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嘉兴特产

嘉兴民俗文化

  河山麦秆画桐乡河山麦秆画制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河山镇农民沈学章是河山麦秆画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吸收了传统的麦秆画制作工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其制作工艺为:麦收时节精选制作麦秆画所需的原材料,制作时先从每枝麦秆上取两节半为材料,截裁去节,经防腐处理后将麦秆剖开,用熨斗熨平,再进行抛光,这时,麦秆皮金光灿灿(部分漂白,部分按作品需要染色),大约30厘米长,不足1厘米宽。然后根据画幅大小制……[详细]
  鱼圻塘庙会,也称“大蜡烛庙会”,是平湖的地方性-。每年农历九月和春节,平湖新埭镇鱼圻塘都会在大蜡烛庙举行-,祭祀祈福,这一风俗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清人俞蕴甫曾赋诗赞叹庙会盛况:“庙指鱼圻六里遥,秋来报赛集尘嚣。田中插遍莲花炬,十丈光芒火树摇。”大蜡烛庙,又名“刘公祠”。据传庙内供奉的是南宋抗金名将刘锜的塑像。南宋初年,刘锜领兵驻守在鱼圻塘,护卫东南都会广陈城,平定匪害,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后鱼圻塘百……[详细]
  塘汇刺绣春秋时期嘉兴地属吴国,故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的嘉兴民间刺绣也属苏绣。刺绣是嘉兴历代民间女子必须学习的一项活计。其成品分为欣赏品和日用品两大类。日用品是主流,应用范围极广,大致可以包括衣裙鞋帽类(如绣鞋、巾帕、袄裙)、被褥帐枕类和佩饰小品类,一般用于婚丧喜事和日常服饰。塘汇鞋帽刺绣的材料和工具,主要是丝绸、布帛、彩色丝线、膨体线、绣花针、剪刀、糨糊。其制作工艺流程主要是:(1)画图,在白纸上用……[详细]
  砖雕也称“砖刻”、“砖画”,是在特制的、质地细腻的土砖上雕刻物象或花纹的民间雕刻艺术,主要用于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壁面装饰。嘉兴砖雕又可分为嘉善西塘砖雕和桐乡高桥砖雕。西塘镇街衢依河而建,民居临水而筑,1平方公里的老镇区保存有25万平方米原汁原味的明清建筑群,居住着两千多户原住民,是具有浓郁水乡风情的“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砖雕在明清时期得以兴盛,流传至今。制作砖雕的材料为水磨青砖,最好选……[详细]
  神歌是浙北地区一种古老的民间酬神祭祀仪式歌,在桐乡最早流传于濮院,后来流播至梧桐、百桃、屠甸、炉头、乌镇等地。据濮院出生的神歌先生王阿大(1928年出生)口述,他唱神歌是由他父亲阿四传授的,王阿四唱神歌为王复兴所传授,王复兴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出刊的《濮院琐志》记载:“酬神祭先……所酬之神益众,供献肴馃榼,分布上下,各大土地……召祝献者,掌坛率子弟鞠躬、再拜……[详细]
  桐乡摇快船桐乡摇快船是蚕花水会时桐乡蚕农自发形成的、在水上开展的体育竞技活动。每年清明节期间,桐乡洲泉镇、河山镇的蚕农,用农船将马鸣王姐妹仨迎至双庙渚附近的河港上进行祭拜,祈求蚕神保佑养蚕丰收。活动当天,各地蚕农纷纷出动,参与摇快船活动,进行水上表演,娱神娱人,形成了蚕乡独特的风俗—蚕花水会。桐乡蚕花水会相传源于南宋时期。靖康之变,宋室南迁。宋高宗定都临安(今杭州)之后,为发展蚕桑业,封蚕神马鸣王……[详细]
  平湖摇快船,俗称“摇艄船”,又称“摇少船”,上船者均为年轻力壮者。快船的船头、船艄装出跳,船上配置大橹、矮橹、扳桨、揿桨,四人操橹,六人操桨,一人敲锣(也有配鼓的),划船动作整齐划一,船快如飞,故称“快船”。为减少阻力,一般都要求是新落水船或新修落水船,船腹生有青苔或载过死人的船(不吉利)是不能用的。船下水后,两旁船舷都装有护栏木,护栏木用两根伸出船头的细长木头充当。船头前用短横木绑实在护栏木上,……[详细]
  南湖船拳(亦称“江南船拳”),顾名思义,是在船上打的拳术,是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的传统武术形式。小小的船头,就是拳师们的习拳练武之地,蓑笠、蓑衣、船橹、船桨、船篙等是船拳表演的道具。在嘉兴市郊,如南湖区许家村、七星镇等,久有出船拳的风俗。每逢立夏、端午、中秋等节庆,从各村驶来的几十条拳船自发地汇集到集镇河面,向两岸成千上万踮脚围观的看客尽情表演。拳船用双橹快船装饰而成,船头板是拳师献技之地,船舱两……[详细]
  经蚕肚肠是流传于桐乡河山地区的特有的传统婚俗仪式。在当地,凡女儿出嫁,在婚礼的第二天,一定要在喜娘的主持下,新郎、新娘一起举行经蚕肚肠仪式。传说只有经历这样的仪式,新娘在婆家养蚕才会得到“蚕花廿四分”。“经”作动词,当地方言即“织”的意思,织布称“经布”,“经蚕肚肠”即缫丝,其实是一次象征性的缫丝劳动。新婚次日,在男家堂屋中置放四张椅子,围成一圈,中置栲栳,内放面条、蚕种纸、杆秤等物,由喜娘手持染……[详细]
  新塍元宵民俗秀洲区新塍镇自清代就有“鳌山灯会”之举,时称“水嬉”,每十九年一举,举必在闰四月,各坊热心此事者挨户筹钱,于水面装成泉石、亭台、人物、花卉等,争艳斗巧,愈出愈奇,远方来者舟以万计。“鳌山”是指灯景制作,是由数百盏花灯堆扎成山,形似巨鳌,俗称“鳌山”。因活动在傍晚进行,花灯齐放,故有“鳌山灯会”之称。鳌山以亭台、楼阁、山石、园林为背景,也有扎成园林山庄、人物花卉等争奇斗艳,以此先行;随后……[详细]
  海宁缸肉制作技艺缸肉制作技艺是一种传统烹调技艺。缸肉烹饪历史悠久,早在《礼记?内则》“淳熬”篇中已有“煮缸肉用火之法”的记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灸法第八十”中亦提及缸肉的煮法,可见用缸煮肉当始于两千五百年前。海宁缸肉是以普通猪肉烹煮成的具有传统风味的特色菜肴,制作技艺独特,具有一定的饮食文化价值。据传在北宋熙宁年间(1075年)海宁缸肉已享有盛名,后杭州知州苏东坡将其煮法传播至杭州、扬州等地……[详细]
  历本袋,又称“香包”,古称“香囊”、“荷包”,亦称“佩帏”、“容臭”。香包中配以研成细末的细辛、白芷、丁香等中草药,散发出的香味能驱虫防蚊。屈原《离骚》中有句云:“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篱”、“辟芷”、“秋兰”都是香草,“纫”是连缀之义,“佩”即佩帏,整句意思就是把装满香草的佩帏戴在身上。说明香包在屈原所处的战国时期已是一种饰物。到唐宋时期,香包逐渐成为仕女、美人的专用品,男官吏佩带……[详细]
  大曹王庙庙会,是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一带著名的庙会活动。大曹王庙坐落在余新镇曹王村。传说北宋初年大将曹彬率兵平定浙江,宁自杀谢天下而不妄杀一人,百姓感其恩德,筑庙祭祀。庙始建于北宋年间。据原庙中残碑记载,唐天宝年间,里人王友文舍宅建东岳行宫及五岳楼,后改为曹王祠(此庙碑已移嘉兴揽秀园碑廊)。大曹王庙历经重修,规模宏大,宋元时期即是嘉兴著名的游览地。在明代有清明“游曹王”之说,香客不远数百里而来,赶庙……[详细]
  太保书,也称“太保社书”,是长期流传于平湖境内和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一般在做社时表演,表演者称为“太保”,说唱的神歌称为“太保书”。平湖历来有祭祀社神的习俗,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按时举行,相沿成俗。明天启年间《平湖县志》卷十“风俗?岁时”一节记载:“春分社,田家醵钱为会,牲醴祭神,然后飨其胙。是(八)月社,田家又醵钱为会,牲醴祭神,卜将来田租。”春社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二起,到正月十五止,祈求神灵……[详细]
  高照麦秆画嘉兴秀洲高照麦秆画利用民间自然资源麦秆,经过熏、蒸、漂、刮、推、烫、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依麦秆本身的光泽、纹理和质感,一般不着色,根据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而成。其图案范围很广,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走兽、房屋建筑等都可以入画。麦秆画的选材很讲究,最好是选用干燥的大麦秆的第二节,所以采集材料挺费时间。选好材料后,再用小刀将麦秆轻轻剖开,然后用电熨斗将剖开的麦秆烫平。烫的时候要注意电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