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鄱阳瓦屑坝祭祖(第四批省级)鄱阳瓦屑坝位于江西省鄱阳县的莲湖乡(明代称立德乡)、鄱阳湖东北岸的吴家港边。是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元末明初时,在“江西填湖广”的浪潮中,有二百一十余万江西移民从瓦屑坝出发,移民到湖广地区。六百余年来,数以万计的瓦屑坝移民后裔来根祖之乡---瓦屑坝祭祖,形成一种久经不息,长盛不衰的祭祖习俗,延续着中华民族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缅怀先辈的特殊情结。瓦屑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移……[详细] |
![]() | 江西板龙灯(第四批省级)婺源板龙灯又称板桥灯,是一种大型游动性的观赏灯彩。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分布于全县各大乡镇及自然山村,每逢春节期间均有迎灯舞龙的习俗。板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及灯撑四个部分连接而成,全龙长短不一,短者五、六十板,长的可达一百余板,约200余米。伴随龙灯的还有头牌、蓬灯、凉伞、狮子戏球、西游记、走马灯、鱼灯等附属彩灯。龙灯起源于唐,盛行于明清,婺源至今仍遵循旧列,每年正月十三起……[详细] |
![]() | 婺源甲路纸伞制作技艺(第四批省级)婺源纸伞制作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南宋时期。其尤以婺源甲路所产纸伞最为有名,素有“金溪斗笠甲路伞”之誉。康熙年间所修《县志》即已将甲路伞列入《货属篇》。民国二十五年(1936),“甲路纸伞”被选为国际博览会展品。婺源纸伞制作工序全为手工,取材用料考究、独特,综合应用了力学、材料学、机构学原理。制作技艺古朴,造型美观大方,运用活动的节点替代固定的节点结构,钻孔穿线的连……[详细] |
![]() | 婺源抬阁(第三批省级)婺源抬阁主要流传于赋春镇甲路村一带,也称抬阁戏,婺源抬阁就是抬着的小戏台。戏台由基阁、中盘架和上盘架三部分组成,约有二平方米大小,周围饰以雕栏,挂上青纱帐幔,饰以龙、凤、鹤、祥云、水花等彩灯。基阁左右各有铁环二个,以长木穿过,四人或八人扛抬。上盘架是装扮成各种不同戏剧人物、故事造型的孩童。抬阁精彩之处就在于这些孩童分层而立,多的可达3层,各层阁体上均有柔性支柱,巧妙地隐立于阁……[详细] |
![]() | 婺源豆腐架(第三批省级)婺源豆腐架属农耕文化产物,原是当地百姓用驱魔逐疫,降吉纳福和祈求风调雨顺的一种民俗活动。以后又演变为传统节庆日烘托喜庆气氛而展示。每逢重大喜庆节日乡民就会自发组织起来,制作各式剧目的豆腐架、游街巡村,久之逐成习俗。早在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江湾店联就有关于豆腐架的民间记载:“架子鳅肴豆腐勺,台面秋千掌上飘。”说的就是江湾豆腐架。婺源豆腐架既有广东民间飘色艺术的影子,又有……[详细] |
![]() | 婺源乡村文化(第一批省级)婺源乡村文化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文化发轫于秦初,崛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不仅包括独具特色的徽州商帮,新安理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徽派建筑,还包括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州民间工艺和徽菜等。涵盖了哲学、经学、史学、医学、科学、艺术等诸多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典型标本和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徽文化的集中体现。婺源县历史上曾隶属安徽1200余年,是徽州文……[详细] |
![]() | 婺源茶艺(第一批省级)婺源产茶历史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千年茶乡的茶农、茶妇、茶商、茶客们,在产茶、制茶、贩茶、品茶的悠久历史习俗中,孕育、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婺源茶艺。在婺源流传至今的茶艺表演节目有:农家茶、新娘茶、文士茶等。其广义的内容除表演外,还包括茶亭、茶歌小调、茶画等等。狭义的茶艺即茶道。婺源茶道,着力表现茶乡人民“敬、和、俭、静”的道德风情。敬:茶品高雅,以茶敬客,表达对客人的……[详细] |
![]() | 江西省万年县石镇镇传统灯彩已有百年历史.尤以木头架子、竹篾、彩纸、麻绳为主材料的活动灯彩最具特色,一般在春节、元宵期间展出。此灯彩台面为宝塔式2-3层不等,每层中有四至五组以竹篾为骨架彩绘戏曲造型人物,可同时展示十多种戏曲。内容取材于《西游记》、《鹬蚌相争》等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灯彩底部装有木制齿轮传动装置,牵引人物活动的几十股线绳缠绕之间。外侧有一摇手,由1人操作各组人物就会活动起来。《西游记》……[详细] |
![]() | 万年痔疮疗法(第四批省级)胡氏传统中医痔疮疗法,采用虎杖、冰片、五倍子等中草药,经过祖传秘方配制而成的外熏外洗药,即胡氏痔疮散剂,配合针灸二白、次髎穴,用来专治痔疮,是民间专治痔疮的祖传秘方。其特点是非手术疗法,痛苦小;疗效显著,愈合快;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无毒副作用;费用低;不易复发。历经几代传承后,现传承人胡紫羽先生完全继承师傅药物配制方法、沿用辨证施治经验,在临床中根据内痔、外痔、混合痔分型……[详细] |
![]() | 万年张氏中医药烧烫疗法(第三批省级)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浩如烟海,渊源流长。江西省万年县张氏传统中医药烧、烫伤疗法,疗效神奇,历经百年传承至今,使众多烧、烫伤患者恢复健康,名扬各地。目前,在医学界大面积深度烧伤可以说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疾病。而万年县张氏传统中医药烧、烫伤疗法采用生地、黄苓、黄连,麻油等中草药,经过祖传秘方配制而成的外敷药和内服中医药剂相结合的疗法,用来专治烧、烫伤。其特点是:迅速止痛,……[详细] |
![]() | 万年串堂班(第三批省级)串堂,是一种民间民俗音乐艺术形式,早在北宋末年,就在万年一带广泛流传,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旧时,万年一带称文艺演出团体为“戏班子”,故而将这种走门串户的民间民俗音乐的组织称为“串堂班”。串堂班成员干练,道具设备简单,平时以走村串户为主,而且召之即来来之即唱唱完即走。农民私家娶亲嫁女、做屋上梁、老人祝寿,大多会请串堂班来家热闹一番。后来发展到老人去世也请串堂班来参与祭祀活动。……[详细] |
![]() | 横峰葛粉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葛源葛粉加工技艺历史悠久,系采自山中豆科藤本植物葛的根茎,经水磨而澄取的淀粉。根据《横峰县志》记载:“隋末唐初,苏、冯二姓定居于盛产野葛的溪水源头,就开始采掘葛粉。”因横峰葛粉具有洁白晶莹、消暑祛火、润喉清肺、清热解毒等特点,明、清两朝葛源葛粉曾作为贡品贡奉朝廷。葛根易种,易加工,又是纳凉佳品,有着丰富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卷七记载:“(葛根)味甘、辛,性平无毒。主……[详细] |
![]() | 鄱阳管驿前晏公庙会(第四批省级)鄱阳管驿前晏公庙立庙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迄今已有630多年历史。庙会活动是明万历年间起始并延续至今,奉祀江西水神“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以佑风调雨顺、农渔兴旺。庙会主要形式是以道家法事打醮请“水神“祈福求安、渔具交易为主要内容的渔俗活动。每年农历十月初三为晏公生日,活动时间从九月三十(小月为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初六,共七天。九月三十(……[详细] |
![]() | 横峰兴安酥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兴安酥(历史上横峰称兴安县),又名芋头糖。最早明朝就生产于葛源,是葛源的传统食品,故又名葛源芋头糖。是一种用上等糯米掺和芋头,外裹芝麻、白糖、茶油等原料制成的食品。因为其选料精致、糯甜可口、酥松香脆而久负盛名,而且葛源的芋头糖,别处无法效仿,即使用同样的原料、同样的方法,制出来也及不上葛源芋头糖。原因是葛源的糯米好,葛源前山村一带山高水冷,生产时间长,种植的糯谷具有……[详细] |
![]() | 鄱阳张王庙庙会(第四批省级)鄱阳张王庙庙会又称赛神会,始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至清代兴盛,经民间口授心传延续至今。在每年正月初八日举行张王(张巡:公元709-757年)、柳母“出巡”和“省亲”(拜丈母娘年)仪式,十一月初五日举办庙会活动,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信息。唐代“安史之乱”后,朝廷颁诏大江南北建“双忠祠”,奉祭唐代靖忠王--张巡,从祀许远、南霁云、雷万春、姚訚等36位忠义将士。是年,颜……[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