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金华特产

金华民俗文化

  浦江县位于浙江中部偏西,金华市北部。据浦江白马镇夏张村张姓族谱载,自唐朝始,“龙腾灯舞闹元宵”便成了浦江民间的习俗,浦江县志中称之为“灯节”。浦江板凳龙盛行于浦江县乡村,广泛流传于江南沿海各地。综观浦江板凳龙的传承发展,唐代为其孕育期,宋、元为其成熟期,明、清为其鼎盛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为其弘扬传承期。从构造上看,浦江板凳龙由龙头、龙身(子灯)、龙尾三部分组成,俗称长灯。……[详细]
   产品名称:浦江书画  产品产地:浙江金华  产品历史:宋元明清,见诸文字记载的书画人物就有51人。北宋时,于正封曾书《左溪山碑》,笔势雄迈,比于颜真卿元代柳贯善楷法,《三希堂法帖》收有他的手迹。明代的宋濂祖孙三人都工书法。宋濂小楷端正,草书龙盘凤舞,列为明代“草圣”;次子宋璲,小篆列明代第一,今故宫博物馆藏   有他的行草《敬覆贴》。明清之际,以倪仁吉和蒋兴俦为著。才女倪仁吉工诗词、精书画;蒋兴……[详细]
  后宅高跷,从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开始,已有800多年历史。据传,南宋在朝官员傅芷公因坚贞不屈、直言不讳而受破孩,遂挂冠而归。他自认为品行高人一等,就用走高跷的方式来表现。后宅高跷又以后傅村最为有名。历代以来,后傅村的人们先辈教授下代,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继将先祖的忠烈美德和故事传了下来,而做父母的也很喜欢自己的孩子能继承先辈的高尚美德,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传授其走“长脚侬”。到孩子五六岁……[详细]
  炼火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主要流传在磐安县双峰、仁川、深泽乡一带和附近的一些地区。传统社会里,地方上遇到灾祸、瘟疫,或是村民生病,往往要请人主持法事仪式,又称“踩火”。参加的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活动有一定的戒规、仪式、程序,夜间在广场上举行。届时需要大量的木炭、干柴,在广场上分别堆成若干堆,燃成熊熊大火。炼火者赤膊、光脚,高歌狂舞,大声呐减,冲进通红的火炭堆上奔跑,动作粗犷有力。踩火与原始……[详细]
  迎大旗又称迎龙虎大旗,流传在磐安县玉山区域。据县文化电广新闻出版局潘丽霞副局长介绍,最多时曾有36面大旗云集茶场庙。玉山茶场庙初建于宋代,是为了纪念晋(茶神)许逊而建,庙内塑有许逊像(称真君大帝),老百姓在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都要自发地举行隆重地迎大旗活动以示纪念,那一天,集茶场周围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都要邀请亲朋好友来观看迎大旗。迎大旗是磐安著名风俗之一,与大纸马、大凉伞、大宫灯并称“四个……[详细]
  义乌罗汉班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在清朝达到鼎盛。据民间传说,戚继光在义乌招收3000义乌兵抗倭,后方长年开展练兵活动,由此留下了习武防身的习惯,这便是义乌罗汉班的最初的起源。后来在旧社会,为了迎胡公、庆庙会、搞大型喜事,都会有几班或十几班的罗汉班相聚一起,同场竞技。罗汉班的表演形式主要有走阵、滚叉、拳术、刀棍术、叠罗汉等,总体上讲,又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走阵容”,在古乐声中,几十人或上百人手持各种……[详细]
  黄初平传说是浙江金华地方民间传说之一,产生于东晋时期,最早文字记载于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的《神仙传》。其传说,源起于历史人物黄初平。黄初平,晋成帝威和三年(公元328年)出生于兰溪市黄湓村。2008年6月7日,黄大仙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大仙传说”产生于东晋时期,最早文字记载于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的《神仙传》。其传说,源起于历史人物黄初平。黄初平,晋成帝威和三……[详细]
  浦江乱弹是一个古老的戏曲剧种,流行于浦江、临安、建德、桐庐一带和婺、衢、处、温、台以及江西等地,影响遍及浙中、浙南、浙西和江西、福建的大部分地区,是浙江婺剧的主要声腔之一。因为它发源于浦江,故称浦江乱弹。浦江乱弹是以浦江当地民歌“菜篮曲”为基础,并在“诸宫调”讲唱艺术和我国最早的戏剧南戏的相互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菜篮曲又名踏歌,曲调自由,歌词不一,顺口溜唱,一歌一和,各适其适,亦称“天下和”,……[详细]
  兰溪摊簧是形成并流行于浙江中西部兰溪地区及金华和衢州等地的一种曲艺唱曲形式。相传清乾隆末年,一位县衙中的官差公务之暇在兰溪集商贾子弟传授由江苏传来的“摊簧”曲调,采用当地方言演唱,借以消闲自娱,久而久之,逐渐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体系的兰溪摊簧。至光绪二十六年,兰溪城区出现了专门演唱兰溪摊簧的“余庆社”,后易名为“群乐会”、“咏春会”。兰溪摊簧一时趋于兴盛。抗日战争时期,城区艺人避难乡下,兰溪摊簧随之……[详细]
  浦江剪纸历史悠久,元明之际就有记载,浦江大文学家宋濂在明洪武庚戌(1730)写的《哀王御史》的诗中有“剪纸难招御史魂”之句。浦江剪纸工艺精巧、题材广泛,生活情趣浓郁,尤其是清代地方戏曲在浦江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浦江乱弹,采用戏曲人物作为剪纸题材成为一种尝试和追求。浦江戏曲人物剪纸在浦江乱弹的独特艺术效应下生发灵性,逐步发展成一种风格独特的剪纸艺术类型,从而成为中国剪纸主要流派之一。浦江剪纸,具有风……[详细]
  三伏老油亦即三伏酱油,亦称三伏老油,因其需经“三伏”曝晒酱坯后压榨而出,它是美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章恒升酱园产的三伏老油,运用黄豆、小麦等为主要原料,经过浸泡、炊蒸、发酵、天然曝晒等过程,经三伏即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庚为天干中的第七位),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庚为末伏,谓之“三伏”。酿制酱油,先将大豆蒸熟拌入面粉,置竹匾内,使之发酵,然后入缸加盐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伏老油,需要经过三伏的曝……[详细]
  金华酥饼是金华地区知名传统食品之一,独特的制作技艺和酥松、香脆的的口感特点,在我国地方食品中独树一帜,成为名扬大江南北的休闲食品和送礼佳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华酥饼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其制作技艺是一个精细和繁复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发展完善的。由最初的髓脂、蜜和面、烘烤到现在的十几道工序,制作技艺经历一个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的过程。金华酥饼按照其制作过程和工序,主要分为两大块:……[详细]
  义乌种蔗历史悠久,所产红糖久负盛名。生产、制作义乌红糖的过程,俗称为“绞糖”。义乌红糖在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由佛堂燕里村的贾维承从福建引进种蔗制糖技术后,传统老式的牛拉木榨糖车的式样和做法是:用二段坚硬的圆木(直径60厘米,长1.2米左右),上端各做凸凹型二个滚齿的滚筒,互相契合,安装在上下二块大木板中间;木板二头各装二根天地顶柱固定在地上。其中凸齿圆木滚筒的上轴,长于上板约40厘……[详细]
  义乌上溪镇黄山村八面厅原名振声堂,始建于嘉庆元年,竣工于嘉庆18年,历经18年才建成。因厅里有八个厅堂、七个天井、八竖旗杆和外墙四周有八头门户出入而俗称八面厅。八面厅是宗祠与住所相结合的典型的清代江南民居建筑,坐西南朝东北,占地2908平方米。布局结构独特,以一条中轴线与两条横轴线构成八面厅的主体建筑和附体建筑。中轴线上依次分布有花厅(花园)、门厅、大厅和堂楼,是陈氏家族举行祭祀、聚会和各种典礼的……[详细]
  朱丹溪中医药文化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义乌赤岸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医理并通的医学巨匠”。在国内,其创立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气、血、痰、郁”四伤学说,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的内容,并有“杂病宗丹溪”之说。另外,其所创制的大补阴丸、延寿丹、越鞠丸、保和丸、二妙散、左金丸、虎潜丸、上中下通用通风方等方剂,时至今日,仍为临床所常用。其强调的未病先防、保护正气、注重心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