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特产

常州市民俗文化

  白龙观位于常州武进横山桥镇,在横山风景区紫霞峰南黄猫岭东面,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达三万余平米,亭台楼阁,依山而建,山环水抱,气势非凡,候鸟云集,四季花香鸟语,真可谓人间之佳境。白龙观道教音乐起源于东晋年间,兴盛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道教音乐的形式有声乐和器乐两类。声乐形式有独唱、齐唱和散板式吟唱。器乐形式又有鼓乐、吹打乐以及管弦合奏等。器乐形式常用于法事的开头、结尾、唱曲的过门以……[详细]
  芙蓉位于常州市东北部,因原镇址地处名闻遐迩的芙蓉圩而得名。芙蓉桥多,河道纵横,“十万八千芙蓉圩”显露出浓郁的水乡文化气息。因水而秀,因水而盛,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环境,亦由此催生出了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舞蹈——荡湖船。荡湖船,又称采莲船,是提灯赛会、大型喜庆、节庆活动中表演的最常见的舞蹈形式。在常州各辖市区农村均有流传和分布。据史料记载,荡湖船早在唐代已大面积流传,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据多位老……[详细]
  常州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而常州人对苏东坡的挚诚亦是世间所少有的。在他处于危境和失意之时。朝中各式人等对他都避如蛇蝎,而常州和常州人,始终对他敞开温暖的胸怀。宋元符三年(1100)苏东坡被贬至海南儋州,无人相送。唯有常州人葛延之,不远万里,深入不毛,给他送去龟寿帽、百家衣、茶叶及笔墨等文房数宝,为他祷祝平安。苏东坡对于常州,则是一种伟大的文化力量。常州地区历来崇文崇艺。一位伟大的文人,在常州安居……[详细]
  跳祠山是流传于溧阳社渚刘家边村一带的传统祭祀歌舞,是有异于鄂、赣等地表演风格的一种特具苏南特色的傩舞。其历史悠久,并以齐整的阵容,优美的舞姿,华丽的服饰和独特的表演风格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这一宗教信仰舞蹈形式,形成了溧阳社渚地区民间艺术的又一亮点。刘家边村在西汉时期属于东湖地区,由于地处东湖下游,经常被洪水淹没。往往一到雨季,一片汪洋,弄得民不聊生。为了广大百姓的利益,张渤倾家荡产,发动群众,在江……[详细]
  传说属于我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范畴。传说在故事情节方面具有浓郁的传奇性。而民间传说的流传往往带有鲜明的地域性。一些影响深远的民间传说常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乾隆在常州的传说就属于这种典型的产物。中国历史上,乾隆当政时,曾六下江南。这是我国大量史书、史志记载着的。乾隆本人也专门由此撰写了《南巡记》,总结性叙述了六次南巡的原因、目的及成效。据常州地方文献记载,乾隆先后亦有六次到达江南古城常州,而且几次……[详细]
  杨桥捻纸艺术的生成、发展源于我国历史上的捻军。据史料记载表明,捻军的前身为捻子、捻党。捻党、捻子最早起源于明天启年间(1621年)。“捻”是皖北方言,通指“一束”为“一捻子”。加入捻子的人大多为贫苦百姓,而且捻子成员多为同一个宗族﹑祖亲﹑乡里,久之这些集合体便自称为“捻党”、“捻军”。这里的“党”之义为“乡党”,泛指乡里乡亲。每捻人数不定,数人,数十人乃至数百、数千人皆可成一捻。捻党初时从事打富济……[详细]
  作为常州著名的传统美食,豆炙饼以其香酥可口、老少皆宜的独特风味深受民众的喜爱,使得它数百年来一直在常州地区广为流传,成为名扬江南的素食佳品。豆炙饼分为大豆炙饼和小豆炙饼两种,大的形如银元,小的则如铜钱大小。在发展中,大豆炙饼后经常州西瀛里西园菜馆厨师加入多种作料发展成为“金钱饼”。据考,金钱饼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常州地方特色产品,历史悠久,一直作为民间祭祀用菜,是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由于它是一种香酥可……[详细]
  据考,东浦丝弦锣鼓生成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因弦乐器上的弦为丝线,故称“丝弦锣鼓”。东浦丝弦锣鼓艺人口传“工尺谱”,即用“合四乙上尺工凡六五三”十个汉字来作音符两人一排,前半部为打击乐,依次为小锣、铙钹、大锣、大钹等,后半部为弦乐,依次为三弦、琵琶、二胡、四弦胡,另有笙、笛子等,每种器乐最少两人,最多12人。演出时,指挥鼓手将板鼓竖至头顶部位,用竹签敲响和相关动作为指挥号令。东浦丝弦锣鼓中表演的曲……[详细]
  金坛马灯,是活跃在金坛城东朱庄村和指前庙圩村及洮西一带的传统舞蹈形式。据考,最早在朱庄兴起为清道光年间,延续至今已有180多年历史。金坛马灯中除旗、伞、灯笼、牌灯和锣鼓等配套物件外,主要表演道具为马。马有9匹,其中1匹头马,4匹母马,3匹公马,1匹骚马。马由竹篾扎骨,薄纱布蒙裹而成,分成两截,前截为马头,后截为后身,前后两截内里各点一支蜡烛。表演时,前后两截相应固定在人的腰间并合成一体,表演者均为……[详细]
  常州评话,又称常州大书,是一种曾经广泛流传于常州及周边地区的传统曲艺品种,和苏州评话、南京评话、扬州评话等乡土评话一样,在艺术上一脉相承。据考,常州评话始于宋代中期,在生成、延续、传承的过程中,逐步与常州百姓的风土人情、方言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常州鲜明地域特征的艺术表演手法和风格。清末民初,常州评话处于一个全盛时期。当时,常州城乡各地茶馆林立,这些茶馆大都有常州评话的演出,如东门桥堍的悦和茶馆、南门……[详细]
  啷当原是盲人的一种说唱艺术,因在说唱此调的末尾常需要加:“哎哟一个啷当”的衬字,故而得名为“啷当调”。据史料记载,金坛啷当早在清代嘉庆年间就已十分流行,近代广泛流传于金坛、丹阳及周边地区,成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据考证,清嘉庆年间,南京城中的孤老盲人大都集中于瞽目院,瞽者,专指盲人。清末民初瞽目院解体,盲人分散各奔东西,往东南方向的盲人除少数流往浙江,大部分在金坛、丹阳、丹徒等地落户,这些……[详细]
  常州江南八宝菜粥是在腊八粥的基础上传承而来的。“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亦称“腊八节”,常州民间素有吃腊八粥的风俗。早在三千年前,华夏先民就在秋收冬藏后,用猎取的禽兽和生产的谷类举行“腊祭”,祈福消灾。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人们将释迦摩尼的成道日腊月初八和“腊祭”联在一起,“聚万物而索飨”,吃腊八粥以纪念佛祖修苦行之果。旧时,常州天宁寺总会乐善好施,素有“铜锅煮粥,普济众民”的腊八习俗。至明代,朱……[详细]
  孟河医派是明末清初源自江苏省常州市的一大地域性医学流派,以费、马、巢、丁四大家为主要代表,清末民初在全国影响很大,其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勇于创革新中医教育,为中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医界享有“吴中医学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美誉。孟河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南北朝时就出了齐梁两代10余位皇帝和30余位宰相。唐朝,常州刺史孟简拓浚河道,南北沟通京杭大运河和长江,孟河镇北……[详细]
  风筝制作工艺、技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据考,在我国历史上,风筝的用途曾经有过多次的转换,其最初的功能是用于军事目的。及至唐代,传入民间。常州新北区西夏墅的浦河风筝制作工艺、技艺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从清末始,浦河的百姓就有喜爱扎制风筝、放飞风筝的习俗,世代相传,延续至今,使之成为一项独特的乡土民俗活动。风筝,在民间俗称为“纸鹞”……[详细]
  据地方史料和多位艺人确证,常州雕庄鸟笼制作技艺、工艺形成于清同治年间,且历经140多年的历史,世代延续,迄今已传至第五代。古时常州东郊一带竹林成片,具有丰富的竹资源。及至清末民初,常州雕庄及周边地区逐次崛起50多家制作作坊和工场。规模日甚,产品畅销江、浙、沪、港澳及南洋地区,受到广泛赞誉。常州雕庄精品鸟笼以南方流派的方形笼为主,140多年来,素以选料考究,制艺做功精细,风格古雅精致,享誉中外。严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