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宜春市特产

宜春市民俗文化

  宜丰天宝罗酒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罗酒的酿造工艺与普通米酒的酿造工艺差不多,同样要经过浸米、蒸饭、下药、封缸几道程序。但也有不同,它多出了三道密封工序:一是封天宝甑。二是上缸密封,即一周后要启封搅动,再第二次封缸。三是半年后,即来年清明前用大座壶煮沸后第三次上缸密封。除此之外,天宝罗酒还有其它一些特别之处:一是酿造及存留时间长,从酿造到启封食用可达一年之久,然后还可保留二年以上,故其酒色浅黄,清而……[详细]
  奉新山歌(第三批省级)奉新县位于赣西北,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建县,属海昏县,是江西省最早设立县治管理的十八县之一,公元185年(汉灵帝中平二年)改名新吴,公元943年(南唐保太元年)为表示“弃旧迎新”之意改名奉新。县域面积1642平方公里,总人口30.2万人。在这片土地上,到处流传着绚丽多姿、风格鲜明的民歌,其中以山歌最具有代表性。这些由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出来的山歌形象而生动的刻画……[详细]
  樟树药都药膳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中国江西省樟树市素以药都誉名中外。它具有药材资源丰富、加工技艺精湛,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药都药膳起源于1700多年前,道教家葛玄开始在樟树的阁皂山卧云庵采药精练九转还魂丹开始,就已经形成了药、食两用。药都药膳其最大特点是:药食同源、科学配伍、巧手烹调、美食养生。数千年来,从茹毛饮血到钟鸣鼎食,逐步发展到从餐桌上摄取营养达到调理养生之目的。药……[详细]
  奉新土纸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奉新县地属赣西北,自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开始建县,已有2161年的历史,一直以来是一个以农业耕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业县。自汉晋时期由于当时中原战乱频频,不少北人南迁至奉新,也把当时的农业生产技艺带到了这里。奉新相对较封闭的环境和有效的保护了中国古代千年来的农耕技艺。土纸制作技艺是千余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技艺。奉新土纸以嫩竹为主要原料,经过产麻、浸麻、舂麻、抄纸、晒……[详细]
  靖安草龙灯习俗(第三批省级)靖安草龙灯(俗称香火龙,又称太平灯),流传于仁首镇前进自然村,该村按清代流传下来的说法又被称为“四甲”。清代实行“保甲制”,因依山居住、同饮一条溪流之故,4甲居民以草龙灯为缘而联成一体。靖安草龙灯习俗也随他们一同流传至今。草龙灯表演集中于正月初十至十五元宵节期间,初十晚至十四日晚,在“四甲”140多户山民家中依次表演,正月十五则火焚草龙,意为送灯。每个甲主持一年草龙灯活……[详细]
  据传,早在一千八百年前,吴亡晋兴之际,天空斗、牛两宿之间常有紫气。朝野议论纷纷,说这是吴国灭亡前留下的一股王气。此气不除,势必与刚刚夺得的江山相克,危及晋朝政权。刚刚即位的晋惠帝甚为惶恐,忙召见大臣张华排查。张华找不出原因,于是,找到好友雷焕,请雷焕帮助查找。雷焕何许人?他是丰城秀才埠雷坊村人,从小在始丰山长大。始丰山是神仙三十七福地之一,距雷坊村一箭之遥。雷焕从小在此学道,对天地人间万物异象了如……[详细]
  宜丰竹艺(第四批省级)宜丰竹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古专家对我县博物馆及民间收藏的竹艺作品推断,至少可追溯到清朝末期,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宜丰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南麓,东邻上高,西接铜鼓,南连万载,北毗奉新,总面积1935平方公里。这里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山川明秀,林竹茂密,是中国十大竹乡之一。境内拥有48万亩竹林,为宜丰竹艺的生产制作储备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资源,同时也培育了一代代能工巧匠。19……[详细]
  宜春三星鼓(第三批省级)宜春地处赣中西部,古属杨州,处吴头楚尾,受吴楚古文化影响较大。人们在劳动之余或逢年过节,总是载歌载舞,鼓乐吹奏,宜春三星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迄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流传于广大乡村,是宜春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它原名“三星板”,取福、禄、寿三星吉祥之意。利用三只不同音色的鼓,两只铛和一对钹,再配锁呐、竹笛、二胡、长号等民族乐器,使演奏过程中的旋律有明显的节……[详细]
  宜春袁州区脱胎漆器制作工艺(第一批省级)宜春袁州区脱胎漆器的生产,靠纯手工操作,工艺复杂。一般有制模、脱胎、上漆、抛光、装饰等几十道工序。主要材料为生漆、桐油、夏布等,制作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生漆、桐油、石膏粉等调成糊状,再均匀地抹在夏布上,然后将夏布裱在造型好的模具上,待阴干胚胎定形后,把胚胎脱下来,脱胎漆器由此得名。脱下的胚胎经过处理后,再进行油漆、抛光、装饰等几十道复杂的手工操作程序,最后抛光……[详细]
  “龙凤呈祥”福字彩绘及雕版(第二批省级)“龙凤呈祥”福字彩绘及雕版工艺,主要存在于靖安县罗湾、中源、宝峰一带。肇始于清朝末期,“龙凤呈祥”福字彩绘及雕版拓印作品,主要用于民间厅堂张贴,表示吉祥、喜庆、祝愿、圆满之意。近三十年来,民间艺人毛诚衍、万发逢在继承前人“福”字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十余种“福”字彩绘及雕版印刷作品。作品以龙凤为主体,组合成系列“福”字,图案清晰流畅,龙凤活泼,栩栩如生,“福”的……[详细]
  宜丰洞山传说(第三批省级)《捐建洞山得福荫》故事讲述良价禅师初来到洞山时,此在原无寺院,于是他向当地的士绅求募洞山这片山场创建禅林。有乡绅雷老爷问良价禅师要多大的地方,良价禅师说:“一领袈裟覆盖之地足矣。”又问袈裟有多大,良价禅师说:“经线延纬线接。”雷老爷一听他出言不凡,就慷慨答允。传说良价禅师袈裟的横纱直纱抽开接长正好是横直各五里。于是,洞山一带横竖五里之地即属寺院所有。后雷氏子孙科宦迭出,甚……[详细]
  宜丰恒白话故事(第三批省级)宜丰“恒白话”故事,是赣西地区一种独特的民间口头文学。它发端于宜丰县芳溪镇新村村,流传于宜丰全境,辐射万载、上高、铜鼓等周边县市及远传江苏省部分地区,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群众根据本土历史人物彭恒仁的趣闻轶事和各种社会现象,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以独特奇巧的情节编织而成的惩恶扬善、取巧逗乐的机智人物故事。这些故事流传城乡,至今仍脍炙人口,深爱广大群众喜爱。据宜……[详细]
  宜春版画(第二批省级)宜春版画是我国江南一带著名的民间木刻画。它起源于清代,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项古老的民间工艺画,其制作至今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工艺。远在木刻年画盛行的年代,宜春就已有相当广泛的群众版画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各学校开展的木刻教学活动为宜春版画的大面积开展、培育了相当多的骨干力量。到改革开放以后,宜春版画已成了版画的全国几个大群体之一,涌现出不少优秀中青年作者,创作出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详细]
  宜春竹木雕刻(第四批省级)宜春木雕是江西宜春、特别是该市袁州区天台镇一带经久享有盛名的一项传统雕刻艺术。它发端于明末清初,以楠树、香樟树、株树、油茶树、梓树等木材及树根为材料,匠心独运,甄别构思,用锤子、锯、凿子、圆铲、刨子、雕刀和钻子等工具进行手工雕刻,制成各种工艺品,其中以傩面具、历史人物肖像、家居装饰最为见长。它是赣文化的一个生动体现,以其别致神韵、精美雕饰和广泛表现内容而蜚声省内外,被称为……[详细]
  丰城青云寺“谌母医药疗法”由晋时谌母首创,对治疗风湿神经痛和缓解肢麻等病症疗效显著。这一民间疗法,历经一千七百余年,现由丰城青云寺刘春兰居士,结合穴位刮痧法与经络拍打法,得以发扬光大。谌母是晋时闽地国王之女,因定国安邦来到池山。功成后,于此地钻研道家经典,梦游王母娘娘学道,得道法和妙药,始创验方和刮痧法,为本地乡民治病。后将道法和妙药传授许真君,经北宋欧阳修,明、清时期秀才和青云寺住持完善成药签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