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祭土神和苗神”,是贵州印江县土家族祀祭性节日。主要流传于印江县的板溪镇。板溪镇地处印江自治县城北面16公里,素有印江“北大门”之称,东与天堂镇相连,南与朗溪镇接壤,北与杉树乡、沙子坡镇毗邻,西与峨岭镇相接。东去5公里就是上洞、下洞二村,一条低谷河流将二村切割,遥遥对峙。这里山堡颓顶,土地贫瘠,属页岩沙层构成,水源奇缺,河流低落,聚居居民只能倚河而居。祭风神始于元朝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详细] |
万山鼟锣,是万山特区黄道等侗族同胞中最为独特、古老,保存最为完整的民族文化艺术。黄道侗族乡位于万山特区东南方,距县城15公里,东南接湖南省芷江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西北邻万山镇、高楼坪侗族乡、下溪侗族乡、敖寨侗族乡。全乡辖12个村,110个村民小组,148个自然村寨,面积92平方公里,人口13543人,有侗、苗、回、布依、仡佬、土家6个少数民族,其中侗族占96.3%。在侗族乡黄道村,据说有一年的腊月……[详细] |
仡佬族敬雀节是石阡县仡佬族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民俗活动,现仅流存于贵州省石阡县坪山乡佛顶山下的尧上仡佬族人家。敬雀节,古时也称禁脚节,活动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曾流行于石阡县18个乡镇中的11个仡佬族侗族乡的仡佬族村寨,其中尧上仡佬族村民每逢鸡年便在宗祠和露天场所,请上佛家、道家班子或戏班来祭祀娱神,开展敬雀节祭祀活动。据尧上村老人介绍,早在唐代,仡佬先民就于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对神鹰和祖先举行祭……[详细] |
土家族民歌分布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所有乡镇,主要在和平、沙子、谯家、淇滩、夹石、官舟、客田、洪渡、思渠、土地坳10个镇;晓景、中界、甘溪、板场、黑水、黑獭、泉坝、中寨、黄土、新景、塘坝、后坪12个乡。是土家族在生产、生活劳动中面对大山,用以抒 感、传递信息、调剂情趣、振奋精神的重要方式。有情歌、劳动歌、叙事歌、礼仪歌、劝诫歌、调侃歌、生活歌等等。比如《望牛山歌》《这山没得那山高》《砍柴歌》等等歌……[详细] |
赛龙舟是铜仁多民族共同参与的传统游艺体育活动。铜仁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居住着苗、土家、侗、仡佬、满等多个少数民族。铜仁因水而兴,地处武陵山脉中部,依锦江下洞庭、入长江。在古代,这里是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舟楫往返,商贾云集”,素有“黔东门户”之称。自古以来,象征着团结精神与竞争意志的龙舟竞渡,便是铜仁最具特色的民间传统习俗。每年四五月间,天气回暖,各村各寨的村民便将搁置了一年的龙船“油”上桐油,画上……[详细] |
玉屏箫笛用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出产的竹子制成,遂因此而得名。玉屏箫笛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竹管乐器,以音色清越优美、雕刻精致而著称,它是玉屏当地侗、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工艺价值。玉屏箫笛也称“平箫玉笛”,因箫笛上多有雕刻精美的龙凤图案,又称“龙箫凤笛”。据记载,其中的平箫系由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的郑维藩所创,玉笛则始创于清代雍正五年(1727)。平箫玉笛往……[详细] |
四月八是苗族传统节日,又称“亚努节”,即农历四月初八。传说古代有一个名叫“亚宜”的苗族首领,领导苗族向统治者进行斗争。他曾组织各寨苗族头人在现在湖南凤凰的“喝血坳”喝鸡血,发誓共同联合,战斗到底。并约定四月八日在某山聚众起义。起义后,义军连连获胜,一直打到四川、贵州。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亚宜不幸战死在贵阳市喷水池附近。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便于每年的四月八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追思亚宜的业绩……[详细] |
仡佬族民歌流传于石阡县花桥、坪地场、青阳、五德、聚凤、龙井、龙塘、白沙等。仡佬族民歌是在石阡仡佬族聚居地之中流传最广泛,音调最丰富的一种体裁。常常演唱于山野、田间,其内容主要反映仡佬族青年男女的婚恋生活。石阡仡佬族民歌形式规整,演唱十分自由。在七言的歌词中,常常在前四字的停顿处和句子结束时自由甩腔,表现出四、三的句子结构特征。采用音头上滑、音尾下滑、长音填充等润腔方法。旋律大多自由奔放,体现了武陵……[详细] |
“过赶年”是印江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它既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一个纪念抗倭战争历史的节日。印江土家族人为亲人壮行而提前过年的习俗称为“族年”,亦称“过赶年”。印江土家族“过赶年”主要流传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17个乡镇。以印江以永义乡团龙村、木黄镇新民革底村和板溪镇上洞村为代表的土家族村寨的赶年习俗较为完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部,面积1969平方公里,辖1……[详细] |
“土家舞龙”活动是德江县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民间传统习俗,21世纪以前,德江土家舞龙主要以乡镇为单位出现,并把表演重点从农村迁徙到了县城;21世纪以后,除煎茶、潮砥等中心集镇外,主要集中于县城各街道。德江县位于云贵高原东北部娄山山系与武陵山系交界处,系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多省(市)结合部。德江县取名乌江,据史志记载:“德江,古延江,今乌江也。”由于是连接荆楚和西南边陲纽带,自古享有“黔北门户”……[详细] |
金钱杆,又名霸王鞭、赶山鞭、打洋钱、打花棍、打钱杆等,是江口地区传承下来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民间舞蹈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江口县的双江、桃映、怒溪、闵孝、德旺、民和、官和等乡镇的十多个村寨。江口,位于贵州高原向黔东——湘西低山丘过渡地带,在江口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地缘的关系,受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影响较大,这种外来文化与当地土司文化的融合,形成了这一地区特殊的文化特征。“金钱杆”作为江口地区广为流传的……[详细] |
侗族民俗“悄悄年”是位于石阡县甘溪乡铺溪村冯姓侗寨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民俗的表现形式。石阡,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隶属铜仁市,总面积2173平方公里,东毗江口、岑巩,南接镇远、施秉,西连凤岗、余庆,北交思南、印江,是一个深处贵州东北部腹地的山区县。石阡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山地多、平地少,五陵山脉之南支斜贯全境。关于“悄悄年”的起源无明确历史记载,但据当地老人讲述,“悄悄年”是侗族世代传承下来的一……[详细] |
江口国画石,产于江口县德旺乡坝梅村。该石为不规则形岩板,石质底蕴瓷光,呈乳白色。石中有粉、黑、淡绿、褐黄等色纹,呈现出人物、动物、花鸟、山水、庭院、楼阁等图案,层次感强,颇似一幅幅浓郁的中国画, 故称之为国画石。江口国画石装饰出来的工艺品极具收藏价值。……[详细] |
赶坳是侗族的传统节日,过去每年的赶坳日是在过社前后举行或在约定好的时间进行赶坳活动,故在民和、张屯、铁厂一带的群众又称之为“赶社场”。这天,青年男女着节日盛装,邀约赶坳对歌,表达爱情,盟定终身。赶坳或赶社场的地址,多是在一些山坳口,风景优美的平旷地方。赶坳这天除青年男女对唱山歌、斗画眉和一些文误活动外,山坡变成了集市,有耍猴戏说书的、小商小贩经营日用百货的、设摊做小吃的等等,应有尽有。男男女女、老……[详细] |
“说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民俗活动,主要流传于石阡县花桥镇坡背村,活动范围辐射到全县各地。石阡,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隶属铜仁市,东毗江口、岑巩,南接镇远、施秉,西连凤岗、余庆,北交思南、印江,是一个深处贵州东北部腹地的山区县。石阡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山地多、平地少,五陵山脉之南支斜贯全境。石阡多地下热泉,素有“热泉之乡”的美誉。说春,古名“鞭春”,其俗渊源甚古,时至今日,每岁“立春……[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