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宣城市特产

宣城市民俗文化

  堆木画溪口堆木画早在300年前由皖南泾县的汤氏家族所开创,当前主要分布在宣城市所属的1区1市5县,并辐射邻近的歙县、休宁、黟县、屯溪、太平、苏南、浙北、上海、合肥等地。溪口堆木画在借鉴、揉合徽州三雕、徽派版画和新安画派的艺术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风格和流派,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主要具有四大特征,一是生漆结构特征,二是堆木意象特征,三是双口卷刀出笔法特征,四是美学图式特征。溪口堆木画的……[详细]
  竹简雕刻,是在竹片制品上雕刻人物、动植物、图案、文字的一种传统艺术,主要在江南地区流行。清代同治年间,一批浙江人移民广德,将竹简雕刻带到了广德,在广德已有150余年的传承历史,目前广德有一大批从事竹简雕刻工作的艺人。皖南竹简雕刻主要是采用的是“留青雕刻”与“底纹雕刻”技法。“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称之为“留青竹刻”。竹青选用深山……[详细]
  高峰唐氏竹篮编织技艺是自清代同治年间(1864年),随唐氏先祖(唐忠候、唐世荣)从浙江绍兴稽东镇移民到广德县东亭乡高峰村而来的一门传统竹篮编织技艺,由于其编织的竹篮品种多样、编织花色新奇,很快在当地产生影响,受到欢迎,对广德县的竹制品加工的升级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门技艺在广德历经了150余年五代人传承,如今成了当地竹篮编织行业的主流技术手段。唐氏编织的竹篮主要是以紫竹、湘妃竹、罗汉竹、淡竹、毛竹……[详细]
  畲族最早发脉于河南偃师,唐朝中叶前南迁广东潮州,之后,分迁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宁国畲族钟姓、雷姓、蓝姓分别于1879年、1887年、1893年由浙江省淳安县、景宁县、兰溪县迁移到云梯乡千秋关、云梯村独山头、白鹿村西坑等地定居,当前,宁国县云梯畲族乡是安徽省唯一的畲族乡。红曲酒起源于广东潮州畲族,至今有千余年历史。红曲酒以纯粮酿造,主要成份是糯米、红酒曲、泉水。《本草纲目》中记载,红曲有活血化淤、……[详细]
  宣砚产于宣城市旌德县白地镇,其硬度介于端、歙之间,易雕发墨,乌黑、纯净、细腻。专家评价为:端肌歙理,文武兼济,凝腻净润。石品有:金星、金晕、眉纹、鱼子、玄砂、罗纹、绿漪等。宣砚制作技艺主要有挑石选料、构思设计、造坯成型、细化设计、精雕细刻、打磨美化、刻铭落款、护砚保养等10道工序。宣砚造型分仿古类、随形类,套砚类、砚板类等,以随形砚为主导产品,因石施艺,天人合一。雕刻以“薄意雕”为主,浮雕浅刻,手……[详细]
  印泥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价物。好的印泥出的印文,色泽鲜明深着,具有立体感,不会渗晕,文字醒目清晰,永不褪色,体现在保证收藏书画艺术品的永久价值。绩溪县益寿堂文化用品厂是一家专门从事生产经营印泥的私营企业,也是绩溪县唯一的一家印泥制作厂家,前身是益寿堂朱砂印泥制作坊。清朝末期,洪益寿在上海广户氏胡开文墨庄专学制作印泥,学成后又将这一技艺传给其子洪光勳。洪光勳后从上海到南京从事文房四宝行业,50年代公私……[详细]
  泾县琴鱼主要生长在该县琴溪镇境内的琴溪河段面,平时深匿于石隙,在清明前后10余天才露面,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得琴鱼的品质很高。琴鱼的食用历史悠久,从汉代起,当地就有对琴鱼的捕捞与制作的习俗,自宋代起,当地就年年向朝廷进贡琴鱼。用新鲜琴鱼制成的琴鱼干是当地一种传统食品,它选料讲究、做工精细、色泽金黄、细嫩酥脆、美味可口、营养丰富,富含氨基酸及多种营养元素,不仅是餐饮、佐茶时的佳品,也是馈赠亲朋的佳品。现……[详细]
  闷酱生产技艺原产地位于皖南宣城市郎溪县姚村乡一带,这里气候温和、日照充分、雨水充沛,优越的地理环境为“闷酱”制作孕育了天然的酿造条件,同时出产闷酱制作所需的优质原辅材料,如黄豆、蚕豆、小麦及口味独特的“羊角椒”等。闷酱制作分为制曲、晒酱黄、封缸发酵等20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十分考验技师的实践经验。其制作方法主要是用黄豆、蚕豆及小麦等原料,以山泉水浸泡,蒸煮后拌粉置入竹匾或竹笼中制曲,然后直接晒干“霉……[详细]
  挞粿(音译方言:taguo),是“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厨师之乡”绩溪县最古老、最具特色的传统食品之一,因使用场合不同而各有俗名:若作日常生活的食用品则统称“挞粿”。如是农人上山下田劳作所带的方便吃食则称“冷饭果”。徽商出门做生意带的食品又称“盘缠果”。徽商出门前留下的吃食则叫“记家果”。绩溪挞粿主要集中在岭北一带,以长安镇最为突出。光绪十六年(1890),镇头吴永达在镇头开设面点馆,因茶亭下是出外经……[详细]
  宣纸帘是宣纸制作的基本器具之一,为宣纸制作提供了基础保障。宣纸之所以名扬天下,除了使用功能独特外,还和其特殊的帘纹有着一定的关系,而决定其帘纹的就是宣纸帘。宣纸的原产地在安徽省泾县,宣纸帘也一直在泾县历代相传,与宣纸一道和中国书画艺术同气连枝,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与中国书画艺术一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是最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觉代表。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工艺、美学、经济价值而传承……[详细]
  相传明代后期在梅王尖(隐龙)山的东边,两牧童在山上放牛,因久旱不雨,到处草木枯萎,牛无粮草,两人憋了一肚子气,拿了柴刀每人砍了一根柏树当成棍子,相互边跳边打,祈神降雨,因柏树坚硬,拍打声音响亮声震山谷,直打得梅王尖山顶乌云翻滚,他两一见高兴极了,说“老天不下雨,我俩就打棍求雨”。两人越打越起劲,乌云越来越多,不一会真的大雨倾盆,旱情得到缓解,秋后喜获丰收。后来,每逢旱情严重,隐龙百姓就敲锣打鼓求雨……[详细]
  舞草龙的习俗在绩溪县广为流传,尤以扬溪镇大石门村最为特色,历史传承已数百载。相传500年前,当地连年受灾,乡民收成大减,村南和尚山频频发火,达数年之久,百姓苦不堪言。当时大石门村周姓十三代高祖雄杰择机发动百姓利用稻草制成草龙,组织队伍日夜狂舞于村庄街巷,并伴草炮、擂鼓鸣锣。为防止邪火复燃,后来定每年中秋为游龙日,目的一是镇灾除邪;二是庆祝丰收,渴望来年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大石门制作草龙的主要材料……[详细]
  塔泉云雾茶起源于地方历史名茶高峰云雾,据《宣城县志》记载塔泉云雾又称高峰云雾,明、清时盛极一时。据史料记载,宣州在两晋时期,茶叶已经享誉全国了,种茶历史已有1700多年。宣州区溪口镇是塔泉云雾茶原产地,当地民众世代事茶,长期的茶事交流和活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积累,使制茶技术与制作技艺自然贯通融合,并形成独特的茶文化。塔泉云雾茶素以色翠、形美、香高、味爽、耐泡而扬名,以其独特的外形和优异的品质传承至……[详细]
  瑞草魁绿茶手工制作技艺起源于地方野茶“鸦山阳坡横纹茶”,郎溪县姚村乡是鸦山阳坡横纹茶的主产区,制茶技艺在此地世代相传。瑞草魁制作技艺要求很高,需于清明至谷雨间开采,开始采一芽一叶,芽长于叶,制一等茶;中期采一芽二叶初展,芽叶基本等长,制二等茶,后期一芽三叶,制三等茶。要求不采鱼叶,不采病虫为害叶,不采紫色芽叶,不采不符标准的芽叶。采茶时应轻采轻放,防止损伤芽叶。采摘为提手采,要求芽叶成朵,大小均匀……[详细]
  绩溪县自古产茶,茶园分布广泛,1850年,创于上海的汪裕泰号将产自上庄镇上金山的茶,于1868年定名为金山时雨,该茶因品质上乘,随即畅销美国旧金山、香港、日本、南洋群岛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绿茶“金山时雨”主产区位于上庄镇,毗邻黄山,平均海拔500m。绩溪县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达76.5%,县内诸水皆外流,无客水过境,是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国家绿色食品原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