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嘉兴特产

嘉兴民俗文化

  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流传于浙江省嘉兴市,并辐射至长三角流域,是中国传统食品制作技艺的杰出代表。嘉兴是马家浜文化的发源地,在七千年稻作文化和吴越文化的熏陶下,经过世代传承,五芳斋粽子的制作技艺很好地保存了江南传统点心文化的精髓,并一直延续至今。粽子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食品之一。一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用植物叶子包裹食物原料通过“石烹法”煨煮成熟,这就是粽子的雏形。到了夏商周时,人们用植物……[详细]
  位于钱塘江北岸的浙江省海宁市境内,至今流传着具有南宋风格的古典剧种——海宁皮影戏。海宁皮影戏自南宋传入,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宛转幽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海宁方言,成为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详细]
  网船会又称“刘王庙会”、“莲泗荡水上庙会”。每年清明和中秋时节,江、浙、沪一带及嘉兴本地从事渔业、农业、运输业的船民,驾船汇聚于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东的莲泗荡,祭祀、会亲、娱乐、商品交易,为江南独特的水上庙会和“渔民狂欢节”。自南宋以来,王江泾就是江、浙两省交界处的一个丝绸重镇,方圆数十里,“日出万匹”。镇上店坊林立,市街繁荣,被誉为“衣被天下”的丝绸之府。镇东莲泗荡,背靠万顷良田。莲泗荡原名“连……[详细]
  嘉善田歌是浙江省的地方民歌,属于吴歌的一个品种,是浙江一种独特的歌谣形式,是过去劳动者寻求慰藉、抒发思想感情的歌声。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嘉善县申报的“嘉善田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586Ⅱ-87。在嘉善、青浦、吴江的芦墟一带农村小范围内传唱的田歌非常有特色,而且保存得很好,在嘉善收集到的曲调更完整,故称嘉善田歌。田歌的起源恐怕不会产生于某年某月,而是随着……[详细]
  平湖派以李芳园为代表,李家为琵琶[1]世家,五代操琴,李芳园之父常携琴交游,遍访名家,李芳园在家庭的熏陶下,自誉“琵琶癖”,不仅技艺超群,且《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清光绪二十一年出版发行,后人称之为《李氏谱》编撰,由李氏传授的流派称作平湖派。平湖派以李其钰、李芳园、吴梦飞以及吴柏君、朱荇青(朱英)等世代相传,流传有《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怡怡室琵琶谱》、《朱英琵琶谱》等。吴梦飞曾得到李芳园……[详细]
  桐乡杭白菊的种植历史源远流长。明末清初桐乡著名学者农学家张履祥,在其著作《补农书》中曾写道:“甘菊性甘温,久服最有益,古人春食苗、夏食英、冬食根,有以也。每地棱头种一二株,取其花,可以减茶之半,茶性苦寒与苦菊同泡,有相济之服役期地种之数亩,其利视种豆自信。吾里不种棉花,亦有以此为业者。但采摘费工,及适市贸易,耳目混乱耳。种植甚易,只要向阳脱水而无草,肥粪甚省,黄白两种,白者为胜。”可见,早在300……[详细]
  海盐骚子是明代四大声腔(戈阳、余姚、海盐、昆山)之一,因形成于浙江海盐县而得名。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因其唱腔的优美细腻,并用官话演唱,深受文人、士大夫和宫廷的欢迎,成为影响最大的雅戏曲。明万历以后,水磨昆山腔兴起,逐渐被改革后的昆曲所取代。海盐骚子依附于古老的民间祭祀仪式——“待佛”,是融宗教信仰、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于一体的海盐独有的民俗风情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献记载来看,已有480多年历史……[详细]
  大纛旗是桐乡-一带农村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始于清道光时期,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据该镇麻溪村89岁老人沈永田回忆,大纛旗表演是祖上传下来的一种风俗,他年轻时也曾表演过,是同村比他大三四十岁的沈钟毛、沈庆寿等人传授的。大纛旗表演这一风俗兴盛于民国时期。现存于-西程家谷自然村的一面大纛旗上有“上清宫大漾里众助泰山青府紫皇上帝民国廿二年公贺”等字样,由此可知,此旗绣制于70多年前,当时盛行此风俗。大……[详细]
  嘉善砖瓦烧制业(俗称窑业)历史悠久,始于宋、兴于明。据《嘉善县志》记载:自明清以来,其窑域之广,窑墩之多,窑货之丰,从业人员之众,在江南罕见。万历《嘉善县志》(1956)载,“砖瓦出张泾者曰东窑,出千家窑者曰此窑。两地所产砖瓦除供临近地区外,主要供京、苏、杭官府所用。清康熙(1677)记,千家窑“民多业陶……甓填繁兴,三吴贸迁勿绝”。光绪十六年(1890)3月3日《申报》载“浙江嘉善县境砖瓦等窑有……[详细]
  遍布嘉兴农村的灶头画,代表着农家独特的审美情趣,映衬着百姓对红火生活的向往,是江南水乡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成为嘉兴地区独特的乡土艺术的代表作。去年年底,嘉兴灶头画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嘉兴农家灶头的造型大致有:花篮形(灶脚砌成六角形),当地称“花篮灶”;长方形,人称“小方灶”;圆筒形,人称“套筒灶”。灶头绘画的部位,主要是灶身、烟箱、灶山、灶帽。民间泥水匠根据灶的构造情况,灶……[详细]
  八珍糕是一种夏令防病食品,以糕内有八味中药成分而得名,产自嘉善县西塘镇。原西塘钟介福药店是百年老店,所产八珍糕是创始人钟稻荪在1885年参考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内八仙糕处方,结合临床经验,应用本地优质糯米和八味中药研制而成。八珍糕口感香甜松脆,蕴药理于食疗之中,食之无药味,既是药物,又是糕点佳品,成为嘉善特色药膳名点,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目前,西塘八珍糕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详细]
  “姑嫂一条心,巧做小酥饼。白糖加椒盐,又糯又香甜。”这是赞美桐乡特产姑嫂饼的一首民谣。姑嫂饼是桐乡乌镇的传统名点,据《乌青镇志》记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姑嫂饼的形状酷似棋子饼,比棋子饼略大。它所用的配料跟酥糖相仿,有面粉、白糖、芝麻、猪油等,但味道比酥糖可口,且有“油而不腻,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带咸”的特点。据传一百多年前乌镇有一家名叫“天顺”的夫妻糕饼店,因为本钱微薄,开不起作坊,只能……[详细]
  海宁三把刀制作技艺海宁三把刀,即药刀、片刀和糕刀。以“海宁三把刀”著称的周顺兴铁店开业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1888年,周顺兴铁店第二代传人周富亭锻制成药刀、片刀和糕刀。1945年,三把刀创始人周富亭将制作技艺传给长子周寿松。1956年公私合营后,周顺兴铁店改为盐官刀具生产合作社。20世纪80年代,三把刀制作技艺传给第五代传人周祺僧。现在,周祺僧联手第六代传人周明(周祺僧之子),使这项传统制……[详细]
  桐乡竹刻竹刻是传统雕刻艺术,也称“竹雕”,是指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刻起源很早,《礼记?玉藻》记载:“士大夫饰竹以为笏。”现知较早的竹刻实物是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彩漆龙纹竹勺。清嘉庆以后,浙江竹刻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成为晚清竹刻艺术的代表。据资料记载,浙江竹刻以杭州、嘉兴、湖州为主,近代不少著名刻家都出自这三地。2004年12月,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详细]
  西瓜灯是在西瓜外皮上精雕细刻各种花样以供人赏玩的一种特色灯彩。平湖西瓜灯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进士黄之隽的《西瓜灯十八韵》、邑人张逢年的西瓜灯诗证明平湖西瓜灯至少有三百二十多年的历史。西瓜灯艺术的发展兴盛和当地种瓜的习俗有密切联系。瓜农种瓜之余刻瓜制灯,自娱自乐,后制灯者越来越多,灯的花样不断翻新,更有文人雅士赋诗赞颂,平湖西瓜灯遂蔚为大观。独特的雕刻工艺是平湖西瓜灯的一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