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特产

绍兴民俗文化

  预防火灾,保一方平安,明清时期,绍兴各村落都置木制水龙,并成立龙会。在火灾时,水龙奔赴现场扑救。龙会为了加强对“龙兵们”的训练,常备不懈,使救火龙拉得出,用得上,每年农历六月廿三日,俗传为火神菩萨生日,举行赛龙会,又叫“分龙口”。火神以火为灾,人们以“水龙”抗御。也有一说,古人以为龙主水,而盛夏常有“夏雨隔牛背”的现象,传说龙的上司这天命令下属各自分头行雨,以便“察看而治之”,是以有“分龙”之说。……[详细]
  曹娥庙,早年又叫灵孝庙、孝女庙,是为彰扬东汉上虞孝女曹娥而建的一处纪念性建筑。曹娥庙始建于公元151年,几经迁徙、扩建、修葺,奠定了现有庙宇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气势恢宏的建筑基调。曹娥庙坐西朝东,背依凤凰山,面向曹娥江,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40米。曹娥庙近二千年的文化积淀厚重,艺术品位颇高,以雕刻、壁画、楹联和书法四绝饮誉海内外。曹娥庙的雕刻以质地分,有木雕、石雕、砖雕,以技法分,有……[详细]
  传统木刻水印技艺起源于中国古代书画的复仿制技术,其发端于明末清初,在杭州、扬州、绍兴等地流传。木刻水印,也称饾版印刷,它的工艺路线为:勾描——刻板——水印,是在中国传统雕板印刷的基础上针对色彩丰富的国画复制而产生的,即将画中颜色分色分板雕刻后套印而成,适合幅面不大、色彩不复杂的作品,并标明是复制品,不作真迹销售。如建国初期复制的《韩熙载夜宴图》,就由1667块木板套印而成。木刻水印工艺繁琐,要求工……[详细]
  绍兴地处宁绍平原西部,是中外闻名的平原水乡,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除了东湖的水产村外,城东面的皇甫庄、南面的凤凰村、西面的灵芝水乡村、北面的马山豆姜等村的村民也都是以渔业为生,很多村民世代都是渔民,以捕捞和养殖淡水鱼为生,从而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技艺,除了常见的撒网等捕鱼方法外,还培养造就了一些徒手摸鱼的高手——稳笃公,他们是在水乡这个特定环境下产生了有着高超潜水能力的水乡捕鱼人。稳笃公,熟谙水……[详细]
  绍兴民间谜语是流传于古越地中心绍兴及周边一带,融合了绍兴方言与风土人情而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的谜语形式,是越地百姓不分男女老少共同享有的一群众性文化娱乐载体。它既是谜语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绍兴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以民歌、谜语、顺口溜、打油诗等样式为载体,通过比喻、拟人、隐喻、夸张等手法来表现。题材包罗万象,主要分物谜和字谜,其中物谜又分为自然、人体、动物、植物、饮食、用品、器具、劳作、文体等九……[详细]
  竹马舞俗呼“跑竹马“,是一种彩扎与舞蹈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在诸暨市十二都、应店街、马剑等地都有这一传统。竹马的编制颇为费工,现在只有几位老人尚能编扎。每年入冬之后,选砍上好毛竹,劈成圆而细长的竹篾。分别编成马首前身与马尾后身两个部分,然后裱糊上种种颜色的彩纸、彩绸或彩绢,于是就有红马、白马、黑马、黄骠马、雪青马...竹马舞的表演者均为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在脸上勾画各种脸谱,穿上相应的古戏服,然后将马……[详细]
  香榧,出现在距今约1亿7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为第三纪孑遗植物珍贵干果。据《名医别录》、《暨阳宣氏宗谱》等古籍内容推断,枫桥香榧历史悠久,已有1300多年的人工栽培史。现存香榧林表明,枫桥香榧的规模和产量都是全国之最。从唐宋时期大量歌咏香榧的诗词中可以看出,当时枫桥一带香榧已经作为商品流通,享有盛誉,已经产生栽培和加工的技艺。至于清代,则已经加工成“双熄香榧”,并贴上“枫桥香榧”的大红标签,远销杭……[详细]
  诸暨同山烧的烧制技艺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同山烧’’是诸暨市同山、青山一带村民用高梁烧制的一种优质白酒。古称“秣秫烧“或“高梁烧”,同山镇建制后,便以其产地命名,更名为“同山烧”,“同山烧”历来是同山镇的一大特色农产品。同山烧的烧制,有其特殊的过程,主要工艺流程是选料一浸泡—蒸制一做捂、发酵一烧制一着色。特别是着色,不加任何染色剂,而是将高梁的叶茎直接放入酒中,自然就呈现出红色。这也是同山烧区别其……[详细]
  赵家拳棒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宋初,由檀溪何氏一脉世代相传。咸丰年间,泉畈村何文庆率众抗捐,组建“莲蓬党”,后又转战浙东,花明泉村建造武祠,外聘武师,使赵家拳棒偏重于实战格斗的一面在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得到长足发展,强盛的习武风气孕育了武术名家何长海和国民党中将何竞武。解放后,泉畈、花明泉两村武术仍有传承,在各类地区武术比赛中偶露峥嵘。2003年,在瑞安举行的“瑞王杯”浙江省国际武术大会暨浙江省……[详细]
  香榧传说是流传于嵊州市及周边县市一带,以香榧为题材创作,并不断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故事。目前广泛流传的香榧传说约有百余个,题材多样,其内容主要涵盖有关香榧树和香榧子渊源的传说、与历史人物相关的香榧传说、与香榧有关的地方风俗传说、与香榧有关的地方风物传说、有关香榧子用途的传说等类别。嵊州市地处浙江省中东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适宜香榧的生长,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为香榧传说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榧树作……[详细]
  诸暨鹦歌调起源于清中期,盛于清末民国初年,是一种以说唱为主的表演艺术。演出多以说唱与小型杂扮相结合的形式,内容常为世俗情态,反映民间传奇、市井逸闻及百姓家常故事,而尤以男女私情为多,故常遭官司府榜禁。有一人说唱,一人伴奏;也有二人说唱,二人伴奏的。其主要伴奏乐器有二胡、三弦(或琵琶)。演唱者击小鼓打小板,曲调清丽婉转,流畅悦耳,富有清新的江南民间特色。鹦歌调演员少,灵活性强。有时仅一二人,无法扮演……[详细]
  十番是流传在浙江省新昌县境内的传统音乐,原属宫庭音乐,至今已传承了近200年。新昌十番又名“圣莞十番”,“圣莞”二字源于《论语》中“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一语,旨在教育十番弟子要“学圣贤、享欢乐”。黄坛是新昌县东部山区的一个古村落,附近沃洲山有个真君殿。香火洛译不绝,庙会兴隆。毎五年一大会,四年各有小会。黄坛十番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清道光年间,黄坛石氏后裔第六十六世祖益铭公、……[详细]
  木鱼,打击乐器,“刻木为鱼形,空其中,敲之有声……。”木鱼的制作技艺需要特殊工艺,不同于其他木雕刻,表里结合,内空外雕,尤其对于异木质、不等厚、空腹腔所引起的变异性,导致木鱼在干燥收缩时的变形、变声、变裂的处理需要有科学工艺技术。木鱼原为佛教“梵吹”(宗教歌曲)的伴奏乐器。古代的木鱼又称木鱼鼓、鱼鼓或鱼版,其形状、用法均与后世不同,古时主要用以集合僧众,今有多种功用。木鱼腹中空空,形成声音的共震区……[详细]
  修缸补甏,是旧时三百六十行之一。缸、甏都属陶器一类,用于盛水或灌装老酒、醋、酱菜、腐乳等物,能久藏保质。特别是储存绍兴酒,要把它放得长久,是任何器皿替代不了的。绍兴素有“三缸”之称,自古酒业、酱业、染业云集,缸甏用量极大。另外缸甏在家庭中也被大量频繁使用。缸、甏在使用或运输过程中发生磕碰,破损有裂缝是避免不了的。即使是陶器厂刚出炉烧出来的缸坛,也会有破损的情况。一旦缸甏破损,哪怕只一点点细小裂缝,……[详细]
  绍兴清音班,亦名清音坐唱班,专事民间婚庆寿喜鼓吹演唱。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旧时遍布绍兴城镇乡村。《绍兴市志》卷36第二章“绍剧”记载:堕民多以唱戏为业,又兼业鼓吹,其上乘者称为清音班,专事演奏器乐曲牌。追溯其源,可至唐时。“安史之乱”平息后,宫廷乐师辈以“乐而忘忧罪”,遣为“堕乐”,遭贬斥而流落江南,绍兴多数,为度民,唱“度曲”以度日,人称“度民”。这些堕民仍保留原宫廷乐工的业迹,为求生计,以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