是国家外交部馈赠国外友人的礼品,1总书记、1总理、李肇星外长在出访时多次将睢宁儿童画馈赠国际友人和外国政要。……[详细] |
两汉406年间,徐州一带据史书记载,“人可殷盛”、“谷米分瞻”。汉代贵族生前奢侈,死后厚葬。汉画像石是雕刻在墓室、地面祠堂和石阙上的装饰性壁画。作为极富特色的丧葬艺术,有着深厚的思想意义。汉画像石的题材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人间的现实生活,刻画墓主生前的享乐方式,常见的画面有车马出行、博弈游戏、舞乐百戏、射箭比武等。从中可以看到早已消失了的古代礼仪和典章制度,恰如古文献的图注。另一类是天上的神仙世界……[详细] |
徐州剪纸广泛流传于江苏省徐州各县(市)区。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徐州是南北文化交融地带,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处于这种特殊地理环境中的徐州剪纸集南北之长,作品中既融入了北方剪纸的豪放和浑厚,又糅合了南方剪纸的细腻和清丽。徐州剪纸有两种主要风格,一种以邳州剪纸为代表,作品构图紧凑,疏密得当,结构粗犷浑厚,风格朴实无华,喜用变形夸张等手法,显得大胆泼辣。另一种以徐州市区吴国本、张丽君及沛县敬安……[详细] |
彩扎是一种普遍流行于南北各地的传统民间工艺,它与祭祀、节庆、游艺等民俗活动密不可分,经过不断的衍生发展,在民间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彩扎技艺以篾骨纸裱为主,同时辅以表面彩绘。由于各地风俗和物产不同,具体用料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些地方即以秸秆替代竹篾做骨,以素色布、绸或皮纸作面,河北邯郸的彩布拧台则直接用各色布料进行装裱,色彩装饰也会因地域的变化而各具特点。总的来说,北方彩扎粗犷豪放,对比强烈;南方彩……[详细] |
糖塑是传统中国民间塑作的一个特殊种类,主要是利用食糖可塑的特性将之制作成形。与西方雕塑不同,中国民间塑作包含了绘画、雕塑、刻印、装饰等丰富的造型因素,更多地体现出自身传统的美学旨趣和技艺特色。糖塑多以俗称“糖稀”的麦芽饴糖和玉米糖为原料,综合采用捏、堆、贴、剪、吹、搓、拽、按、浇、拉等制作手段和绘、染、刻、划、点、戳、印、插、缀等装饰手法完成作品的塑造。糖塑制品既可欣赏娱玩,又可直接食用。在中国民……[详细] |
在苏北美丽的古城----睢宁,历史与现实的交替,无不传达着它丰富而深刻的意韵。静静流淌了千年的故黄河,见证了张良进履的圯桥遗迹,悠远而厚重的汉画像石,天真幼稚的孩子描绘的震惊世界的儿童画等等,在这种交替中,你会发现落子舞在睢宁这片充满神奇的土地上,悄悄地孕育、静静地传承,是多么的自然,而又包含了多少让人回味的神韵。相传明嘉靖年间,汤庆任中江防总兵,为感皇恩,大庆十日,搭台唱戏,睢人表演的落子舞深受……[详细] |
江苏曲种。流传于江苏北部徐州一带。起初是徐州地区农闲时的“玩友玩艺”的自娱活动。人们在村头场院吹弹笙、管、笛、箫、筝,打扬琴、拉胡琴、坠琴,敲碟子,围坐演唱“凤阳歌”、“垛字板”、“满江红”、“银纽丝”、“鲜花调”等牌子曲,并演奏〔八板〕等曲牌。职业艺人出现以后,演员自击扬琴,主要伴奏乐器为坠琴,伴奏者有时也帮腔演唱,以演唱长篇大书为主。50年代以来,部分扬琴演员在唱腔、音乐和表演等方面不断进行革……[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