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焦作市特产

焦作市民俗文化

  怀梆系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剧种,因起于旧怀庆府(今沁阳)一带,故名怀梆,俗称怀庆梆子、老怀梆、小梆(班)戏、怀调,主要流行于河南沁阳、博爱、济源、孟州、温县、武陟、修武、原阳、获加、焦作、新乡一带。其前身是由围桌说唱祈雨演变而来的海神戏,形成于明洪武、永乐年间。原河内县居民多由1一带迁来,故海神戏保持着山西戏剧的表演形式,与河内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方言土语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与山西中路梆子接近而又具有怀……[详细]
  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数百年来已衍生出广播海内外的陈、杨、武、吴、孙、和等诸多流派。陈氏太极拳出现于明末清初,系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经过潜心研究创编而成的。太极拳是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的独特运动方式,其中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它将阴阳、动静、正反、有无、形神等对立统一的内容融入武术之中,以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演练形式强体健身,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详细]
  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它的特点为音量大,音质明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绪。沁阳唢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逐步增添了闷子、手搦(大咪)、卡腔(小咪)、管子、口哨等附属乐器,大大丰富了唢呐的表现能力及演奏内容。沁阳唢呐分高、中、低音三类,吹奏技艺十分丰富,在本地区凡遇到婚丧嫁娶、寺庙开光、开业庆典、生日祝寿等活动都要请唢呐班吹奏,以增添热闹的气氛。传说明代宗室……[详细]
  在河南省焦作东部的小县城修武,素有“薛半县”之称,就是说,在全县范围内,姓薛的人口众多,他们都是我国元朝重臣薛澍的后裔。农历八月初三是薛澍诞辰,每年此日,修武县薛澍后裔会隆重举行祭祖仪式。早在元代至元年间,皇中宣招治国良才,受过教育颇有素养的薛澍,在元贞二年丙申科考进士及第,他血气方刚,风华正茂,文才横溢,赢得了朝中推荐。“初授承务郎主事,历升榷茶都转运史,吏部尚书兼掌五部事。”薛澍在朝中任职,辅……[详细]
  高跷舞流传赵堡镇北平皋村、岳村乡、温泉镇、番田镇、黄庄镇、南张羌镇武德镇等地。传说很久以前,天下一连三年大旱,颗粒无收,饿死的百姓成千上万,能活动的人都外出逃荒去了,村中只剩下老弱病残在家等死。这天晚上,村中一个老人家,已经一整天没吃一口饭了,饿得前心贴后心。正在饥饿难耐,只见从村外走来几个人,这几个人威风凛凛,走到快要饿死的老人跟前,说:你可到村外某处去挖刨一下,可免饿死。老人睁开眼睛,原来是南……[详细]
  绞胎瓷也称“搅胎瓷”或“绣花瓷”,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泥相间摆放和糅合,经拉坯成型,上釉烧制而成的陶瓷制品。绞胎瓷各种纹理由胎而生,具有表里如一、内外相通、一胎一面、不可复制的特性,素有“瓷君子”之称。绞胎瓷的制作技艺主要流传在河南焦作地区,做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绞胎瓷制作技艺已成为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绞胎瓷釉色透明,花色斑驳,自然天成,纹理与瓷质浑为一体、自然和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详细]
  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四大怀药——特指产于焦作市(古怀庆府)辖区的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四种中药材,中药典籍中称之为“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合称四大怀药。怀药的生产和销售早在明末就已形成规模,怀庆府药材大会是当时我国五大药材大会之一,清朝康熙年间,怀庆药商形成了庞大的“怀帮”队伍,相继在武汉、北京、天津、西安、安国等地修建怀帮会馆,开设药行。怀药产品通过广东、香港、上海、天津等口……[详细]
  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温县岳村乡三家庄。春秋时,温县属晋国,是赵氏封地。赵家几代人墓地均在三家庄附近。赵衰墓在三家庄村东不远处。《左传·昭公元年》有赵孟于公元前541年十二月初一祭祀曾祖的记载;赵盾墓地在三家庄西南方头村,墓前有金章宗乙丑孟春县丞所树石碑,现残碑尚存,碑文及历代诗赞散见温县历代志书;赵孟祭祀曾祖时不幸于当月初七卒于温,也葬于赵盾墓不远处,人称“孤儿冢”,现残碑尚存。程婴抚养赵氏孤儿的……[详细]
  “高抬火轿”是一项不多见的大型民间集体表演项目,观赏性极强。历史记载该节目形成于明清,经历了400多年的发展演变,成为百里怀川广大群众喜爱的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历史记载该节目经朱元璋第九世孙、布衣王子朱载堉亲自修整,并保留有朱载堉“锣鼓经谱”和“醒世词”、“情理词”等内容。朱载堉还将当地盛行于宋代的“抬花轿闹新春”风俗赋予了更新的形式、更深的内涵,将白天表演改为晚上,将普通花轿改为火轿,布轿改……[详细]
  二股弦是一种古老的剧种,发源于河南省武陟县,它从民间小调发展演变而来,因为用二股弦伴奏,所以就叫“二股弦戏”。二股弦是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股弦形成于宋朝,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它风格鲜明,唱腔独特,主要板式有清板、二板、含腔等18种,剧目达100多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吸收了其他戏曲艺术元素后,二股弦的内容逐渐丰富,在清代发展……[详细]
  武陟盘鼓是豫北盘鼓的缩影。自古以来,武陟就是逐鹿中原的兵马走廊,也是黄河、沁河的洪水走廊,每逢改朝换代各路人马鼓嘈而行夺洛阳、取汴梁。三国时,魏晋将这里据后勤和官贵的休闲之地,鼓乐之盛非他方可比。黄河、沁河三年两决口为患华北,朝廷每年征用大批民工修堤筑坝,堵口治河,督战的“催阵鼓”和祭祀河神的礼乐不绝于耳。武陟盘鼓对于研究黄河文化等具有重大意义。乐器介绍武陟盘鼓以打击乐器为主,主要是大鼓大镲,有二……[详细]
  韩湘子,字清夫,韩愈的侄孙子。韩湘子生平无考,民间传说其为“八大仙”之一。他手中的宝物名为紫金萧,据说是用南海紫竹林里的一株神竹做的。韩湘子是道教八仙中比较年轻的一位神仙,也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根据历史记载,他本来名叫韩湘,是唐朝(681-907年)著名的大文学家韩愈的侄孙,曾经考取了进士并担任过唐朝时期中央政府的官职。在官方的历史著作中,并没有说他修道成仙。而在另一些著作中有记载说,韩愈有一……[详细]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另三个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和许仙”“柳毅和洞庭龙女”)。东汉,怀县县令举荐卖身葬父的董永为孝廉,司徒蔡茂复议后禀报光武帝,董永遂成为传统文化“二十四孝”中的人物。不同时代的二十四孝版本均记载了七仙女配董永的故事,意在突出善有善报,于是“天仙配”的故事传扬四方。“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上个世纪5……[详细]
  黄河号子是黄河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历代黄河河工在治黄实践中用汗水哺育的一项黄河文化,它不仅是治黄实践的浓缩,而且也是推动抗洪抢险施工的力量。黄河号子的特点是紧张、高亢,雄浑有力。该号子共分骑马号(快号)、绵羊号(慢号)、小官号(慢号头、快号)和花号四种,号子不同,内容有别,或缓慢、或快速、或激昂、或抑扬。根据施工场面的情况,选用不同的号子,可给施工抢护人员以速度和力量,达到同心协力抗洪抢险的目的黄……[详细]
  武德镇抬鼓又名吉祥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创立于清乾隆年间,并融入当地流行的武术套路,使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演奏乐器增多。其鼓谱共十路,演奏人员多达160人;场面宏伟壮观,艺术风格古朴典雅,威武雄壮。旋律多变,扣人心弦。乐队仪仗龙凤锦旗有序,大红纱灯绚丽夺目,具有鲜明的中原民俗特色。传承谱系清楚,至今家传有11队之多。基本特征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文化内涵厚重,乐谱有地域特色,旋律豪放优美,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