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跳钟馗中的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赐福镇宅圣君。关于钟馗舞,唐朝即有,后传入歙县,民间俗称跳钟馗、嬉钟馗。歙县的跳钟馗活动大都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进行,最有代表性的是流传在雄村义成、郑村堨田、徽城镇渔梁的跳钟馗。三地的跳钟馗在角色、装扮、表演套路、道具上都有不同之处,各有千秋。雄村义成跳钟馗,只有鬼卒而无五毒,主要以蝙蝠引路,驱五鬼,醉酒舞,喷火等形式来表演,着……[详细] |
徽派篆刻兴起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由休宁何震等篆刻名家形成了一个徽州印人群体,人称“徽派”,促成徽州篆刻的第一个0期;清代康乾时期,歙县程邃等“歙四子”出现,变革创新,自成一体,形成徽派篆刻第二个0期。清朝晚期,黄士陵以其深厚的金石学修养,摒弃几百年来印家以切刀法摹仿烂铜印,追求古拙残破美的传统习惯,自立新意,自成风格,从篆刻艺术界脱颖而出,创立了“黟山派”,影响了后来的易大厂、乔大壮、王福庵、李……[详细] |
徽派玉雕是中国玉雕界重要的一支流派,分布范围遍及天长、芜湖、桐城、黄山,延伸至合肥、蚌埠等地区。明清时期,徽派玉雕在发展过程中受徽派刻画、刻书及篆刻的影响,逐渐成形,并伴随着徽派建筑技艺的发展走向扬州、苏州、北京等地。徽派玉雕温婉细腻,质朴自然,只选取和田籽料进行雕刻,以最大限度呈现玉石温婉细腻之美;在工艺技巧与构图、艺术立意等方面都有大量创新,充分展示了安徽文人的美学倾向。在创作题材上,徽派玉雕……[详细] |
徽州剪纸是徽州传统民间艺术中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分支,它与徽文化的形成以及徽州手工技艺的发展有着一脉相承之处,在徽州民间俗称为“铰花铲图”、“剪嫚嫚纸”。徽州剪纸的技法主要有剪、铲、刺、贴,图像种类主要有图案类、动物类、花卉类、人物类、组合的寓彩图。其特点构图对称,字画兼容,画面充实,疏朗相对。主要内容广泛,除了祭祖、庙会活动使用的装饰工艺品以及民间婚丧活动使用的喜花和冥货装饰,还有民间服饰鞋样的剪花……[详细] |
徽州根雕的发源地在黄山市,其历史悠久,造型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黄山市地处北亚热带,属于湿润性季风气候,具有温和多雨,四季分明的特征。适合多种林木的生长,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徽州根雕艺术提供了创作的基础。明清时期,是徽州根雕技艺发展的成熟期,这个时期徽州根雕的艺术特点是:巧籍天然贯穿于创作的始终。如枝、须、洞、节、疤、纹理、色泽、态势等,尽量使这些天然特点和神韵,在已确定的艺术形象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充……[详细] |
黟山石墨茶为黟县历史文献中唯一记载的地方传统名茶。据清同治年间《黟县三志》称:“茶,六都石墨岭产者最佳,茗家谓之石墨茶”,因重如石、色如墨、香高味浓而闻名天下。石墨岭地处宁池古道上,为黟县南大门渔亭进入黟县盆地的必经之地,往来茶商频繁落脚,久而久之,茶商发现当地民间生产的茶叶品质优良、工艺独特、市场销售好而如获至宝,因此,就将当地产的茶叶统称为石墨茶。生产石墨茶的鲜叶于每年清明谷雨之间采摘,形状以……[详细] |
苎麻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也被国际上称之为:中国草,中国宝。是公认的天然纤维之王。清嘉庆《黟县志》载:“苎,亦称苎麻,丛生数十茎。宿根在土,至春自生,不须栽种。剥取其皮,以竹刮其表,厚处自脱,得里如筋者,煮之,以绩为布。”黟县种植苎麻历史悠久,纺织麻布历史也长,清《徽城竹枝词》中就有“土布惟黟织木棉”的诗句。清道光年间抄稿本《黟山竹枝词》中也有“少妇椎妆总布裙,踏春未肯去寻……[详细] |
竹编,即用毛竹或小野竹剖成竹条和篾片,编制生活用品和观赏陈设品的一种手工编制技艺。竹编制品曾经是山区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劳作不可缺少的一种器具,尤其在以制茶为主的地区,它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黄山区龙门乡的竹制品工艺就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良渚文化遗物中,人们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过竹编器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竹编工艺品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也使竹制品工艺不断的得到升华。黄山区龙门乡是当……[详细] |
徽州传统彩绘壁画艺术,是广泛用于徽州古民居中的传统绘画装饰艺术。由当地民间画师使用当地产的矿物、植物染料绘制而成。徽州彩绘壁画为徽州古民居建筑增添了文化品味和艺术品味。是研究徽州绘画艺术和徽州文化的活化石。目前,主要分布在古民居村落保护较完整的黟县境内,仅西递村、宏村、南屏村、古筑村、关麓村就发现有20000多幅,内容博大精深,是徽州文化和传统儒家思想在徽州民居绘画艺术上的集中展现,堪称徽州民居中……[详细] |
五福神会起源于元末明初,是黄山区永丰乡苏姓一族为祭祀五福神而举办的活动。五福神会由永丰乡苏氏族人(岭上苏家和岭下苏家两村)合办,参加者涉及大半个永丰乡,凡是永丰苏姓皆为五福神的信徒。村民们为了表达对菩萨的崇敬,在五福庙内供奉了菩萨牌位,顶礼膜拜常年供香。旧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四、十五日,永丰乡岭上、岭下苏姓三甲、五甲、六甲、八甲、松川村民,要联合举办五福会,恭请菩萨“出巡”,设立神坛,举行仪式祭祀五福……[详细] |
唐朝“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期间,不少中原士族为避战乱,逃亡徽州岩寺,与当地人和谐相处,并对忠于唐朝的爱国将领张巡、许远“除贼安民”缅怀纪念,建“双烈”庙,游“大王、二王菩萨”,定于每年正月初九为纪念日,历经宋、明、清至民国及建国初期,长期以来,“上九”庙会逐渐演变为区域性物资交流-。“上九”庙会在历史上以抬阁-祭拜为主,如今以物资交流和演艺活动为主。“上九”期间(初八至初十),由地方……[详细] |
五城镇是黄山市的商贸重镇,地处休宁县南部的皖赣边陲。距市府所在地18公里,距江西婺源县城85公里。五城的米酒文化渊源流长,唐宋时期,五城黄姓人的“将军会”就传承了做米酒祭祀的习俗。后来,五城人恪守“父传子、子传孙、只传男,不传女”的祖训,米酒酿造一直限制在当地。直到晚清民国时期,由于外姓人的加入,五城米酒才逐年向外扩展,酿造加工技艺也日趋精湛。仅五城古街上就集中有米酒作坊二十余家。五城米酒酿造以当……[详细] |
休宁县五城镇为休宁古之大镇,历来驰名,因历史上先后出了三位状元,是状元县里的状元镇,名声更加遐迩。相传早在盛唐时期,五城便有生产豆腐干的记载,代代相传,沿袭至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御品了五城茶干之后,叹为“江南一绝”而身价百倍,成为朝廷贡品。五城豆腐干主产地为五城、双龙两地。五城老街有各种商家店铺一百余家,单豆腐坊就有二十余家,名号至今尚未淡出历史的有“淇昌”、“悦来”等老招……[详细] |
歙县三阳镇三阳村民俗表演“打秋千”起源于明末,盛于清,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俗有:“叶村罗汉中村灯,三阳秋千传万村”之语。昔日,每逢春节及元宵佳节,为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四季平安,当地村民在三阳村洪氏宗祠、水口庙、观音阁及全村主要街道,载歌载舞举行打秋千、扮地戏、跳加官、走五猖等庆祝活动。这日,上到徽州府城下到昌化县,四面八方都来观看。打秋千,有别于单人娱乐的“荡秋千”,它有特制的秋千架,木……[详细] |
在新安医学的世医“家族链”中,以内科为主的“张一帖”家族被认为是历史最悠久、当代影响最大的家族之一。从明朝嘉靖年间“张一帖”得名算起,代代为医,传承至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张一帖”以其辨证准,剂大力专,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和急性热病屡获佳绩而享誉皖、浙、赣数省。“张一帖内科”,是“新安医学”家族链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作为著名的新安临床医学,“张一帖”的得名,就是因为急危重症常常一贴(剂)药而愈,民间……[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