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宜春市特产

宜春市民俗文化

  袁州夏布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袁州夏布的生产起于隋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经过世代袁州人民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袁州夏布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夏布质地“柔软润滑,平静如水,轻如罗绡”而闻名海内外。在古代粗麻布为奴隶、平民穿用,细麻布如同丝绸为高贵品种,供贵族使用。袁州夏布“嫩白、匀净、通行四方、商贾幅辏”,曾列为朝庭贡品,是一种纯手工的“绿色天然环保”土特产品,为“袁州三宝”之一,不但满足国内消费者需……[详细]
  丰城许真君传说(第三批省级)许逊是我国历史上继大禹治水后的又一位治水英雄人物,他为官清正,誉为“许旗阳”,辞官为民治水造福人间,民间奉为“普天福主”、“许仙真君”。在长达30多年治水活动中,丰城是他治水活动的主要地区,因而留下了大量的遗迹遗址和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详细]
  铜鼓棋坪客家狮(第四批省级)铜鼓县位于湘赣边界,修河上游、据境内程子源,黄家岭等处西周遗址出土文物表明,3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汉属豫章郡艾县地,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设铜鼓营,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厅建县,自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公元1672年)由闽、粤、赣南流入大批客家人至铜鼓,铜鼓便有了特有的客家文化。铜鼓境内峰峦叠嶂、建国前交通不便、客家人为了保护自己并更好地和本地人相融合……[详细]
  铜鼓渔樵耕读(第三批省级)灯彩“渔樵耕读”又名“春牛花灯”,源于湖南的送“春牛”。三都镇张以发在送“春牛”形式上进行了改造、充实,用竹篾扎成牛头,牛尾状,蒙上黑布或黑纸系在身上,每至一家便唱几段花鼓小调,祝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基础上,增加了“渔翁”“樵夫”“农夫”“读书郎”组成“渔樵耕读”灯彩,后又加了一旦一丑,配上民间小调,载歌载舞,一旦一丑为灯彩主角,一问一答,各角色有鲜明性格特色,丑角才思……[详细]
  奉新酿饭坨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酿饭坨又称糯饭坨,是奉新一种独特的地方传统工艺制作的食品。起初流传于奉新山区各客家居住地域,后来通过传衍扩展,成为奉新县各地域均流传的地方特色传统食品。奉新酿饭坨制作技艺是有着百年传承的传统技艺。酿饭坨的传统制作技艺注重选料,糯米的制作技术,注重工艺中的传统手工技艺性,也注重酿饭坨在待人接物馈赠时那种传统文化礼俗的遵循。酿饭坨在制作过程中,所用的工具和制作时的讲究也……[详细]
  赣西九岭山脉南麓一带山清水秀、物阜丰饶,早在唐宋时期就不断有外来人口迁徙来此定居,因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宜丰风狮习俗就是一项宝贵的遗存。这一习俗起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最初由赣州移民传入宜丰县,经当地历代风水艺人八百年来的传承发展,并注入本土文化元素,使之已成为独具本土特色的民俗文化。现主要分布在宜丰县的新昌、潭山、天宝等16个乡镇及周边高安、上高、铜鼓等县市。在原始人类的狩猎时……[详细]
  铜鼓包圆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铜鼓包圆是铜鼓客家人的饮食文化的代表,其由来自于大山深处,无污染、绿色健康的香芋、蕃薯粉精制而成,佐以腊肉、冬笋为馅,也有以芝麻、糖为馅。形有如水饺而无褶,体有4—5个水饺之大。铜鼓包圆纯手工制作,柔软爽滑、色泽晶莹、营养均衡、口感丰富,其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和蛋白质、聚糖等,能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尤其是红薯粉含人体不能合成抗癌防辐射……[详细]
  铜鼓榨笋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铜鼓榨笋技艺是农村居民必备的一项技艺,其由来自于大山深处,无污染、绿色健康的春笋制做,制作好的笋干在加工之后成为一道佳肴,清脆爽口、营养均衡、口感丰富,其榨笋还能在包装之后成为独特的铜鼓特产。……[详细]
  六月六“晒红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铜鼓晒红节”也称“婆官节”由来已久的一种民间习俗。主要内容有:1、晒冬衣被2、烧高香燃纸放爆拜傩神3、杀猪祭傩神取血花仪式4、恭请九位傩神入轿仪式5、独具地域特色九节草龙祭祀6、九节草龙引路,鸣锣开道,众傩神巡游乡村7、九傩神巡游结束归神位8、猪血花纸祭田地仪式。“晒红节”是赣西北人文与民俗活动的经典。客家人把祖先以杀猪宰羊来祭天、祭山、祭神、祭田的……[详细]
  该作品由一面铜制的鼓和基座构成,鼓高15.48厘米(含基座),象征着铜鼓县1548平方公里的红色热土;鼓内心的周长19.13厘米,象征着铜鼓在公元1913年建县;鼓宽宽度为14厘米,象征着14万勤劳纯朴的铜鼓人民。“铜鼓”正中为“福”字,表达了铜鼓县是伟人毛泽东遇难呈祥的福地的意义,展示了“中国红色福地”的旅游品牌形象;上方有“红色铜鼓、鼓舞中国”字样,游客来到铜鼓就是体验“鼓舞精神、走向成功”的……[详细]
  铜鼓土制造纸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铜鼓县地处中亚热带北部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霜期短,四季分明,因地势较高,森林面积广,气温比邻县低1—2摄氏度。全县境内处处是重山竹林之地。铜鼓明清时期就已充分利用山林毛竹纤维细密的特性加工制作土纸。伐竹后剖篾、水泡、制浆、过滤、细浆、成纸。在制浆过程中多采用石槽、石臼等原始捶打和水车动力等方式进行。……[详细]
  铜鼓土法榨油技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铜鼓历来就有用特殊的榨油容器进行土法榨油的技艺,茶籽经多个强日暴晒后用后去壳,后用锅将菜籽倍去水分至熟、研碎,放入榨器中,榨器用径约一米的一整段大圆木制成,中有10余公分的空腔,榨器平放悬离地面半米,空腔放禾秆垫入后放研碎的茶籽,再插入圆木另用一圆木悬于空中,呈钟摆式,利用水车产生动力启动大碾盘运转撞击空腔中的圆木,加木尖再撞击,在压力下榨出油来。这……[详细]
  “指掌画”是用双手的指、掌在铜版纸上作画,用墨推、压、按、行、点进行画图,以形成变幻无穷(干、湿、浓、淡、黑、白)的艺术效果。……[详细]
  此作品由四块银元组成,源于1927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泽东从安源赴铜鼓领导秋收起义途中,在铜浏边界被1团丁抓住,他用四块银元巧施妙计,摆1丁,来到铜鼓县排埠月形湾,在铜鼓纸工会会员陈帷德的帮助下安然脱险,因此留下了“一脚踏两省、四元定乾坤”的的传奇佳话。……[详细]
  铜鼓“戴家 ”酒酿造工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由本地温和米酒加入白酒二次发酵而成。龙喻为白酒,辛辣之感。虎喻为米酒,口感甘甜。一龙一虎掺合在一起经过二次发酵之后,其味口感浓烈、入口柔绵、酒劲绵长, 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营养素更是易于人体吸收,少量饮食有益保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