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池州市特产

池州市民俗文化

  石台民歌指石台当地民间艺人自编自唱的一种民间歌曲。明代时,石台一带传唱民歌成风,民国前后,当地演唱艺人多达上百,民歌也多达上千首,曾出现“户户都有民歌手”的盛况。石台民歌种类繁多,包含山歌、小调、大五句、小五句、高腔、长腔、号子等,多运用固定的曲调,因人、因事、因时、因地不同,歌词内容和演唱风格也有所不同。采茶、种地、背纤、打柴、婚丧嫁娶、谈情说爱都可入歌,自由活泼,有的高吭,有的低沉,有的欢快,……[详细]
  青阳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是传统的手工工艺品,在明代就已跻身我国名扇之林,清代列为贡品。其扇骨架采用九华山三年生长的参天毛竹为原料,经手工破篾、选料,成型,用特殊方法进行防霉防蛀处理,再用九华山区野生植物的干枯树叶蘸水细磨,直至骨面纹路细腻光滑,洁亮照人。扇面采用当地生产的真丝绢布装裱,手工绘画扇面,再将二者加工合成制作成扇。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造型式样各异,有鱼尾式、花瓶式、波浪式、翻楞式、挖肩式、排……[详细]
  石台雾里青绿茶制作技艺是石台县传统的绿茶制作技艺,主要在皖南一带,尤以石台(古称石埭,1965年更为现名)为之最。雾里青茶园位于海拔千米的高山云雾之中,常年被云雾笼罩,所以当地人称此茶为“雾里青”。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宋时,全国名茶37个品目,其中“嫩蕊”即为当地人所称的雾里青。南宋大诗人陆游、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在其著作中都有相关记载。可见,石台雾里青绿茶制作技艺有上千年历史。石台雾里青是……[详细]
  十番锣鼓,是徽文化和九华山佛教文化交汇产生的民间音乐形式,杜村十番锣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乐手均为当地农民。十番锣鼓最有特点是打击乐部分,体现乐器的分工和乐手的高度技巧,“十番锣鼓”虽然基本上是打击乐合奏音乐,但同样可以表现出复杂的情绪色彩,组成有强烈感染力的合奏艺术。“十番锣鼓”的表演主要由铜锣、皮鼓、脆鼓、大钹、小钹、唢呐、横笛、云板等乐器配合演奏,全曲运用各种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伴奏……[详细]
  官港民歌是当地山民自编自唱的民歌小调,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当地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作出的一种表达劳动、爱情、民俗风情的传统音乐文化。官港民歌大致可分为传统民俗山歌和新编民歌两大类。传统民俗山歌,唱的多是旧社会农村男女在贫穷落后及封建礼教的压迫中,所采取一种-及少数走婚的情景。如《十更小调》,这首歌把当时两个情人间的动态及心里活动,展露的毫无遮拦。还有《我和乖姐门对门》、《摸姐试姐心》、《辰时……[详细]
  竹炭花生是将竹炭经高科技纳米技术活化,研磨成粉后加入食品中作为添加物,经高温烧烤制成,外观乌黑、松脆可口、老少皆宜的竹炭食品。其主要成份是:精选优质花生米,食用竹炭粉、砂粮、精制面粉。……[详细]
  九华民歌,又称“九华山歌”,也称青阳民歌,广泛流传于九华山地区,包括青阳县的庙前、杜村、南阳,贵池县的刘街、梅街一带,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集体创作、抒发情感、表达心愿的一种民间演唱形式,极具地方特色。九华民歌按内容分,主要有山歌、采茶歌、插秧歌等;按题材分,主要有爱情类、劳动类、劝业劝学类、生活习俗类等。其中,“山(九华山)、茶(佛茶)、佛(佛教)”构成了它的主体风韵,这也是它有别于我国其……[详细]
  毛豆腐是青阳县沙济一带的传统名菜,它是通过人工发酵法,使豆腐表面生长出一层白色茸毛。豆腐通过发酵使其中植物蛋白转化成多种氨基酸,经烹饪后味特鲜。……[详细]
  梅街目连戏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初,由目连戏艺人潘双贵老师傅传授而来,主要流布于梅街镇长垅村周边。目连戏以劝世还愿、超度亡魂为目的,因此在贵池也被称为“愿戏”。目连大会分目连清醮和唱目连戏两项。经济富裕的家族打清醮与唱目连同时举行,搭两座台,一台供做法事,一台供唱目连大戏。有的家族为显隆重,甚至搭台三层,分天上、人间、地下三界,称“花台”。目连戏一般需演三天,每天都要从傍晚太阳落山唱到第二天太阳升……[详细]
  青阳位于皖南山区,是安徽重要的苎麻产地,麻纺业较为发达,境内的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麓的村民自古就有种植漆树,割漆制作漆器的习俗。生漆夹纻技艺是以漆树割制的天然土漆、纻布、瓦粉(或玉石粉)等为原材料制作的手工艺品,其制作方法是:先以泥塑成胎,再以生漆为粘剂,将纻麻在胚胎上逐层裱褙,达到一定厚度时在一定的温度、湿度下就形成坚固的外壳,待阴干后去原胎,经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推光,再……[详细]
  九子山老布鞋制造有限公司,专门生产传统手工布鞋,特别专长制作具有明显南方特色的手纳毛边千层底布鞋。采用老笋衣、棉布、麻布、绸缎、手搓麻线、米糊等绿色环保材料,按传统老式方法和技艺制作而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相传清末时,老田吴村贺家在明清世代为九华山庙里帮工,因为人厚道,善做而勤俭,不贪图外财很受庙里信任,清末时,贺家所帮的百岁宫大师付怜其体弱,资助其在村中玉带河旁开起一爿小店,经营杂货。曾祖母感……[详细]
  茅坦杜祭茅镰仪式是池州市墩上街道办事处茅坦村杜氏家族所独有的一个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明初,茅坦杜氏家族的祖先一家人从太平县来到茅坦,挥镰开荒,栖身茅庐,他们用镰刀割芦苇,以芦苇搭茅庐,在芦苇滩上开荒种地,开始了世世代代的艰苦创业,生息繁衍。后来,杜氏人丁逐兴,家业渐盛,为铭记这段历史,族人就在当年祖先搭建茅庐的旧址上,盖起了神坛,里面供奉着象征一世祖初来茅坦祖孙三代七口人拓荒创业使用的七把茅镰。并……[详细]
  池州祁红茶精制技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光绪年间,形成于皖南地区的祁红茶创制成功之后,主要外销销往西方国家,为达到整洁美观和外销船运时茶叶体积减小的目的,祁红茶有了精制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池州祁红茶的手工精制技艺日臻成熟并基本固定成型。20世纪60年代始,随着机械制茶的兴起,祁红茶精制开始由单纯的手工向机械化转变,依据手工制作原理,形成了一套祁红茶机械化精制工艺用于规模化生产,但祁红茶的手工精制技艺……[详细]
  福主庙会流传于安徽省东至县的泥溪、龙泉、尧渡和外省等地。泥溪的福主庙会主要流传于泥溪镇元潘村元甲山自然组及周边村庄。根据建德县志(东至县)记载,福主庙会是为了纪念在建德县(东至县)为官的陈杲仁、明万历皇帝封其为“福主余公”神号,后乡间百姓均称其为余公。历料上记载,陈杲仁(余公)在至德县(今东至县)为官期间,带领百姓治山治水,修桥筑路,兴办学堂,减免税赋,惩治贼寇,地方平安。由于他关心人民的疾苦,秉……[详细]
  青阳县位于长江南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音乐在青阳源远流长,西边以九华民歌为最出色,东边有秧歌、旱船歌、门歌、牧牛对歌等,北边是圩区,人们常唱拉网调、背纤调,南边因建石桥和宗祠有抬重歌、打夯歌、陵阳门歌等。这些民歌内容十分丰富,有反映旧社会人民生活悲惨状况的《小白菜》、《放牛歌》、《十二月长工》、《抽丁歌》等;有男女青年冲破封建牢笼,倾诉爱情的《应学蜡烛一条心》、《花针刺伤手》;有用于喜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