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赣州市特产

赣州市民俗文化

  瑞狮(第二批省级)瑞狮是定南客家每逢年节喜庆家家户户都盼望瑞狮登门送瑞纳祥的民间传统文艺表演形式,距今900多年历史,该文艺形式早已成为我县客家民间文化习俗。明·隆庆三年,我县历市镇砂头村舞狮艺人、武秀才张赞香对“定南瑞狮”表演形式进行了较大改进,以《西游记》中“沙和尚引狮”为故事情节,以“进门狮、会狮和“四大引”(即:单引、双引、三大引、四大引)为表演形式,以“三下丢、七星板”等曲目为节奏,增添……[详细]
  定南客家酸酒鸭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具有食用、药用、瘦身、可预防常见疾病价值、定南客家“第一菜”美誉的“定南客家酸酒鸭”(又名酸辣鸭),其制作技艺在定南县域内传承了800多年历史,成为了定南客家民间手工技艺的一枝独秀。定南客家酸酒鸭的制作技艺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选取当地饲养的瘦肉型菜鸭,杀后净毛清膛洗净;2、将鸭放入锅里煮熟,但不得蒸煮太久,以保其色、香、味俱全;3、起锅后,将熟鸭切成块状,摆放……[详细]
  宁都大沽古教花灯(第四批省级)大沽古教花灯,于清道光一十三年起源于大沽乡的古教村。据村人相传,是年村中发生大旱,农作物无以耕种,人畜饮水也很困难。随后,村子中人畜患病,全村处于岌岌可危之中。此时,外地来了一位刘姓青年,带领村人制作花灯,进行祭祀活动。灾情得到缓解之后,从此花灯便在这个村流传了下来。村人为了纪念这个为村子带文化的年青人,便用这个年青人教授的花灯,每年以纪念“青年祖师”的形式,纪念这位……[详细]
  定南客家灰水粄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定南客家灰水粄制作技艺历史久远。早在宋元时期就有制作食用灰水粄的习俗。由于其香脆可口,柔软而有韧性,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韭菜、大蒜,食用时佐以米酸酒、姜末、辣椒,因而吃后能起到壮阳补肾、健胃消食、软化血管、驱除风寒感冒之功效。故成为定南客家民间最常食用的特色小吃及走亲访友馈赠之佳品。定南客家灰水粄制作技艺源自南宋时期。当时,中原地区战火连天,大批北方、江淮难民迁徙……[详细]
  宁都刘坑竹马灯舞(第四批省级)宁都刘坑竹马灯舞,是一项非常独特的,为祭祀活动而兴起的舞蹈习俗。传承在江西宁都刘坑村。既87岁的传承人罗科海回忆,他们懂事起,听老辈说,项目是为禳神祈福,从现在本村委会的七里村小组请师傅来教授,七里师傅又说,是清朝中后其从宜黄学来的,而宜黄又是从四川灌口“清源祖师”那里传来的,相传有上千年历史。“文革”中断十年,1977年恢复。整场活动,以其中的武功舞台表演的“洗马拆……[详细]
  崇义黄姜豆腐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崇义黄姜豆腐制作技艺是流传于江西省崇义县思顺乡境内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由思顺乡李姓家族祖传留下,以本地产优质黄豆为主要原料,经清洗、去壳、浸泡、磨浆、去渣、烧制豆浆、熬好酸姜水,然后加开水连续浇开三次,边烧边游,用酸姜水替代传统石膏的制法,将形成的豆腐脑用勺舀出,用小方布块代替模具单独包成的一个个小四方形豆腐,经紧压后再一块块拆开,然后用被誉为姜中上品、“药中黄金……[详细]
  章贡区客家竹雕(第三批省级)竹雕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商朝以前就已出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我国也由来已久。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南宋时,竹雕艺人詹成所雕的竹鸟笼,“四面皆花板,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毫俱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详细]
  洛口南云竹篙火龙(第二批省级)宁都洛口南云竹篙火龙形成和保留在宁都洛口南云村。这里位于宁都北面的65公里处。南云四面环山,山青水秀。在这里居住着因战乱而南迁的卢氏家族。为抗击瘟疫的侵蚀,他们创造了竹篙火龙这一象征力量和抗争的形式。瘟疫消失后,他们将这一活动形式保留了下来,并不断的改进,以资纪念和娱乐,于是形成了今天这样一项独特的、不可多得的民俗文化式样。竹篙火龙活动,包括火龙虎的制作,火龙虎活动的……[详细]
  章贡区客家菜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赣州是客家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章贡区作为赣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赣州客家菜主要代表性地区,历史上餐饮业就很发达,唐、宋设有驿站、伙店,清末民国时期发展很快。赣州市章贡区客家菜源远流长,它源于中原,更是中原传统文化与赣州当地土著文化交融的结果,还有着在借鉴中创新的时代特征。史料证明,春秋战国时为赣州饮食文化的萌芽期,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中原饮食习惯与百……[详细]
  花棍舞(第二批省级)全南县陂头镇瑶山村,是江西省唯一的瑶族少数民族行政村,他们属“过山瑶”系,拥“盘王”为本族始祖,他们在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里一家一户各占一座山头搭棚而居,在祭祀中敬拜“陈、林、李”三姓女道士为神。据说他们的祖先在迁徙的途中,有一天,在一座未知名的深山老林中被野兽围困迷失了方向,正在族人绝望的时候,住在大山深处的“陈、林、李”三位女道士解救了他们。过山瑶民的祖先为了感谢答救之恩,从……[详细]
  章贡区民间高跷(第二批省级)高跷又叫踩高跷,有的地方也叫踩拐子,是章贡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踩街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群体街头表演节目。它的特点是乡土气息浓厚,形式奇特别致。据传有500多年的历史,亦说有千年以上。据《列子·说符》篇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枝干宋元。宋元台而使见其枝。以双枝长信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并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高跷早在先秦已在民间流行。……[详细]
  客家古文(第四批国家级)客家古文是一种说唱艺术,“一人一台戏”,以方言为主,表演灵活方便,道具轻便简单,唱腔优美婉转,基本曲调结构多为四句体。常用曲牌有二、三十只,有用来叙事,抒情的“数板”,有表现悲愤、伤感的“悲调”,有表达活跃欢快的“喜调”,还有“欢板”“哭板”“慢板”等。另外吸收赣南客家民间歌谣,具有浓郁的地方客家色彩。演唱者借助面部表情、声调唱腔,真实细腻地描摹山川万物,抒发喜怒哀乐,渲染……[详细]
  兴国篆刻(第四批省级)兴国篆刻,是流传在兴国地域刊刻技术的总称。它以石材、竹木等为主要原料,以刻刀为主要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技术。在兴国广为流传,至今至少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兴国篆刻在其发展的历史脉络上,有着明显的风格倾向,前期主要是为刻板印刷而作,后期多为艺术或实用1。和其他地方的篆刻一样。具有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了镌刻中自由的艺……[详细]
  兴国瑞戏(第四批省级)兴国端戏,又称蚊帐戏,是流传在兴国樟木、东村、长冈等潋水东河两岸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戏曲。在老幼寿诞、婚丧喜事、佛法庙会、春节元宵等民俗活动中,都会有端戏演出。兴国端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历史渊源与提线木偶大致相同,坊间流传有:“陈平先师做傀儡,汉旨天下保万民”的说法。在千百年的流传、演变中,逐渐形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支派。相传,某年间,宫庭举行一次文艺会演,各执事杂役均需拿……[详细]
  兴国提线木偶(第三批省级)兴国提线木偶,是流传在兴国均村一带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戏曲。在祝寿、丧事、庙会、过年、闹元宵等重大民事和民俗节庆活动中,都会有木偶戏演出。在庙会当中,一般先敬菩萨,再敲锣。然后,由五官,八仙出台闹场,再由东道主选择木偶戏的正本,开始演出。兴国“提线木偶”具有悠久的历史。就其起源,据说与汉高祖刘邦被困平城有关。其时,汉高祖刘邦被困平城,他的军师陈平出谋划策,用木头制作美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