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五十名身着淡黄与桔红色艳丽服装,头扎红碎花头巾的于都客家唢呐手吹奏的最后一个音符尚在余音缭绕之际,总政歌舞团的著名编导张继刚便迫不及待地对着话筒大声呼喊着:请于都客家唢呐队的代表到前面来。楞了好一会才明白过来的教练谭冬长来到了张导面前。霎那间,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著名编导的手与客家唢呐手的手便紧紧地握在了一起。随着镁光灯一闪,一个珍贵的镜头被永远地留在了那个特定的时空点上………。这一令人难望的时……[详细] |
![]() | 龙南槌鱼是龙南的传统名菜之一,色、香、味、形俱佳,有舒心醒脑、明目利尿和促进睡眠的功效,是滋补养身的美食佳品,历来为民间宴会中的上等菜之一。龙南民间有“不晓得捶槌鱼的不算大厨师”的说法。祖传捶鱼是广东潮州潮阳知县刘怀谷的厨师在清道光年间研制而成,后流传至龙南。光绪年间在京做官的龙南籍人许受衡宴请百官,特叫家中厨师做了捶鱼,出乎意料的是百官十分亲睐捶鱼,百官交相称赞,一时,龙南捶鱼名噪京城。捶鱼主要……[详细] |
![]() | 龙南客家山歌是极具客家民系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文艺形式和生活样式传统音乐,它真实地记录了客家人的民风民俗、思想感情、审美意识、劳动生活、历史变革等,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南客家山歌音调高亢,感情奔放,即兴演唱,优美动听。歌词大都为四句七言体,因其表现形式淳朴、自然、真实,乡土气息格外浓厚,结构短小,韵味和谐,朗朗上口,易歌易记,而流传广泛。龙南客家山歌分歌体歌、情歌、生活歌、仪式歌、劝谕歌……[详细] |
![]() | 莲花调是流传在龙南县东坑管委会、里仁镇、龙南镇、汶龙镇和杨村镇一带的传统曲艺。上个世纪初分别由广东省的和平县、连平县,江西省的全南县传入。莲花调有四句七言体、也有五句七言体,音乐自由,即兴演唱。伴奏乐器是两、三片竹板,演唱过程中加上竹板伴奏,每演唱一段打一段竹板花,显得诙谐风趣,深受群众喜爱。主要曲目有《走了一行又一行》、《七十二行回环》、《打竹板》、《十二只虫》、《螃蟹歌》等,主要代表性人物有罗……[详细] |
![]() | 抢打桥,是赣县白鹭村独有的一种古老的习俗。正月初七迎彩灯结束后,紧接着就是有一群赤膊短裤的彪悍后生,簇拥一个“井”字形的粗大的木架——打桥,窜到祖堂——世昌堂上,点烛焚香之后,礼炮轰鸣,鼓乐喧天,众手高擎打桥,三起三落,重重地击地三下,雷爆般怒哄三声:“发!发!发!”人潮便决堤山洪般地涌出祖祠来到祠外广场。参加争夺的勇士使出吃奶的力气,把打桥抢往各自的目标——事先拜托他们帮忙的,准备领打桥的那户人……[详细] |
![]() | 灯会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群众性节庆活动,它流行于全国各地,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颇为盛行。灯会多出现在元宵节期间,也有些地方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灯会,不同地区的灯会特色各不相同。“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代,唐宋时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各地灯会活动已经达于鼎盛。按照传统习俗,正月十五月圆之夜,人们要张挂和燃点各式各样的彩灯,同时举行观灯、赏灯、赛灯等庆祝活动,以祈阖家团圆、人寿年丰。以灯……[详细] |
![]() | “太公八角围”位于定南县历市镇太公村新屋塅,“八角围”顾名思义为八座炮楼围屋,系该村郑氏万佐公父子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所建,距今155年历史。该围面阔60米,进深31.7米,面积1902平方米,平面布局呈矩形,采用砖、石、土、木混构。围屋建成后,又在其左侧脱檐3米外增建一栋私塾、谱局。相传,一日,该村郑氏万佐公父子正在田中辛勤耕种,见一老者行至现“太公八角围”屋基位站立观山良久,万佐公父子……[详细] |
![]() | 位于定南龙塘镇长富村锦背自然村的“定兴围”,为当地黎氏鼎定公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所建,距今约250年历史。“定兴围”坐南朝北,面宽44米,纵深28米,面积1232平方米,背靠青龙山脉,面朝远处三案笔架峰,其风水格局上佳。同时寄托他对子孙们求官求财的美好愿望。黎氏鼎定公建成此围,因祈望围内子孙“兴旺发达”,便取己名“鼎定”之“定”,取“兴旺发达”之“兴”,遂将围屋取名为“定兴围”。相传,……[详细] |
![]() | 龙塘长富四角围,由黎氏一熹公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距今193年历史。此围坐西朝东,面宽47米、纵深35米,面积1645平方米,其外墙青砖磨砌铺栋、四炮楼、硬山顶,内为砖木结构悬山顶,是集家、堡、祠、内院、水井、外坪等功能于一体、县内不可多得的客家方围。相传:龙塘长富四角围建造者黎氏一熹公,平日以打猎为生,家中养有一条聪明智慧的猎狗,一日进山打猎,行至半路,忽觉猎狗并未尾遂,便直呼猎狗其名……[详细] |
![]() | 龙塘镇忠诚村墩上的团龙围,是由当地胡、郭、钟三姓结拜兄弟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同建,距今208年历史。此围前宽43.3米,纵深43.3米,面积1875平方米,忠诚团龙围背靠西面草牛山形,大门北朝广远开阔的六案猴岽山,墩下南流的两小河在此交汇,可谓“只见财来,不见财走”的聚财格局尤如“官腰玉带”,寄托了他们对子孙追求富贵的美好祈愿。相传:忠诚村墩上团龙围,是当地胡氏、郭氏、钟氏三姓从小一起长大……[详细] |
![]() | 位于天九镇天花村井坑口公路边的“井坑口曾氏六角围”,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距今133年的历史。此围座北朝南,前宽26米,纵深38米,总面积988平方米,平面结构呈“冒”字形,“井坑口曾氏六角围”由前院三厅五井四炮楼与后栋花楼两炮楼组成,为单门河石灰砌悬山顶、集家、堡、祠、内廊、外坪等功能于一体的客家六炮楼方围。相传:清·光绪初年,因当时老城至天九镇天花村井坑口到九曲码头一路是定南--广东龙……[详细] |
![]() | 位于天九镇九曲村的廖氏新围,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距今424年历史。围屋前宽44.3米,进深32.4米,占地面积1435.3平方米,此围呈“囬”字形平面结构,为三进四厅、六井四炮楼悬山顶围屋,属典型的珠江流域黄土夯实、集家、堡、祠、内廊、外坪功能于一体的客家方围。相传:九曲新围风水宝地,坐西朝东,建于北南走向九曲河西岸的山腰墩上,背靠青山龙脉,下有东江绕围(为此围的“官腰玉带”);新围大门……[详细] |
![]() | 老城镇黄砂口老围,由黄氏南山公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距今448年历史。此围面宽60米,进深50米,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该围属五栋六纵四厅十一井、中大门两边各一小门的典型黄土夯筑悬山顶方围,这围、这村是我县历史上出有最多秀才的地方,故有“老城黄砂口,秀才多过狗”之说。相传:黄氏南山公生性善良、纯朴、好客、为人大方,史前来到此地,以搭草寮放鸭婆为生。某日,一风水先生云游四海、寻龙探脉,路……[详细] |
![]() | 老城镇水西村的黄氏黄屋围,由缪氏祖妈提议建于清道光六年(1827年),距今186年历史。围屋坐西朝东,前宽约42米,纵深30米,面积1260平方米,平面建筑构图呈“眀”字形,属两进三厅四井四炮楼、珠江流域黄土夯实悬山顶客家围屋。据当地黄氏长者口述:清·道光年六年(1827年),老城镇水西村的黄氏祖公娶来天九镇宾光村缪氏为妻(以下尊称:缪氏祖妈),缪氏祖妈过门后,看到夫家人多屋少,生活环璄差的现状,……[详细] |
![]() | 异彩纷呈的年俗,是赣南客家人的盛事。每年春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家和民俗研究学者相约赣南,不辞劳累,游走在赣南的围屋、乡村田园,寻觅独特的客家年俗,而独特的客家“添丁炮”场景更是他们不会错过的。“添丁”寓意着人丁兴旺、家族繁荣。在赣南客家的老辈人习俗规矩里,过去一年里,谁家生了男孩,在来年的正月初二到元宵散灯的时段,家族中的长辈约定好日子,到村里的家族祠堂中请喝“添丁酒”、放“添丁炮”,为添丁接喜……[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