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在桥脚歇。螃蟹把我耳朵夹个缺,杀个猪儿补不起,杀个牛儿补半截……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颁奖典礼上,一群身着大巴山传统服饰的孩子们翩翩起舞,以稚嫩的童声演绎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巴渠童谣,赢得了参会外宾们的热烈掌声——经通川区收集整理申报,2007年3月,“巴渠童谣”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详细] |
达州市达川区安仁板凳龙,产生于达县安仁乡、流传于周边达川区麻柳、檀木、花红、东兴、大滩等20余个乡镇。它是一种以板凳为道具的民间舞蹈,2007年列入四川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仁板凳龙是“湖广填四川”时湖南籍移民引入的,由乡民世代相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很久以前,安仁遭受极为罕见的旱灾,为发泄对龙王爷渎职的愤怒,人们把稻草用篾条绑在长条板凳上,令一壮汉背负着匍匐爬行,旁边的人……[详细] |
谭氏子孙龙既是一种民间舞蹈,也是一项民间体育活动。流行于达州市达川区东南方的安仁乡,2009年7月被列入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扩展项目保护名录。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湖广填四川”时,湖南籍移民从湖南省安化县来川,定居达州安仁乡。初来时,为了家族在异域他乡能够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和谐平安,入川始祖根据湖南湘中地区的龙舞锥形,再融入川东地区特色,创制了子孙龙,300年来,当地谭氏移民的后裔们,……[详细] |
火龙,是指产生在川东北部达川区石桥古镇一带的民间纸扎工艺;烧火龙,就是正月间晚上用烟花烧“龙”和耍龙的人。2009年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桥烧火龙活动作为一种民间民俗文化在石桥古镇代代传承,并先后流传于通川区、渠县、营山、平昌等地。石桥是达州的一个小镇,始建汉代,明末战毁。清顺治年间“湖广填川”移民重建。石桥“耍火龙”的习俗始于清顺治“湖广填川”时期,相传,“湖广填四川”的各地移民,……[详细] |
达州“元九”登高,是绵延上千年传承下来的一项盛大的登高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初九,达州全城数十万人清晨倾巢出动,登高踏青,野炊山间,极目远眺,日暮尽兴而归。攀高望远,既是纪念先贤元稹,又是借此祭天祈福,期待一扫往岁的不快,迎来新年万事畅达。2009年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达州人“元九”登高习俗的由来一直存在着两种说法:一种是为纪念玉皇大帝。古时达城翠屏山上有玉皇大帝庙,正月初九是玉皇大……[详细] |
余门拳流传于川东北地区,尤以宣汉县的南坝镇闻名。它以强硬的姿态,和“得饶人处且饶人”、“化干戈为玉帛”、“退一步海阔天空”等柔软的处世哲学一起,共同组成了广为乡邻认可和接纳的生存智慧,承担着维系家族荣誉,维持乡村生态平衡的使命。土家余门拳于2008年正式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宣汉县志》和《四川武术大全》记载,东汉末年,大医学家华佗创编了“五禽戏”后被曹操杀害,其门下两名弟子吴普、樊问逃离……[详细] |
拗棒是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并流传于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境内的一种特殊的民间游艺。2007年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江拗棒的雏形是人们在劳动歇憩时,用抬石头的两根杠棒“十”字相架,让一人坐于棒上,被伙伴们拗上拗下的一种喜乐逗趣的游戏。清末,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屈膝强权,对内肆意压榨,广大劳动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出于对统治阶级的义愤,人们将“十”字相架的杠棒换成专门制作的由八人肩抬的大拗棒……[详细] |
渠县竹编工艺以渠江镇为中心,流布于渠县境内。渠县地处四川东北部,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尤其盛产慈竹,为竹编工艺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渠县竹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三百多年前,生活在这一带的古代人即已开始用竹材编制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到唐代,渠县竹编业已十分发达,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人们住竹房、坐竹椅、背竹筐、戴竹笠、持竹扇,处处都会用到竹编制品。入清以后,渠县的竹丝宫扇、细篾凉席等名噪一时……[详细] |
三汇彩亭会是流传于四川省渠县三汇镇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它以亭子造型和表演为主要特点,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在街道或广场进行表演。三汇镇地处四川东部华蓥山北段西侧,跨州河、巴河、渠江,交通发达,物产丰富,商贾云集,经济活跃,彩亭会就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发展起来。清代初年,彩亭会开始在三汇形成,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年间逐步趋于兴盛。新中国成立后,三汇彩亭会成为当地民间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在群……[详细] |
中国民歌体裁劳动号子的一种。亦称“岩工号子”、“送石号子”。流传于南方的开山采石工地,其中以四川、湖南、浙江、福建等省为最普遍石工号子的歌词有两种一种是无特定内容的劳动呼号;一种是触景生情的即兴编唱和传统叙事歌词,如《孟姜女》、《唐僧取经》之类。后者歌词多为7字上下句或4句为一段。歌唱时每句第4字和第7字之后常加入节奏性很强的呼号声音乐特征①多为套歌结构形式根据劳动程序,一般都包含有:到采石场时唱……[详细] |
薅秧,是指我国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人们在插秧后不久就进行的一次除草拔秧的田间劳作,拔秧的目的是为了给秧苗松土,一般情况下,一熟水稻会进行三次薅秧,薅秧的动作也极为简单机械,或用脚踩、或用手拔,可以想象,人们一边薅秧,一边拉家常、谝闲话,或者打情骂俏等,渐渐地,这些相互的交流就成为了简单机械劳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也就慢慢演变成了现在“薅秧歌”。特点薅秧歌一般由两句、四句的七言歌词组成一个完整的曲调……[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