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宜春市特产

宜春市民俗文化

  丰城社火(第四批省级)1、基本情况。“丰城社火”始于唐代。以古时礼制春、秋社日为祭礼日,“立春后五戌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不同于“鹅湖山下稻梁肥”一诗的写照,社火日多在八九十月间。此间农事清闲,村村轮换过社火,喝社火酒,并举办各种大型传统灯彩、戏剧等群众文化活动,处处喜气洋洋、热闹非凡。2、地理位置。以隍城、湖塘、梅林乡镇以中心,波及赣江以西丘陵地带和河东平原地区(河东称“庙会”)近30镇。……[详细]
  樟树四特酒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樟树四特酒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它是在明清时代的“清江(樟树前称)土烧”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白酒制作技术,是以整粒大米为原料、中高温大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传统的“续米查混蒸、三进四出”操作,老窖固态发酵的独特酿造工艺。此工艺酿制出来的四特酒口感“幽雅舒适、诸香协调、柔绵醇和、悠长回甜”,香味独特,是特香型白酒的代表。1959年,在庐山召开的八届八中全会期间,1总理在……[详细]
  上高道情(第二批省级)上高道情是流行于上高县域的民间曲艺,形式简便,内容精练,旋律动听。相传明初来上高定居的外籍难民中有一批民间艺人,身背竹筒,配一定节奏敲打说唱,这批艺人定居以后,其说唱艺术经几十代人不断的革新改造和传承,清初又与瑞州道情揉合,这便终于形成后来以板箱二胡为主要乐器,自拉自唱的曲艺形式,既能演唱民间小曲,也能说唱长篇传书的上高道情。上高道情其艺术特点是:说唱结合,以唱为主,使用方言……[详细]
  上高十样景(第四批省级)上高十样景主要分布在上高县境内的敖阳街道、徐家渡镇、锦江镇、南港镇、田心镇等地,其中以锦江镇的团结村的表演最为经常,舞得也比较好。据当地老人讲十样景于清初传入我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使用的乐器有碰铃、铃铛、小钹、小锣、堂鼓、板鼓、塔塔鼓、竹板、唢呐、笛子十件乐器演奏,故名十样景。上高十样景以花鼓戏的曲牌为固定曲调,以唢呐为主演奏,各种乐器伴奏,表演一般不单独进行,而是……[详细]
  丰城梅烛(第二批省级)梅烛取意于“梅占百花之魁,春为一岁之首”、“烛乃光之源”等说法,且有李白《春夜宴桃李序》中“古人秉烛夜游”的诗情画意。丰城梅烛,流传于锦江两岸的丰城、高安、新建三县(市)交界之处,其中以丰城市城隍镇清溪村的梅烛最具地方特色,且区域性广。每逢正月十三日,新建、丰城、高安三县市交界地区的百姓都会照露龙的形状扎成梅烛龙,纷纷举行纪念活动,让它享受万家香火。隍城百姓格外虔诚,历年梅烛……[详细]
  高安道情是高安颇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古老说唱形式。它源于民间艺乞。据老艺人相传,初为瞽者走街串村说唱谋生的渔鼓。清末时期,民间艺人渐弃渔鼓,改用箱琴、令尺和木鱼伴唱,并由行唱变为坐唱,称之为“坐堂戏”,演唱者主要是盲艺人。高安道情说唱时多为一人,仅以一把箱琴、一把令尺、一只木鱼伴奏,也可以多人组合演唱,分担角色,装男扮女,陈情叙事,说唱相间,杂以口技,插科打诨,并增加锣钹、鼓板、唢呐、竹笛等乐器,气氛……[详细]
  上湖灯彩是江西省高安市上湖乡在民间自古流传下来的以纸扎灯为道具而载歌载舞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高安自古歌舞昌盛,灯彩盛行。从明崇祯十年(公元1638年)《瑞州府志》和清同治《高安县志》以及后来的史料上,可以得知,高安灯彩种类繁多,有龙灯、狮子灯、跑马灯、蚌壳灯、茶灯、日月灯、鲤鱼灯、流星灯、猴子跳圈、麒麟灯、象灯、采莲船、板凳龙等,茶灯和板凳龙载歌载舞,其他灯彩只舞不唱,有的灯彩有人物有故事。每入夜……[详细]
  宜丰宋家双狮舞(第三批省级)据宋家“双狮舞”第十一代传人宋箭道介绍,宜丰宋家村“双狮舞”缘于福建省永泰县嵩口陈埔的“纸狮舞”,又称“兴狮”。大约始于七百多年前的元代,于清乾隆年间,由福建省永泰县艺人传入宜丰新庄宋家村,当地人因地制宜,融入本土文化,结合本地舞龙特点,先由“单狮”表演发展成“双狮”表演,并在制作工艺和造型上加以了改进,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当地舞狮的目的,是为了消灾驱邪,祈求吉祥……[详细]
  高安字门拳是流行活跃在江西省高安市及周边县市的一种民间武术,是南拳的一种,又叫“八法拳”,民间多叫“打狮子”,每套拳术的手法和身法,都是用一个汉字来命名,所以叫字门拳。高安字门拳自古有之,民间传说是武当道师高安蓝坊人葛先师所传。民国期间设有官方专门武术机构和民间国术团体,拳术主要是‘字门拳’。1974年创办县武术班后,1984年成立县武术协会,各乡镇成立了武术分会。民间多半利用集镇物资交流日和春节……[详细]
  高安腐竹是高安传统的豆制食品,成品形状酷似竹条,故名腐竹。高安腐竹制作技艺是高安民间独有的传统手工艺。高安腐竹有“素中之荤”的美称,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它口感独特,风味纯正。可煲可炒,食用方便,久煮不化,过餐不糊。吃起来虽韧却柔,软嫩可口,兼有止咳清痰,解毒养胃之功能,受人青睐。高安腐竹以高安优质大豆为原料,并用高安偏软的地下水,采用独有的制作工艺生产出来的成品,才是地道的“高安腐竹”。高安腐竹制……[详细]
  香花和尚舞是一种佛教法事中超度亡灵的舞蹈,主要由《锡杖花》、《穿九烛》、《铙钹花》三段小舞蹈组成。现流布于我县璪都、罗湾山区一带。该舞在靖安约有300年以上的历史。香花和尚即生活在民间,不受寺庙清规约束,既有法名又有俗名的乡野僧人。《锡杖花》,也叫《破地狱》,是根据“目连救母”传说,用锡杖编出的一套打破“地狱门”的舞蹈动作。《穿九烛》意为香花和尚引领亡灵闯过“鬼门关”,在阴间极乐世界遨游。表演时,……[详细]
  关于马灯舞的来历,一般有两说,一说灯是光明的象征,跑马灯是万马奔腾,气象万新之意。马灯跑到谁家,就象征着谁家兴旺吉利;另一说为马灯舞源于农历正月灯节习俗,各种属性彩灯高照旋转,人们观赏高悬奔跑的快马得以启示,便产生了马灯舞。据《三门县文化志》记载,原属宁海县的马娄乡樟树下村祖传的民间艺术“马灯”,一般在新年岁首时串乡过村表演,是农村所谓打好戏的一种形式。樟树下村祖传的“马灯舞”用竹篾扎成四只马架和……[详细]
  铜鼓客山歌是赣中艺术园中一朵奇葩。纂表康熙年间,闽、粤、赣南一批客家人迁铜鼓后,客家山歌便在铜鼓广为流传。铜鼓客家山歌大都反映山区人民的劳动、生活、风俗人情和男女爱情。由于客家人晚于本地人入迁,只能居住在深山老林,开山垦田,辛苦劳作。他们的社会地位簋低。不仅受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榨,而且还要受族权的压迫和本地人的排挤,生活非常贫苦。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他们常用山歌来发泄胸中的悲愤。如:“要崖(我)唱……[详细]
  靖安打鼓铲山歌(又名靖安锄山鼓),清初随广东、福建一带客家人带入靖安,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过去,每逢农历六月耘禾,八月捍茶山都要唱“锄山鼓”,它是一种集体劳动时唱的歌曲。鼓师身背圆鼓,双手握槌,击拍领唱,众人唱和,即兴诙谐。“锄山鼓”旋律清新质朴,粗犷流畅,有徵、羽两种调式,终止音均下滑至角。歌序为:开工(冷鼓)——开号(喝彩)——唱歌(头番歌)——冷鼓——望茶——冷鼓——谢茶——冷鼓——望饭……[详细]
  万载,地域广阔,山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风格各异。有近乎口语质朴、音调粗犷的“急板山歌”;有高亢明亮、热情奔放的“客家山歌”,真可谓山上唱山歌,田里唱田歌,驾船唱船歌,采茶唱茶歌,耍灯唱灯歌。但颇具地方特色的“纸棚山歌”,乡土味尤为浓郁。万载土纸(即表芯纸)自古至今,是本地一大特产,素有“纸乡”之称。“纸棚山歌”流行于万载的高村、茭湖、仙源、赤兴一带,它地方特色浓厚,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