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江西修水全丰镇一项介于灯、戏、舞之间的艺术表演活动,主要特色是灯队表演,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春节期间,乡村各路花灯云集,从初一发灯一直唱到元宵,跑东家窜西家,通宵演唱。此外,民间节日、做寿、上梁、婚嫁,都请来花灯热闹一番。全丰花灯属江西曲艺,流传于修水西北部幕阜山下的塘城、全丰两乡。清乾隆《义宁州志》记:“分宁(今修水)界吴楚之交,俗多类楚……城市村落乡民犹多袭旧,专事巫祷。”该地巫风、道士活动……[详细] |
金星砚,又名“金星宋砚”。其制砚原料金星石主产地在星子县横塘镇驼岭山下有宋村。民间传说,第一方砚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之手。北宋米芾《砚史》云:“庐山青石砚,大略与潭州谷山同”,“色青有纹,如乱丝理幔,扣之有声,得墨快,发墨有光,且有金星,抚之细润。”由此可知,北宋时期星子金星砚就已在文人墨客中闻名,县文物管理所现收藏有若干宋代古石砚如“凤字砚”、“箕形砚”等,造型工艺已初具品位。至明代,金星砚制作一……[详细] |
武宁打鼓歌又名“锄山鼓”,“催工鼓”是流传于江西武宁县的一种以鼓伴奏的田山歌,广泛流传于武宁乡间。其名称始见于清代武宁文人盛乐的《山棚鼓子词•序言》,其兄盛谟《笔丛》亦对此有记:“农民插禾,联邻里为伍……每击鼓发歌,递相唱和,声彻四野,悠然可听。”按盛氏兄弟所记,武宁打鼓歌盛于清乾隆年间。武宁打鼓歌表演于挖地、锄茶及耘禾等集体劳动期间。表演时一人击鼓领唱,众人一边挥动锄头,一边搭号帮和……[详细] |
瑞昌剪纸艺术的历史可上溯到汉晋年间,经过1000多年无数艺人的传承与糅合,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和风格。瑞昌剪纸以剪刀为工具,阴、阳剪法俱用,以简练优美、构图匀称、造型生动及剪法明快为特点。既不同于以粗犷见长的北方剪纸,也有异于纤巧取胜的南方剪纸。瑞昌剪纸或有阴柔之丽,精巧、秀美、严谨;或具阳刚之美,古朴、坚实、豪放;或阴阳互补、虚实相生、刚柔相济。题材多取民间传说、花卉鸟兽、戏剧人物等,在选材上……[详细] |
永修丫丫戏(第四批国家级)丫丫戏,江西新近发现的一个民间小戏剧种,长期来湮没于赣北古城永修县的农村里。没有职业班社,没有专业演员,家家有抄本,人人会演唱,逢年过节,锣鼓一响,三五农民合聚一起便能扮出一台戏剧。剧中旦角素由男性扮演,头扎两丫丫小髻,饰以艳服,娱人耳目,本地人习称它为丫丫戏。丫丫戏以锣鼓开场,以锣鼓托腔,一句唱腔,一阵锣鼓。据老艺人说,若在唱腔中加入胡琴伴奏,就会翻调,只有锣鼓干唱,才……[详细] |
永修吴城排工号子(第二批省级)吴城排工号子产生于扎排、放排的全过程,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一种来自于原始的声乐。不同的劳动,有不同节奏的号子。大体按工序可分为扎排、捞排、倒梁、扛排、拉排、传缆、绞车等。扎排号子:是排工将木头扎成底排的号子,也就是木排的第一道工序的劳动唱词。捞排号子:是几个排工一同用铙钩将飘浮在水面上的木头先沉下水,再借着木头的浮力,由一人领唱众人和,齐心协力将木头迅速钩上底排。……[详细] |
西河戏,又名弹腔大戏,古典戏曲剧种。赣江下游分东西两河,西河流域直辖星子、德安、永修、九江等县,此处曾是明代弋阳腔和青阳腔的流行之地。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一批专唱弹腔的戏班从南昌传出,活动于德安、永修一带。著名德安艺人汤大乐先后在南昌乱弹班和湖北汉班唱戏,技艺超群,声誉颇高。清道光时(约1845年),在德安县陈家湾修建戏祖乐王庙,与其兄汤大荣一道,在老家高塘汤家坂组织汤家戏班,约于……[详细] |
九江山歌是流传于江西省九江市江州区城门、马回岭、黄老门、狮子、城子镇等周边地区的汉族民歌,九江山歌题材广泛,以激发人们劳动热情、生活感情、男女爱情为主要内容,形式分高腔、平腔、低腔,因其每首歌中只出现三个音,故又称三声腔、三音山歌。它演唱形式极其简单,而歌词内容又十分丰富。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坐落在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江州区,依庐山、傍长江,与湖北黄梅、安徽宿松隔江相望。古为“吴头楚……[详细] |
湖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5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2项、市级1项。2006年,“湖口青阳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湖口草龙”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湖口粑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湖口豆豉”、“湖口糟鱼”同时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县政府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建成。湖……[详细] |
德安潘公戏,习俗潘太公游春,是一种集歌舞、戏曲、杂耍、傀儡与假面杂扮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流布于江西北部德安县吴山、樟树两乡的十二个村庄。每逢正月初一到元宵,十二个村庄中的桂、胡、李、陶四大家族都要举行大型的花棚大会,白天祭祖游春,手端傀儡神像环村逐疫,送福千家,晚上聚集祖堂,演剧欢乐,庆贺新春。演出时,在太公祖堂内拉起一块蓝色布帐,称为花棚。棚上傀儡表演,棚下假面舞唱,棚上棚下全套节目十九个。一个节……[详细] |
湖口草龙俗名谷龙,源于隋唐,盛于明、清,是古时鄱阳湖地区农民庆祝丰收、祈盼风调雨顺、老少平安的一项传统节日活动。湖口草龙以稻草为主要原料,辅之以竹木、铁丝做支架,以新鲜麦秆做点缀,用刀、钳、锯、铁锤、针、线等工具,采用编、插、织、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十多种复杂的工艺技巧。用稻草一根根编织出龙头、龙角、龙身、龙爪、龙尾。所编扎的龙头由龙头骨架、龙嘴、龙牙、龙眼、龙角、龙珠、龙……[详细] |
老爷庙的传说(第三批省级)《老爷庙的传说》广泛流传于长江、鄱阳湖水域的周边县。故事发生在元朝末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康郎山大战中,朱元璋战败,向北退逃,至老爷庙水域时被阻,危难之际,得湖上一老翁驾一小船渡河救命。朱元璋转身赏银时老翁不见,变成一只巨龟(大头鼋)冲向陈友谅的战船,将其击败。朱元璋称帝后,赐封老爷庙为“定江王庙”,加封大头鼋为“显应元将军”。老爷庙前的水……[详细] |
彭泽板龙(第三批省级)彭泽板龙,是当地民间一种别具特色的龙灯。关于彭泽板龙的由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板龙”从唐代江南民间龙灯“一龙九蛟”中演义而成,盛行于清朝、民国时期,为彭泽县民间一种团拜新春的传统习俗。人们借此方式,走亲访友,相互传递生产、生活信息。也有人说是因为唐代时彭泽遭受的旱涝灾害非常多,当年百姓有“龙潭汲水”的习俗。所以,彭泽百姓对龙有着固有的图腾崇拜,以祈求丰收祈祷平安,彭泽板龙便因……[详细] |
庐山云雾茶制作技艺(第四批省级)传统工艺庐山云雾茶系我国十大名茶之一。据《庐山区志》记载:庐山云雾茶始产于汉代,由庐山道僧选育野茶培植。至宋代列为贡茶,史有“雾里清泉煮香茗”的记载。先后经1700多年培植提纯,形成庐山独有的茶树品种。庐山云雾茶手工制作工序要求非常严格,主要分采摘、杀青、抖散、揉捻、初干、搓条、提毫、再干等八道工序。庐山云雾茶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具有怡神解泻、帮助消化、杀菌解毒、防止……[详细] |
东林寺净土宗(第一批省级)东林寺位于长江南岸,始建于东晋太元年(386年),是佛教净土宗在中国的发祥地,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净土宗因专修往生净佛土,故名,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故又成莲宗。净土宗是一个浅显、易行、不论禀赋环境和教育程度,人人皆能行持的佛法,此教派专教人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是佛教中国本土化的范本,是各宗派中历史最久、信徒最多、流传最广的宗派。2006年6……[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