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乡跳马灯(第四批省级)江西省东乡县浯溪村的跳马灯源于明朝时期,明代永乐年间蔚为壮观,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在历代人们的表演、传承中,该灯戏不断汲取劳动人们的智慧以及民间艺术的多种元素,使其艺术魅力经久不哀,审美价值不断提升,形成了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灯舞。跳马灯主题是指古代劳动人民在春节时为祈求新年的平安幸福,增添吉祥如意的气氛为目的,以跳马为主,说唱舞蹈为辅的表演形式来反……[详细] |
![]() | 在今天的江西金溪一带,广为流行着一种民间灯彩——手摇狮。相传这种灯彩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在练习武术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手摇狮和常见的狮舞不同,它不表现狮子那种勇猛雄壮的气魄,但却以其小巧玲珑的结构,活泼俏皮的表演,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可以说是艺术品种中罕见的特产之一。几百年来,手摇狮经过当地劳动人民反复加工,曾经拥有一百零八套表演形式。它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每逢正月初一至元……[详细] |
![]() | 装故事(第二批省级)“装故事”是流传于乐安县湖坪乡一带的一项民俗活动,规模盛大,气氛热烈。据湖坪汉上王氏景烈族谱记载,“北宋年间(970年),开基祖王延年从山西太原迁居乐安湖坪,即将装故事带入,明万历年间开始盛行,每年中秋节必举行活动,世代延续,盛况不衰”。湖坪“装故事”传统活动时间是农历八月初九至十五。一个月前,村中王氏七房的主事人分别在本房各家精心挑选数十名健康活泼、面貌清秀的1—5周岁男女儿……[详细] |
![]() | 流坑村位于乐安县西南部,钟灵毓秀,资源丰富,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誉为“千古一村”。古时的流坑村因文教发达、仕官辈出,村中遗存的民间艺术具有厚重的文化沉淀,是探索乐安民间艺术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乡射遗乐”即是这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据流坑村族谱记载,流坑的“乡射遗乐”是明末在南京任刑部尚书的董裕带领族中子弟到宫廷乐队学习所得,并世代传承至今,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乡射遗乐”之所以延续至今,是因其……[详细] |
![]() | 麻姑山位于南城县西部,距县城建昌镇4公里,主峰海拔1176米,千百年来,她以峻秀奇丽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神话传说闻名于世。麻姑是中国道教中的女仙之一,同时又是一位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传说中勤劳美丽的麻姑原是南城人,后得道升天,成为仙女,是中国神话中有名的女寿仙。相传麻姑本事惊人,曾三次历经沧海桑田,能掷米成丹以救黎民疾苦。其“东海三为桑田”和“海中复扬尘也”,成为后世著名的“沧海桑田”和“东海扬尘”……[详细] |
![]() | 建昌帮药业,是我国南方古药帮和中药炮制的重要流派之一,与“樟树帮”合称为江西帮,为全国13个大药帮之一。它发祥于南城县,以擅长传统饮片加工炮制,药村集散交易著称。药界至今还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建昌不灵”之说。建昌帮药业以中药饮片加工炮制和集散经营销售两方面著称。在饮片炮制方面,工具、辅料、工艺独具本帮的传统风格,讲求形、色、气、味、毒性低,疗效高。豚刀(建刀)、雷公刨是最具特色的加工工具,是……[详细] |
![]() | 南丰蜜桔栽培技艺(第一批省级) 南丰蜜桔源出乳桔,因南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雨量丰沛,土质松软,是南丰蜜桔栽培得以周而复始的理想地理条件。唐代以前,南丰已出产朱桔。唐宋以来,南丰蜜桔被历代朝廷列为贡品,故有“贡桔”之称。经过千年培育,虽出自乳桔,南丰蜜桔却具有新的性状,味更甜美,高糖低酸,香气浓郁,在桔中独具特色,因此称为“蜜桔””。作为一种优良的柑桔品种,南丰蜜桔长势强劲,树高3.5—……[详细] |
![]() | 手摇九节龙是资溪县马头山镇昌坪村竹延山村小组独有的民间舞蹈活动,深受群众喜爱。在当地世代口传身教,至少已流行300多年。“九节龙”是以参演的龙灯节数为九而得名。道具制作简单,不求形似求神似,扎篾篓作骨架,外罩红布,每节下以一木棍支撑,全龙首尾三丈余,以一粗绳串连,各节间距尺余,耍龙手每人执一节。造型虽简单,表演却不易,表演把式(玩法)名称竟有数十种之多:“搭仙桥”、“树牌坊”、“童子拜观音”……这……[详细] |
![]() | 南丰妆迎(第三批省级)南丰妆迎活动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风格古朴粗犷。在巡游队列中,一般以神铳和蟒锣开道、凉伞档伞彩旗乐器随后,各类神话剧中妆扮人物的迎盘(轿)紧接,“三仙真君”的神轿坐阵中间,各种民间古乐声、鞭爆声、欢呼声惊天动地,气势浩大。南丰“妆迎”在文献具体记载中有三次,即清咸丰四年(1854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及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详细] |
![]() | 广昌白莲生产技艺与习俗(第二批省级)莲,属睡莲科,又称荷花,古代亦称芙蓉、芙蕖、菡萏等。广昌白莲种植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始于唐代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明正德《建昌府志》载:“白莲池在广昌县西南五十里,唐仪凤间居民曾延种红莲,其中数年变为白,于白莲中得金范观音像,后一年,白莲又变为碧”。清同治《广昌县志》也载有“满县花枝放呈祥”的描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详细] |
![]() | 东乡车马灯(第三批省级)东乡县五桥村车马灯是集舞蹈、小戏为一体的民间灯彩艺术,以三国关云长与张飞率兵深夜从曹军成功救出刘备两夫人凯旋回营路上,受到刘备与赵云亲自迎接时众官兵载歌载舞、喜庆逗乐的民间传故事为背景;融跑马、舞蹈、小戏等为一体,同时配合打击乐吹奏乐的表演形式,表达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表现了人与人之间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团体精神。车马灯分工严格、合作柔和,对演员素质……[详细] |
![]() | 宜黄神岗傩舞(第四批省级)神岗傩舞是流传于宜黄县神岗乡的一种民间舞蹈,分为长枪、短棍两大类型,以祈福祛邪逐疫为主旨,动作原始古朴稚拙。据《宜黄县志户口田赋》记载,明永乐年间,灾疫严重,人们跳傩以逐疫。《宜黄县志》记载:相传明代初,新丰护竹一带为祈祷华光神,每于其生日(农历九月二十八),由二人戴面具,一饰华光,左手掌印,右手执剑;一饰妖魔,表演诛妖,作各种舞蹈动作,以锣鼓伴奏。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详细] |
![]() | 江西提线木偶戏(第四批省级)广昌县塘坊乡一直流传着“木偶戏”,木偶戏古称“傀儡戏”或是“线戏”,是在木偶的重要关节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掌、脚趾等各缀丝线,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据考证,塘坊木偶戏起源于汉朝,西汉大将陈平制成木头人,虚张声势,然后领兵连击,将来犯的匈奴击溃。后人据此将“木偶”翻为戏,演变成塘坊木偶戏,一直流传至今。“木偶戏”由木偶、操纵演员、配音演员、和乐队四部……[详细] |
![]() | 马步灯(第二批省级)马步灯是流传于金溪县双塘镇翁塘周家的一种灯彩。周家建村于北宋。相传建村之后就有马步灯,由表演者扮成历史人物,且多为鞍马征战的忠勇武将,表现其行军、布阵、打仗等场面,全由表演者的动作完成,不唱不说,只以锣鼓、唢呐等伴奏,象征性极强。欢乐祥和,雅俗共赏。一般正月十三发灯,称头灯,十四、十五玩到热潮。乐队中有打击乐和吹奏乐,周家马步灯的打击乐节奏鲜明,情绪饱满,节奏变化多端,极富地域……[详细] |
![]() | 南丰泥炉制作工艺(第二批省级)南丰泥炉为江西省南丰县生产的传统陶器日用品,系选用优质泥料,经精制烧炼而成,品种有1-4号盖炉(又称炭炉)、1-3号普通煤炉、1-7号柴炉、100型及120型蜂窝煤炉四大类。南丰泥炉采用优质粘性泥土,土质灰白细腻、无砂粒、不易开裂,炉体式样美观,泥炉表面光洁、色泽乳白、承受力强,高温不裂(800℃),经久而耐用,配有花、鸟、人物、山水等装饰图案,工艺精巧,设计科学,火……[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