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特产

莆田民俗文化

  文峰天后宫妈祖“三献礼”习俗,是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妈祖被列为“春秋谕祭之神”,编入国家祀典,雍正帝又诏普天下“行三跪九叩礼”后,春秋二祭的礼制。仪式在宫门前拜亭广场举行,全程35分钟,其仪注内容分为祭筵、仪仗、乐舞、执事、仪程五个部分,仪式所需的相关制品,严格规范,遵从古制,符合礼俗要求,大小用具用品近千件。仪式规范完整,古朴典雅,场面壮观,严肃庄重,溶道教、佛教和民间民俗活动为一……[详细]
  广泛流传于莆田民间的南少林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种类之一,其起源于南方少林寺僧武术。莆田南少林寺的前身“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至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命封为大将军的少林寺方丈昙宗负责惩治海盗,昙宗派十三棍僧之一的道广带领500僧兵入闽平乱,1平息后,李世民恩准在福建修建少林分寺;寺名九莲山少林寺,世称南少林寺。在明代末年的反清复明运动中,莆田南少林寺被清廷重兵围剿焚毁,寺中武……[详细]
  广泛流传于莆田民间的南少林猴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种类之一。其起源于南方少林寺武僧武术。据史料记载,在明代末年的反清复明运动中,莆田西天尾林山村的南少林寺被清兵围剿焚毁,部分逃脱的武僧流落民间,于是南少林的猴拳开始在莆仙民间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13年4月《莆田南少林传统猴拳》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莆田民间南少林传统武术种类繁多,民间以家传和师徒传承的……[详细]
  塔兜膏药是莆田民间享有盛誉的百年老字号外科妙药。2013年4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代光绪年间,世代居住在莆田内塔兜街高吕巷的民间医师吴二十一用祖传青草秘方研制成“聚峰膏药丹散”,为百姓医治外科疾患,药到病除,声誉日隆。当时著名画家高吕傲人特作一幅画赠之,并题款誉之:“聚峰膏药丹散,世上驰名;专治奇难杂症,灵验如神”。此画至今保存完好,可为佐证。民国期间,吴森继承……[详细]
  东华闰五搭桥亭习俗源于明代,历史悠久,自明嘉靖年间至今延续四百余年。一江亭阁,十里华灯的桥亭、水架别具一格,独特新颍,并与龙舟竞渡、十音八乐、车鼓、书画展、高跷表演及莆仙戏等民间民俗活动融为一体。闰五间隔有八年、十一年、十九年一次,依照古例,每逢闰五,开展该项民俗活动。活动期间,观者如潮,欢声雷动。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沿袭古制,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发展。2013年4月,《东华闰五搭……[详细]
  下江头坐刀轿打铁球习俗具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中国道教文化的滥觞。根据隆显坛重建碑记所载,该坛建于乾隆乙酉年(1608年)。至今已有404年。坛内供奉杨公太师、田公元帅、张公圣君、马公太师、铁公大师诸神。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日,隆显坛都依例举行诸神绕境巡安活动,此时,以最具特色的坐刀轿打铁球表演吸引观众,人山人海,蔚为壮观。下江头坐刀轿打铁球习俗是中国古老的巫术、独特的武术和精湛的艺术的结合体,具有神秘、……[详细]
  壶山祥云殿玉皇信仰习俗是一种影响较为广泛的民间民俗文化现象,具有突出的民间宗教信仰特征。由于祥云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是玉皇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对于促进玉皇文化的研究交流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其神诞祭仪,特别是其中的“砂花技艺”,是发源于当地铸砂工艺,以铸铁中迸溅火花的原理,人工制造出礼花的艺术效果,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礼花。这是一种“娱神”又“娱人”的民间民俗活动展示形式,保留了原……[详细]
  “红桔塔”是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浦口宫民众纪念梅妃“春秋两祭”中春祭的“红桔叠果龛”的祭祀制作形式,是一种源于唐代的民间民俗的工艺美术祭品。它的特点:庄严、静观、奇特,是全国独一无二、世上无双的祀典祭品。《红桔塔》的含意,红是红利、桔是吉祥之兆。全村共有十三个里社,自清嘉庆十三年重修浦口宫时,每社叠一座桔塔,一直延续至2005年。近几年又增加永兴里社和董事会2座桔塔,一共制作十五座《红桔塔》。逢年元……[详细]
  莆田木偶戏源远流长,是被誉为“宋戏活化石”莆仙戏的戏兄,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江东提线木偶戏是莆田木偶戏的代表性剧团,它历史悠久,表演动作传统,演艺技术高超,传统剧本丰富。梅妃故里也是莆田最早的木偶制作村,木偶制作精湛,系统地继承和发展了莆田木偶戏的艺术。钟灵毓英才,秀水传古艺,一千多年来,江东木偶剧团情注木偶艺术,为继承和发展木偶戏艺术做了大量工作。长期活跃在兴化大地的民间木偶戏剧团,深受人民……[详细]
  妈祖传说是指一千多年以来,流传于莆田民间关于妈祖女神的各种传说。妈祖传说以口头流传为主,也散见于历代朝廷文书、史籍、方志和文人笔记。它以大量生动美丽的传说,塑造了妈祖大善、大美、大爱的光辉形象,以民间文学的形式完成了广大民众对妈祖从一个平凡女子到一位四海共仰的和平女神的形象塑造。妈祖姓林名默,又称林默娘,宋建隆元年(960)三月廿三日出生于莆田湄洲;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林默在湄洲岛海……[详细]
  梅妃生前为家乡做了很多好事,给莆田人民带来无限荣耀,所以莆田人民纪念她,衍生许多民间习俗。江梅妃信仰习俗主要有:“春秋二祭”、“尽封孺人与于归俱赐銮驾”、“莆仙戏发源与发展”、“妃子脊头”翘起的独特建筑等民俗已成为地方独特信仰文化。一、春秋二祭。春祭:时间为正月初三至初七,内容有“初三清晨大吹大鼓打通”。初三上午“红桔叠果龛”,初四晚新娘晋宫朝拜,盼求龙子凤女,初四至初七演戏并正式举行春祭。春祭最……[详细]
  “田公元帅”的传说已有千年的历史。黄石镇江东村“飞云庙”主祀的戏神田公元帅,原名雷海青,系唐朝著名乐师。自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记载至今,关于田公元帅的传说,人们用莆仙戏剧目、书籍、专题片等各种方式,传播其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事迹。据说闽中主祀田公元帅的宫庙计480多处,其他旁祀的则不计其数。福建省各个剧团,如泉州梨园剧团、福州闽剧团、越剧团,均有信仰戏神雷海青的习俗。台湾省民众有三分之一信奉田公……[详细]
  流传于莆田地域的沟边傩舞(俗称十恶舞),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是傩仪式中的民间舞蹈部份。这种古老的傩舞之花,主要体现在傩表演仪式中,舞者戴着狰狞面具或绘画诡异面谱,拿着武器、奔腾跳跃、舞姿激烈诡黠,气氛神秘威严,借助神灵的威力,降魔镇恶,驱除旱、涝、火、虫等自然灾害及瘟疫疾病等灾害,经代代民间艺人沿承,不断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舞蹈表演形式。它被作为驱邪纳福、保境安民的……[详细]
  “荔城陈氏工艺雕塑”是一种始于宋代的民间工艺雕塑艺术。经受历史的洗礼和沉淀,至今仍系统地保存、传承陈氏雕塑技艺。其工艺雕塑是艺人们巧妙地发挥其“雕”和“塑”的特点,一:“雕”鬼斧神工,在硬质的材料上如木、石、玉上大刀阔斧雕刻出“活灵活现、典雅大方,简练古朴的传统艺术美的作品”;二:“塑”化泥土为神奇,用几分钟时间可为人现场塑像,创作塑造出朴实、大气、生活浓厚的艺术作品。2009年1月,《荔城陈氏工……[详细]
  板鼓咚,也叫梆鼓咚、咚鼓咚、板鼓唱或“乞丐歌”,即“俚歌梆鼓”,是流行于莆田、仙游、福清、惠安、永春等兴化方言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音乐,始于宋,盛于清,已有千年历史。莆田俚歌经代代传承,至今保留70多个传统曲目。今年75岁高龄的荔城区文化馆退休音乐干部黄文栋先生,是福建省十大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之一,长期从事民间音乐和曲艺工作,对俚歌表演艺术的研究,成果显著。多次组织参加福建省乃至全国性的文艺演出,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