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南阳市特产

南阳市民俗文化

  巫山民间有唱《五句子歌》的习俗。五句子歌属典型的山歌小调,大抵由七言五句构成,内容多反映男女之间的恋情,用词朴实无华,通俗晓畅,且委婉含蓄,缠绵悱恻,唱起来极易上口,听起来余味深长,故深受人民的喜爱。下面,举几例以飨同仁。《姑娘大了你莫留》姑娘大了你莫留,留在屋里结冤仇。姑娘好比毛桃子,放牛娃就象望山猴。桃子没熟就在揪!注解:此歌寓意深长,形象诙谐地把姑娘比作“毛桃子”,放牛娃(男孩)比作“望山猴……[详细]
  “云彩灯舞”是灵丘县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流传在灵丘县大涧村一带。每逢正月十五闹元宵,人们就走上街头,手持云彩灯翩翩起舞,以示欢庆,并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后来,经过众多民间艺人的加工,“云彩灯舞”在音乐、表演形式、服饰,以及彩灯的制作、彩绘等方面不断有所创新,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灯舞形式,深受当地人的喜爱。舞蹈起源对于“云彩灯舞”的起源,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元宵节夜晚,灵丘县大涧村的乔三……[详细]
  新野猴戏,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在新野出土的大量汉画砖上,除了杂技、游戏之外,猴子、狗和人在一起狩猎、嬉戏的精彩画面屡见不鲜。到了南北朝时期,猴戏已在新野盛行。明清时期,新野民间玩猴就已经较为流行。那时,玩猴者多半将这营生作为养家糊口的生计门路而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后,猴戏作为一种地方民间文化,有了新的内涵。玩猴艺人一副扁担两个箱,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玩猴艺人每到一处,放下挑子,不用搭……[详细]
  打春牛是知县每年立春时举行的一项劝民农桑德政务活动,“春牛”即泥塑的仿真牛。立春前一日,知县亲率众官,身着朝服,高擎仪仗、“春”字牌,到城南先农坛祭祀春牛和芒神,祭拜完毕,知县在附近田里扶犁亲耕一至二垅地,表示代御亲耕,以祈丰年,然后迎春队伍将事先制好的土牛、芒神抬至县衙大堂前“迎春池”旁安放。至立春日,县衙仪门大开,对全县百姓开放,大堂前设香案,摆祭品,百姓手执彩旗,敲锣打鼓聚集而来。仪式开始,……[详细]
  石堂山传说石堂山位于内乡县乍曲乡西部,地理位置优越,居群山环抱之中,竹林茂密,泉水潺潺,天然洞穴,独自成屋,实为修行之处。与该乡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邓窑遗址、吴垭民居村形成“金三角”,更是观光旅游最佳去处。“石堂山传说”在内乡家喻户晓,闻名遐迩。相传,南北朝时,有一修道人李和,受仙人指点,来到石堂山,在其修道,晃眼便是四十个春秋。这一年久旱无雨,大地龟裂,禾苗枯桎,百姓望眼欲穿,眼看就要饿死。这时候……[详细]
  “马山童谣”起源于内乡县马山口镇,流传于宛西各县,一代又一代在民间广泛流传,经久不衰,影响很大。不少专家学者对马山童谣给予高度评价,作家叶文玲、军旅作家周大新更是对马山童谣赞不绝口。“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赶牲口,一赶赶到马山口”是“马山童谣”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一句“一赶赶到马山口”在豫西奠定了“儿歌经典”和“童谣至尊”。马山口镇早在元代就商贾云集,是历史上闻名于世的中药材集散地。明清时期鄂、豫……[详细]
  “竹马舞”是内乡县分布较广、流行较早的民间舞蹈,但随着时代变化和娱乐形式多样化,现在能表演且较完整的只有马山口镇打磨岗村了。其主要道具一般是用竹篾扎成马的形状,外面糊纸或布,或更精细的扎上绒线,从马腰部分为头尾两截,系在舞者腰上,舞起来如骑马状。舞时表现骑马徐行、疾驰、跳跃,动作轻松活泼,热情奔放,时而边歌边舞。马山“竹马舞”的表演人数最多达十六人,最少三人,而五人表演的形式较为别致。表演时,由两……[详细]
  宝天曼位于八百里伏牛山南麓,内乡县夏馆北部的深山中,这里林海蔽日,群山逶逸,云绕雾嶂,奇峰峥嵘,海拔1840米,登高极目远眺,使人犹如身临仙境,崇辱皆忘。“宝天曼传说”以大宝和曼珠的忠贞爱情拉开帷幕,大宝和曼珠青梅竹马,虽然双方身份悬殊,但天长日久,时光茌冉,经过艰难曲折的生活磨练,终成眷属。夫妻二人以群山为家,群峰为伴,常年累月在这里栽树、种花、管护鸟兽,把宝天曼装点成人间仙境。后人为纪念这一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