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宜宾市特产

宜宾市民俗文化

  陕北说书,是流传于陕北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说唱者多为盲人。说书艺人中流传有说书是三皇流传的故事。绥德有个三皇庙,每年七月十五,各地书匠都要云集这里,为祖师爷义务说书,在艺人眼里认为三皇为说书祖师爷。三皇留世说书,不过是个传说故事罢了。然而盲人说书的历史却久有来由。说书一词最早见于《墨子耕耘》:“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西汉刘向在他的《烈女传》一书中曾有:“古者妇人妊子,寝不边……夜则令瞽者诵诗……[详细]
  在珙县的苗族,喜欢一种特别的体育游戏——“手毽”。手毽源于唐宋时期。据传,它是由苗族人在栽插水稻时,受甩秧苗、接秧苗的启发而总结、提炼出来的。手毽用精选的玉米壳扎制成印状的“毽托”,外用绣花布和花边包裹装饰好,在“毽柄”上分向插上三根长短适中、漂亮美观的鸡翅毛。至此,一个手毽就算做成了。苗族手毽,是一项民族竞技体育活动,有一套完整的比赛方法和规则,具有观赏性、竞技性与健身功能。逢年过节或农闲时,苗……[详细]
  踩桥本为新桥修成时所举行的一种仪式,即:桥修成后,要举行“踩桥”仪式,才可启用。在此之前,不准任何人通行。要选一个吉日良辰,请高寿老人、乡贤名士等前来踩桥。如这天有新娘、新官或新中举士的轿子从桥上经过时,则一定要请他们下来踩桥,取“新”、“喜”之意。迷信的人认为这样做后会大吉大利,桥才不会垮,从桥上过的人也可免除霉运。但是龙华的“女子踩桥”是一个其他地方没有的、且独特而新颖的一种民间民俗活动,源于……[详细]
  锦绣天府,星罗古镇;千年宜宾,棋布名乡。生态合什,堪称越溪发祥地。川南面乡,矗立戎州北大门。追根溯源,明初建制;贸易活跃,原名货市。后因十寺极盛,始为合什也。蜿蜒盐道,激活边贸往来;迷离古墓,映现大汉影像。“湖广填四川”众移民,他乡落籍。太子太傅樊一蘅,桑梓沾光。旧牌坊,饱览贫家守节;古街道,映照世道沧桑。能臣干将,成龙成凤;英才杰士,或政或商。一方净土,祥云缭绕;千秋合什,长乐吉祥。四合院,蕴含……[详细]
  现在的宜宾兴文,是以世界地质公园的兴文石海闻名天下。到过兴文的人,一定会对地表峰丛林立,地下溶洞迷离的石海洞乡流连忘返。在那里,天下第一漏斗名不虚传;在那里,天下第一卧虎虎视眈眈;在那里,天泉洞的神奇美妙让人眼花缭乱!在那里,风情苗寨标明这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县。很多人并不知道,以前地兴文的土地上,生活的是现在不见踪影的僰人。高压下的民族,可能销声匿迹;独特性的文化,则会变相重生。以悬棺葬和铜鼓为……[详细]
  宜宾茶史有根可挖,说来话长。这里,五尺古道就是茶马古道,千年茶树至今犹在,原驻僰族制茶进贡,秦人取蜀学会饮茶,唐代饮茶风行于世,宋代已经茶马互市,名优产品层出不穷呀!宜宾自古就是茶乡。宜宾县黄山、高县汉王山的古茶树,历经岁月沧桑,今犹生意盎然:苍劲的枝干,斑驳的苍苔,让人感知茶树的年龄,触摸久远茶事的信息。川南的水土气候宜人,特殊的茶树落地生根,茶马古道便油然而生。宜宾作为枢纽,可连通藏滇黔粤,茶……[详细]
  五粮液,大曲浓香型白酒,在中国浓香型酒中独树一帜。五粮液以小麦、大米、玉米、高粱、糯米5种粮食为原料发酵酿制而成。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是汉族传统文化孕育的奇葩,是中国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的杰出创造,在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宋代四川宜宾姚氏家族私坊酿制,采用大豆、大米、高粱、糯米、荞子五种粮食酿造的“姚子雪曲”是五粮液最成熟的雏形。公元1368年,四川宜宾人陈氏继承了姚……[详细]
  浑水粑系筠连特有小吃,是选优质大米掺和少许糯米,一般糯米量在20%左右,用澄清石灰水加丝瓜叶(冬天用菠菜叶)浸泡3个小时左右,连同丝瓜叶一起在石磨上磨成浆,加入食糖,在蒸笼内浇一层放到沸水锅上蒸,半熟后再浇一层,反复多次,全熟后放在簸箕内,待其冷却摊凉后,切成凌形块状,即成了晶莹嫩绿的浑水粑。特色是口感极好,冷热均可食用,香味独特。……[详细]
  宜宾“小彩龙”融合杂技艺术和龙舞套法的舞蹈特色,既表现了人们崇拜的图腾形式,又有俊俏飘逸的艺术风采,在宜宾龙灯中独领- 。宜宾县观音小彩龙,是我国舞龙中历史悠久、形式独特、技巧性强、适应性强,且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表演形式,主要分布于宜宾县境内。2007年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考证,宜宾县观音镇张家湾古城址即为唐代归顺县城遗址,有学者认为小彩龙即于唐代兴起。西晋左思曾书……[详细]
  蜡染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传统印染工艺之一,早在秦汉时代,苗族人民就已掌握了蜡染技术。珙县苗族蜡染在四川苗族蜡染中独树一帜,清光绪《珙县志》记载:罗渡苗民取蜡熔而绘于布,染后煮布洗蜡,成蜡染 裙。珙县苗族蜡染以蓝白两色为主调,也常与挑花、补花相结合,一般是先染后绣,色调丰富,层次分明,既朴实也艳丽。图纹中自然纹与几何纹居多,有的继承于传统,有的源自于生活,往往一纹多义。蜡染构图饱满,造型……[详细]
  抬阁又称“抬角”、“抬歌”、“高抬”、“挠阁”、“脑阁”、“高装”等,是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种民俗巡游表演形式。抬阁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后逐渐传到东南沿海及西北地区,在清代盛行一时,流传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特色。抬阁活动中由数名儿童扮作古装戏曲人物,根据剧情组成精彩的造型,固定在四方形阁子的铁柱和支架上,由人抬着行走。抬阁传统造型多取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白……[详细]
  花样百出、名称各异的“重庆火锅”,已经在华夏内外遍地开花了。他们在扬名立万的征途上,可谓建立了丰功伟业。可是,每到秋冬之时,宜宾更喜欢的,还是最有宜宾特色的“土火锅”。本来,土火锅是一种很有宜宾特色的炊具和容器。不知怎么的,后来就把土火锅叫成一道菜了。一般地,是菜的土火锅,用芋头“坝底”,再依次铺上猪蹄、鸡肉、海参、鱿鱼、黄花、木耳、蛋卷等等,然后添加盐巴、八角、三奈、花椒等以便提味,最后舀入骨头……[详细]
  虫虫歌《虫虫歌》是主要流行于四川宜宾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歌谣。它是目前国内挖掘出的数量最多、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专题类另类童谣。《虫虫歌》由清末民初长宁秀才苏济川所搜集、整理,《虫虫歌》每多讽喻,曾盛传于时。其内容涉及飞禽走兽、虫鱼牲畜,现存55首.《虫虫歌》有完整的表现形式,可吟可诵。或单人按拍朗诵,或多人合作吟唱。其形如词,其式如曲,偶用方言,间有衬词。句式每以两个五字句或两个七字句为一句,偶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