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特产

绍兴民俗文化

  绍兴市上虞区的民间传统武术,从古至今都非常繁盛,且项目众多,各具特色。目前在上虞曹娥街道尚存的桌花、凳花、扁担花、棍花、豆凿花等民间的武术,尤其风格独特。上虞地处浙东沿海,贯穿其中的曹娥江,两岸与出海口有着丰富的滩涂资源,这样给上虞人民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的条件。随着人口的增加,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争夺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公平分配这些资源,人们就开始以比武的方式来公平竞争,他们以常用的农具作为……[详细]
  绍兴石桥营造技艺是杭州省绍兴市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之一。绍兴最早的桥梁,见之于史籍记载的为灵汜桥,始建于越王勾践之时。此后,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至清,代有新建,代有重建。绍兴桥梁量多面广,据1993年底统计,全市有桥10610座,誉为“万桥市”。绍兴古桥营造技艺高超。绍兴的古桥营造技艺应追溯到春秋战国之前的浮桥和木梁桥,越国时期,因铁质工具的出现,使石柱、石梁……[详细]
  黄泽镇的戏剧服装制作,与150多年前流入该地的“目莲戏”有着历史渊源。早在上世纪30年代,黄泽镇前良村已有目莲戏戏班,镇上有位叫田舍旺(已故)的,为适应目莲戏班办起一家自己姓名为店号的“田舍旺”戏剧服装作坊兼商店,40多年来(至“文革”破四旧停业),产品销往上海等地,受戏班班主的欢迎。“文革”时,“田舍旺”作坊停业后,技工流散社会。自“古装戏”重新登台后,黄泽镇渔溪村李伯汀、李梅庆看准传统手工技艺……[详细]
  嵊州吹打起源于民间的庙会活动。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嵊州就有“村民社赛”、庙会祭祀活动。千百年来世代相传,到明代中叶,境内村村有庙有祠堂,庙堂之中又有戏台。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嵊州民间音乐逐渐形成东西乡两大派系,西乡一派以长乐镇农民乐队为代表,在传承中逐渐形成锣鼓与吹奏相结合的演奏方式,其中“尖号”的吹奏方法,将吹气演奏改为吸气演奏,使得号声更加高亢激越,穿透力、传递力更强。这种吸气……[详细]
  绍兴平湖调,简称“绍兴平调”,曾称“越郡南词”,创始于明代初叶,清代初期已盛行,以文人士大夫自娱自乐为主。曲种因所唱曲调【平湖调】而得名。1953年,应华东戏曲研究院之邀,艺人史实父、钱大可等赴上海举行“绍兴平湖调欣赏会”,并灌制唱片两张。1961年,原绍兴曲艺协会开设“平湖调”培训学员,由钱大可等任教,并作营业性演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仅在绍兴地区常年演出,而且还经常赴杭嘉湖一带演出,多次参……[详细]
  新昌调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又名掉腔、绍兴高调、新昌高腔,以新昌为中心,流布于浙东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嵊县、宁海等地。它被认为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惟一遗音。清初,新昌调腔进入全盛期,以杭州为中心向四外流布。新昌调腔剧目丰富,既有源于目连戏、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的各种剧目,又有近现代新编的历史故事剧和现代剧。在调腔的艺术档案中,保存下来的晚清以前的古剧抄本就达159种,其中属于……[详细]
  绍兴莲花落,是以绍兴方言说唱,现为浙江现存主要地方曲艺之一。据《绍兴市志》卷36第五章,“曲艺”第三节记载:绍兴莲花落起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当时有绰号称“长手指甲”的张姓艺人,自家乡“下三府”(今杭嘉湖一带)来绍兴卖唱,先后收上虞松厦沈阿发、绍兴坡塘唐茂盛为徒。初时,沿门说唱,多演唱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之套辞,后逐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段子,称为节诗。这类节诗据称有18只半,有《娘家节诗》、《长婆节……[详细]
  徐文长(1512-1593年),名渭,字文长,号青藤,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他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戏剧家。徐文长的一生坎坷不幸,正是他坎坷的经历造就了他个性中既有幽默诙谐、爱国爱乡、蔑视权贵、惩罚贪恶的一面,又有偾事疾俗和放诞不羁的一面。“几间东倒西斜屋,一个南腔北调人”这副对联是中晚年的徐文长对自己的最好写照。徐文长是老百姓心目中机智人物的典型代表,民间文学界素有“北有阿凡提,南有徐……[详细]
  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的会稽山。《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称:“禹因病亡死,葬会稽。”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禹在位10年葬于会稽时为公元前2062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大禹陵是全国祀禹中心。四千多年来,大禹陵总是俎豆千秋,玉帛相接,清庙巨丽,祭祀绵亘。历代祭禹,古礼攸隆,影响巨大。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子夏王启开端,祭会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王启首创的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详细]
  绍兴自古是制扇名邑,至明代,绍兴制扇业已相当兴盛,主要集中在绍兴城内及嘉会、兴浦、周家桥、州山等地。以周家桥一带为最盛,素有“扇窝”之称,其十有八九的农户均为制扇户,盛时扇作坊不下四、五百家。而绍兴王星记扇庄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而久负盛名。王星记扇庄创建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创始人王星斋,萧山临浦人(时属绍兴府),原为祖传制扇手,尤精黑纸扇技艺。其妻陈英乃是纸扇铲贴(用金银箔镂雕成图……[详细]
  闻名中外的绍兴三缸(酒缸、酱缸、染缸)文化之一的酱缸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越国自无余受封开始,至周显王35年(前334),越王无疆为楚所杀,越国被楚所败,历时1745年,越国君王更替数十代,但以会稽山地区为中心的越族酒、酱酿造业,从未停止其发展的步伐,是因为当时社会的需要,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条件。直至春秋末期越王句践时期,家酿酒、酱已进入古代盛产时期,酒、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较充分的……[详细]
  绍兴铜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绍兴就有青铜器的铸造和雕刻技术。据《越绝书》记载:“姑中山者,越铜官之山也,越人谓之铜姑渎。可知春秋时期当时越国已经冶炼青铜,制造兵器,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其剑身“越王鸠浅自作用鐱”八个鸟篆铭文刻迹清晰秀美。到汉代,绍兴已是全国的铜镜铸造中心。唐时,越地铜镜远销海内外。至清末民国初以后,绍兴铜锡加工、冶铁等小手工业十分发达,并在绍兴、杭……[详细]
  浙江绍兴乌干菜制作与烹饪技艺的历史十分悠久。清时,乌干莱曾作为绍兴的“八大贡品”之一运往京城,其制作极为讲究,选料十分精良,传统绍式名菜——干菜焖肉更是绍兴先民古老的生活习俗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其色褐里透红,香味浓郁,经久耐藏,蒸煮后油光乌黑,风味别具,是闻名全国的地方特色菜肴。乌干菜制作方法简单方便。每到春天,村民会挑选上好的芥菜进行腌制、晒干,最后制成的成品,放入干净的坛……[详细]
  绍兴锡器制作技艺作为绍兴特产之一的绍兴锡纸制品,工艺精湛,堪称一绝。绍兴解放前后,锡制的水壶、茶壶、香炉、烛台、茶叶罐等锡器制品已进入到寻常百姓家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锡器,其制品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还饱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越文化特色,锡器制品上镶嵌的各种人物、花鸟走兽等图案,反映了古越先民的传统习俗和理念。……[详细]
  城隍庙位于嵊州市鹿胎山东南麓,清代建筑。城隍庙占地10余亩,清乾嘉鼎盛时期,有建筑约200多间,至1950年尚存157间。随时间推移,建筑物遭自然和人为原因逐渐损减,至1976年,仅存溪山第一楼、仪门、戏台等25间。所幸的是,有特色有价值的建筑资料保存完好。后经过复建,恢复了城隍殿、后大殿及厢房,现有建筑68间。其中溪山第一楼、仪门、戏台为清朝嘉庆九年(1804)重修时所建,风貌依旧,其风格保持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