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氏漆艺”的主要制作过程:选漆、过滤、氧化聚合、形成熟漆、再过滤、成品、根据各种情况加入体质颜料(矿物颜料);其中:(1)滤漆;直接从漆树上采割下来的漆杂质较多,必须选择过滤。(2)晒漆:将生漆倒入晒漆盘内,晒漆盘可以是浅口大瓷盆,也可以用塑料布铺在大木盆内作成的容器。(3)煎漆:是用人工加热的方法脱水,其方法是将生漆倒入大瓷碗或铝锅中,再将瓷碗(铝锅)放在有水锅中加温,当漆液的含水量达到5%—……[详细] |
楠贵房古蜀木艺是从明代流传下来,以自然根木原态为雏形,进行打磨、塑形、手工雕凿,将自然形态与后期艺术雕磨结合创作出来的传统根雕技艺。在明代初期就已经深入文人雅士家庭为摆件装饰品,广为流传。木艺工序从原材料的自然形状选材、设计、造型、打胚、修光、打磨、表面处理全手工制作,工艺考究。每一道工序,都依据根木的自然形态来塑造,讲究“七分天成、三分塑造”,制作手法变换众多,手工塑造一环扣一环,表现出从古至今……[详细] |
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在川剧中是很绝的一门技艺。它是四川地方剧种川剧表演绝活,产生于30年代,最早用于传统折子戏《归正楼》,戏中一名叫贝容的侠客为了救人方便,变脸数张,从此这种新奇的表演方式就延续下来。川剧的“变脸”被称为“国宝、绝活、奇观”,一般不外传。变脸的方法大体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抹脸: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详细] |
指画,又称“指墨画”、“手指画”,是中国传统国画的一个绮丽分支,也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指画主要用手指和手掌蘸墨代替毛笔作画,稍带有其他辅助工具的媒介,从心到手,直接入画,所以很能传神、写意,独具一格。真是“以笔难到处,指能传其神;而指所到处,笔勿能及也。由于手指、手掌不善吸水的特点,又不善于大块面涂抹,所以指画大多以块面凝重、厚朴、粗犷、率直、线条坚挺、奇伟神趣的风格为中华绝,并在画坛独树一帜……[详细] |
通过传承与发掘,文昌祖庭门神年画共有四大内容板块:——镇伏,禳解,祥瑞,喜悦。即:(正神镇伏恶煞、法宝禳解百秽、天仙堂奉吉祥、童乐增添喜悦)共有九大工艺:——手绘、版印、填彩描金、贴片、堆锦、包纱、滚线、捧线、挤线。而目前国内的年画业界,只存在有3---4种工艺艺术。文昌祖庭门神年画凝聚了上古巴蜀先民的仙道信仰中的门神信奉,凝聚了远古道家的门神符箓灵力,蕴含了中华文昌文化核心概念的“真、忠、孝、仁……[详细] |
一、古木是树木在大自然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经过漫长的时空变化,却仍然保持着各自不同的形态、色泽和质地的名贵木材。乌木是指在地下埋藏三千年至四万年以内未朽的名贵古木。“植物木乃伊”、“东方神木”之美誉。其造型艺术,具有极高的收藏和审美价值。通过多年的努力,已开发作品三万余件,现已打造中国乌木金丝楠木博物馆。主要通过对名古木造型和家居用品为主。二、作品曾先后多次参加国内大型展览、交流。其中作品“行天下”……[详细] |
“金峰雄狮”源于解放前的李家川剧端公班都有一定历史渊源,在文革期受到严重冲击。据许多长寿老人说,舞狮这个行道在四川、绵阳各地非常稀少,但在民间却非常受人喜爱。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传承,雄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是历代王朝君主与百姓认可的吉祥化身,他给人们带来吉祥、喜庆、安康、好运。金峰雄狮为了传承中华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在1997年迎香港回归前夕,由镇政府主办,文化中心牵头承办,新购20头雄狮……[详细] |
“回龙传说”又是一组系列传说,是千百年来龙门当地父老乡亲长期口头传闻的民间故事,以“回龙传说“为代表,包括三牛石、奶包山、九岭冈、马术洞、点天灯等系列传奇故事,其神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具有广泛的口头传播性,对宏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被当地人民群众长期口头传播,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一定的教育意义。……[详细] |
羌族是一个极为重视丧葬的民族,丧葬仪式古风甚浓。丧舞,便是丧葬仪式中一种独特的舞蹈。羌族的丧葬仪式很隆重。当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自然死亡后,就认为死者已经活满了花甲,是一种喜事。羌人死亡主要实行火葬。一般人死后三天即行火化。在未焚前,棺殓尸身,请巫师诵经,然后抬棺至火葬场,四周堆放干柴连棺木火焚。死者亲属则围坐哭号,并唱丧歌、跳丧舞、喝丧酒以志永别。火熄后,收其骨灰盛于小匣内,埋入土中或藏在崖穴中……[详细] |
鑫田粮艺起源于我国的农耕文明,年代久远,农耕文化厚重,流传于民间,散落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是川西北地区典型的乡土文化,纯手工技艺。制作材料是用人们的劳动成果五谷杂粮镶、嵌、拼、贴、拨等传统技法,其表现形式多以吉祥、喜庆的图饰、文字以及人们生产、生活场景为内容,或悬于厅堂,或馈赠亲朋,既表达了收获的喜悦之情,同时也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愿望。鑫田粮艺在绵阳乃至川西北地区有着……[详细] |
安县跳端公在清末就已经出现了。解放后跳端公逐渐趋于频危。在农村,有些患者久治不愈,便请端公作法,驱鬼辟邪,祈求平安;“跳端公”仪式古老,时而舞,时而跳,时而说,时而唱,时而怒,或是兼而有之。唱词内容丰富,其中念唱的《上坛经》等反映了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主要道具有师刀、令牌、羊皮鼓和用牛角做的卦等。它也是羌族“释比文化”与佛教、道教、地方戏曲等相互影响的产物。端公作法都要收取报酬,……[详细] |
《安县志》(91年版)记载:清嘉庆年间(1851—1861),秀水办有不二老、不二斋纸铺,次有立胜、正兴荣纸铺。民国年间,各大场镇共有10余家纸铺,除经营文具、纸张业务,使用木版、石印印制课本、信笺之类,主要生产民俗用品。其中,狮灯、龙灯、笑头、彩莲船、纱灯、莲花灯、兔儿灯之类,用于新年、节日开展活动,供人观赏;“陪灵童子”、“金童玉女”、“开路将军”、“金山银山”、“万民伞”、“童幡宝盖”、“纸……[详细] |
刮痧:寻来银器,例如银元、簪子等物,醮上菜油反复刮手肘靠内处或肩胛骨附近,直到把皮肤刮红为止,可治愈感冒、霍乱、中暑等症。何时传入安县,尚未发现确切史料,民国以来流传于安县城乡,近年做“安利”的常以此招揽顾客。打火罐:玻璃瓶(竹简)口醮水,放入点燃的小纸团(使瓶内空气膨胀),随即将瓶口紧贴患处吸住肌肉。摔伤或扭伤,内积淤血,可用此法治疗。若将皮肤用碎玻璃稍稍擦破,再打火罐,效果更好。流传于安县农村……[详细] |
安县谷花糖历史悠久,生产谷花糖的重要原料是麦芽糖(又称情糖)、稻谷、芝麻、花生等,谷花糖出现的历史悠久,制作方法是:将适量稻谷洗净,放在锅里加热炒制,炒至米花起锅,后去杂等待,然后熬糖拌和,加花生、芝麻等压制成型,最后切块,包装。可口的谷花糖便制成了。……[详细] |
焦鸭子制作工艺考究,讲求精益求精,通过选上等土鸭子,秘制卤水,卤汁里加入各种适量的香料,把握好卤制时间,经过传承人的卤制,便制成美味可口的“焦鸭子”了。将适量稻谷洗净,放在锅里加热炒制,炒至米花起锅,后去杂等待,然后熬糖拌和,加花生、芝麻等压制成型,最后切块,包装。可口的谷花糖便制成了。鲜米粉的制作讲究的是鲜,通过选用优质大米,经过打粉、加水和匀、制成米粉,便买到各大米粉店制成美味早餐米粉了。……[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