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绵阳市特产

绵阳市民俗文化

  歧伯行乡(又称医祖行乡),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群众性活动和民间文化活动。歧伯是中医药始祖、与炎黄二帝同时代的历史人物,曾与黄帝共论人的养生之道,他对黄帝提出的1088个医药题目,作了系统、科学地解答。后人以此著成中华第一部中医学的巨著《黄帝内经》,歧伯乃古“歧舌国”人,作为歧伯故里的人民敬歧伯为“药神”,发生瘟疫流行时抬着歧伯神行乡游,便可消除瘟病,故又尊他为“药神”。“歧伯行乡”从古至今……[详细]
  独角木偶,是用一布围先将自己围起来,占地不过几个平方米。然后将川锣挂起,大钵绑在两个膝盖,左脚再套一付苏铰,马锣、小锣摆在面前小桌上,右手执锤打锣和其他需要打的响器,左手操纵木偶(木偶就挂在布围的左右方),然后先打一遍“闹台”锣鼓,便开始演出,一般演出大约两个小时左右。独角木偶演出形式,在绵阳市乃至全国尚属罕见。因为在演出过程中,一人既要唱,手上、脚上还要打川剧锣鼓,同时根据剧情需要还要操纵木偶,……[详细]
  竹琴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曲艺,缘于商朝,一般在茶馆演出,很能反映四川的民俗文化,地方特色很浓,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唱腔又很优美,深受百姓欢迎。四川竹琴又称为道琴(情),初为道士劝善说道的古老艺术。以竹筒鼓、简板和碰铃伴奏演唱。民国初年始称为竹琴。其表现形态为:一般由一位艺人自打自唱,也有四五人一组座唱的。竹琴内容以说唱历史故事、历代英雄、好人好事为主,其表现内容包罗古今故事,世态百相,表现人性的七情六欲……[详细]
  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向藏东高原过度的高山峡谷地带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是我国羌族最主要的聚居地,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全县幅员面积2869平方公里,辖3镇17个乡,总人口14万人,共有羌、藏、回、汉18个民族,其中羌族9万,占全县总人口的56.9%,占羌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北川于北周天和元年建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在封建社会,长期由当地土司管理。2003年7月6日,国务……[详细]
  凯河镇吴国柱表演的评书是典型的川渝评书流派,属文武兼有的评书擂带黄曲艺类别。评书的表现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现雏形,孔子的得意门生孟子应是最早的评书表演者。相传到唐朝,某说书人给皇帝、众大臣谈古论今,因时间长而皇帝睡去,而大家不敢惊醒。后皇帝赐物给说书人,如见皇帝欲睡,即以物醒之,也就是现在的醒木。历经宋、元、明、清到民国。解放后,评书得到振兴,20世纪50年代最兴旺,十年文革给评书表演以沉重打……[详细]
  石雕亦称“石刻”,是中国古代的石雕、陶雕、木雕、铜雕、泥雕等五大传统雕塑之一,有着辉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它是原始先民谋生的手侧面,并且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殿现形式。论其特点可分为两类:一类书面充盈,紧凑饱满,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富于装饰性;另一类书面简洁大方,疏密相同,构图大势开合,如同收画艺术,且以浅浮雕、线雕为主,擅长用光线是非曲直亲筋物。石雕艺术表现形式自始至终受……[详细]
  剪纸艺术是汉民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剪纸是一种艺术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详细]
  刘长贵制作的盔头主要有皇冠、凤冠、紫金冠、五佛冠、男帅盔、女帅盔、胡蝶盔、将盔、霸王盔、阎王盔等,附件包括武将大小额子、女大小额子、女妆头(含转盖、挖耳、编凤、正凤、锁线、并边等),以上为武堂盔头。文堂盔头主要包括王帽、角角巾、二生巾、学士巾、斗蓬巾、披披巾、武生巾、员外巾等。盔头制作工艺主要有以下程序:一、打纸板:即根据制作盔头的需要,先打好硬纸板备用;二、晾干下料:将打好的纸板晾干后,按所制盔……[详细]
  “揪揪会”在三台县立新镇、黎曙镇、三秀乡,中江县黄鹿镇、双凤乡,绵阳市涪城区玉皇镇、关帝镇等镇乡具有深广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传承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至二十日,远近城镇乡村中的男女老幼、青年妈妈都要带上自己的孩子,古时骑马坐桥,现在乘座各种车辆或步行聚集在斗真观山顶朝会,会期上万人次,热闹非凡。先祭斗姆妈妈神,然后自由认识,说笑嬉戏,0时可以相互揪身,以此为乐而不犯讳。参会者认为,谁揪的次数越多,……[详细]
  据传陕西布龙地师名廖道,自陕西“龙尾山”布龙至此,确认此地是龙头山脉。在山脉正点处压了一枚穿眼铜钱为记。不久当地又有一布龙地师名侯道也布龙至此,又确认此地山脉是龙头,在正点处插了颗金针为记。廖道从陕西运来金骨正要埋藏时,正好碰侯道,两个互争不让,闹到府衙,经查证实属,金针插入铜钱穿眼之中,判断为“金针插铜钱,二家都无缘,打公修庙宇,太平千万年。”“龙头山”之名从此轩然传开,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龙……[详细]
  蚕姑庙会是以始蚕兴衣的发明家、黄帝元妃嫘祖即蚕姑为主题,以桑蚕文化、丝绸文化为依托,以嫘祖故里众多的蚕姑庙为场地,由地方人民兴起和形成的群体性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并在古今的流传中已约定成俗。蚕姑(嫘祖)逝世后,故里盐亭的民众为缅怀蚕姑首创栽桑、养蚕、抽丝、编绢、制衣,开启人类衣着文明的伟大功绩,不忘人文母祖造福后代儿孙的洪恩,便在地方的蚕姑庙、丝姑庙、先蚕庙、嫘祖庙、蚕神庙于农历二月十日蚕姑的生日举……[详细]
  “白马-民俗剪纸工艺”是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盆地北沿,川甘陕交界部,白马-聚居区的一种驱邪祭祀祈福性剪纸工艺。白马-是一个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白马-自称“贝”,总人口约一万余人。由于其独具的民族特性与多种史籍中所载“白马氐”极为相似,经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专家论证,认为白马-极有可能就是我国历史上曾非常活跃与强大,却在唐以后突然湮灭了的氐人的后裔。白马-聚居区,包括绵阳市平武县……[详细]
  梓江龙是盐亭县安家镇独具梓江流域水文化特色的一种龙舞,2011年7月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梓江龙舞起源于“龙灯驱雨除水患,鞭打鳌鱼死江边”的传说。远古时候,在梓江中有一条鳌鱼精,常常兴风作浪,危及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明朝某年的六月,鳌鱼精又在江中掀波作浪,乌云滚滚,狂风骤起、暴雨倾盆,洪涛霎时间便淹没了安家场镇两岸的村庄、田园。三天三夜,雨不停点,洪水滔天,乡民们扶老携幼,逃到高山坡上躲……[详细]
  1300年前,四川彰明(今属江油市)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唐代天才诗人李白。李白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他以极具天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我们创作了近千首色彩瑰丽、内容丰富,风格奇特的优秀诗篇。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承和发展了屈原和庄子开拓的浪漫主义传统,把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推进顶峰的杰出诗人。是中国民族走出国门,赢得世界声……[详细]
  “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云集山歌”历史悠久,源于清末民国初期,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文化匮乏,山里老百姓为抒发情感而自创,传唱至今,已逾百年,逐渐发展为具有浓厚乡村气息和山区特色的“云集薅秧歌”。它曲调优美,歌词朴实,独具韵味,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和丰富的艺术特质。尤其尾音富于特色,因而唱得亮,传得远。云集薅秧歌多在户外演唱,其曲调往往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是劳动人民用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