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漳州特产

漳州民俗文化

  漳州布袋木偶戏又称“景戏”、“指花戏”、“掌中戏”,傀儡戏剧种之一。漳州布袋木偶戏是由木偶表演、剧目、音乐、木偶制作、服装、道具、布景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漳州布袋木偶戏,其特点是用指掌直接操纵偶像进行戏剧性的表演,使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既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及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具有技巧高超、造型精美等独特风格。布袋木偶戏的操纵是用手由下而上……[详细]
  漳州八宝印泥是古代贡品,是中外书画家酷爱的珍品,是闻名中外的“漳州三宝”之一,素有“文房五宝”之称,十八世纪清乾隆时曾供皇家采购使用。2008年,漳州八宝印泥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漳州八宝印泥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康熙时,漳州府“丽华斋”业主魏长安精选麝香、珍珠、猴枣、玛瑙、珊瑚、金箔、梅片、琥珀等八种名贵原料,经过研磨成粉,再加陈油、洋红、艾绒,采取精心配料、科学加工等特殊工……[详细]
  民间信俗(三平祖师信俗),福建省平和县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平祖师信俗活动内容丰富,包括“侍者公”轮祭、“虎侍者”、布施、三平祖师朝圣、借钱、诗签、摇签卜杯等,信俗源于三平祖师(公元781~872年),出生于福唐(今福清市),圆寂后逐渐演化为佛教俗神。千年古刹三平寺,位于平和县文峰镇境内,为晚唐高僧义中禅师于唐会昌五年(845年)所创建。寺庙依山而筑,前低后高,结构匀称,三殿半……[详细]
  片仔癀是一味名贵而功效显著的中药,与八宝印泥、水仙花并称为“漳州三宝”。片仔癀源自500多年前明朝宫廷御用秘方。相传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一位明世宗的御医因不满朝廷1的严嵩父子残害忠良,逃离京城,辗转到福建漳州,隐姓埋名,在漳州东郊璞山岩寺出家为僧。当时寺僧多有练武习拳,舞刀弄枪,难免身伤骨损等。这位御医出身的寺僧,将带来的宫廷秘方,采用上等麝香、天然牛黄、田七、蛇胆等名贵中药,炼制成……[详细]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歌仔戏初以一男一女的对唱为主,后发展为有生、旦、丑三行并兼备科、曲、白的成熟戏剧。其生行有小生、老生、文生、武生,旦行有苦旦、正旦,丑行有三花、老婆等脚色。众脚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歌仔戏的内容以演……[详细]
  我国的古傩文化源远流长,浦南古傩自唐末出现以来,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浦南古傩主要是用来驱魔逐疫的。其特色为:面具巨大,不是直接戴在表演者头上,而是顶在头顶,显得体型庞大迥异于人。其他地方傩大多青面獠牙、形态凶猛,而浦南古傩形象为七品官和小丑,驱疫的主角由1担任,这在全国其他地方尚未发现。……[详细]
  锦歌是一种重要的曲艺唱曲形式,流行于以漳州为中心,包括厦门、晋江、龙溪在内的闽南平原地带及台湾省,原名“杂锦歌”,“锦歌”是通行的简称。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兴盛于清代中期,与泉州南音并称为闽南民间艺术的姐妹之花。20世纪40年代以后,锦歌开始走下坡路。锦歌的表演形式为多人围坐演唱,同时分持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及木鱼、双铃等自行伴奏。其唱腔音乐丰富繁杂,包括“五空仔”和“四空仔”等常用的主要曲调、……[详细]
  东山歌是在广东潮州歌传入福建东山后经过地方化而发展形成的一种曲艺说书形式,民间俗称“唱歌册”。传唱过程中先后融入了南音等其他地方曲种和音乐的艺术因素与曲调,具有东山地方特色。东山歌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照本宣科式地吟唱长篇韵文体的叙事“歌册”。节目内容故事性强,文字浅显,唱词押韵顺口,唱腔韵律平稳。传统的歌册节目有《万花楼》、《崔鸣凤》、《陈世美》、《凤娇与李旦》、《隋唐演义》、《薛刚反唐》等,20世……[详细]
  漳州木版年画主要流传于漳州的芗城区和闽南、岭南一带,并远销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宋代福建的刻书业开始兴盛,迅速带动了民间版画刻印技术的发展。明清两代,漳州木版年画开始流行,漳州月港的兴起给木版年画的外销带来了有利条件。20世纪初,漳州联子街、香港路、台湾路一带集中了大批年画店,直至50年代尚有八九家存在。繁多的民间民俗活动是漳州木版年画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漳州民间木版年画的主要题材有辟邪消灾、祈……[详细]
  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始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承传已有十三代,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极为独特,制作工序有几十道,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制作,每一关都有严格的规定。制作鼓身。鼓身选百年松木、杉木为料,按照鼓面直径大小取材,尺身小的鼓,往往可以用原木直接凿成鼓桶,共鸣效果很好。鼓面较大的鼓桶,要先将木片加工成为内圆斜小、外宽较大的弯……[详细]
  大道公,生前姓吴名本,北宋泉州府同安县白礁村人,生前为济世良医,受其恩惠者无数,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闻名遐迩,民间称其为吴真人,尊为“神医”。历代皇帝不断加封,最后一次封号就成为今日称呼—“保生大帝”,随时代的变迁,与大道公信仰相关的祭祀习俗,也逐渐形成,成为当地影响最大的民俗活动。保生大帝信俗包含祭祀、进香、祈求药签、巡游等内容,其起源可追溯至北宋中期。明代后期及有清一代,保生大帝信仰随开垦者……[详细]
  千百年来,集忠义于一身的关羽,是人民心中的英雄,历代皇帝不断加封,更加深了民间对关帝的信仰。唐代陈政、陈元光父子开拓闽南,引入关公香火,从而关公的形象,倍受东山人崇敬。明郑成功带上关帝庙的香火,渡海作战,收复台湾,施琅将军也同样把关公香火带上战舰,出师台湾,统一祖国。由此,关帝庙也在台湾建立起来。……[详细]
  山格(慈惠宫)戚家军祭祀仪式(闽台乞龟民俗)自明朝中叶创始至今,年年庙会,香火不断,相传400余年。其形式古朴典雅,信仰文化氛围浓厚,参与人数众多。每年农历七月十九日举行庙会,为纪念历史上对社会有贡献的名人,乞龟民俗包括扛猪公、掷孤米、龙艺表演、神明戏演出等活动,印证了闽台两地共同的大众爷信仰。山格“大众爷公庙”即“慈惠宫”,始建于南宋,位于平和县山格镇山格圩米市街东端。庙改初名观音亭,祀观世音、……[详细]
  岩溪珪塘叶氏族人将陆秀夫与另外两位宋末名臣、抗元英雄文天祥、张世杰合尊为宋朝三君子,又称九龙三公。明弘治末年在普济岩内特奉三公入庙崇祀,并每年举行三公下水操这一极具闽南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再现当年陆秀夫负南宋小皇帝跳海,不甘为俘虏,在水中继续与敌斗争到底的情形,以表达对陆秀夫凛然民族气节的崇敬和缅怀。下水操形式古朴典雅,队伍壮观,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详细]
  福建漳浦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唐宋以来非常活跃,据《漳浦县志》记载:“元夕自初十放灯至十六夜,乃已神祠家庙,或用鳌山运傀儡,张灯烛,剪采为花,备极工巧”。 漳浦剪纸最初只是作为刺绣的底样,随着民间民俗活动的盛行和受北方贴“窗花”等中原文化的影响,漳浦剪纸开始应用于各种结婚、祭拜活动,剪各种猪脚花、饼花、礼花贴于礼品、祭品上,寄托美好的心愿。明清以后,剪纸也逐渐脱离刺绣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漳浦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