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黔东南州特产

黔东南州民俗文化

  在榕江县北部的,两汪乡的空伸、空烈一带居住着数百户苗族同胞,这支苗族,妇女头裹锥形头帕,身着百褶裙,长仅有16厘米左右,被誉为世界超短裙故乡。这支苗族勤劳手巧,她们所做的裙子,除绣花丝线和衬底用的绸缎外,均为自种的棉花,自纺成纱、自织成布,白染自缝而成。所穿的衣服袖口大而短,领口满襟,多数镶有色彩艳丽的栏干和绣有精美的图案,穿着古朴、大方、潇洒。青年妇女还配上一副绣有精巧鲜活的鱼、虫、花、草等图案……[详细]
  踩鼓节流传于贵州的凯里、丹寨、雷山等县的苗族地区。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猪场天,苗族青年男女自动聚集于当地规定的歌场上踩鼓。这种鼓是用实心楠木挖空、两端绷以牛皮作成的。届时,由一个有威望的老人,将放在他家的楠木鼓和鼓架一齐搬进鼓场,并用力敲鼓,人们都闻声前来翩翩起舞,年轻人趁机择偶;老年人也穿着新衣,围着楠木鼓唱古歌。舞毕,姑娘们便拿出亲手编织的花带,敬献在楠木鼓上,表示对楠木鼓的感恩。人们尽情欢唱……[详细]
  四十八寨歌节是黔湘边区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缩影。该歌节历史悠久,具体起源于何时,由于当时少数民族没有文字,没有留下记载,史书、方志、族谱等虽对其进行了叙述,但就其历史起源,没有明确的定论。从流传于民间的歌谣来推断,四十八寨歌节起源于部落首领时代,至清雍正时期达到顶峰,清乾隆至民国时期走向成熟期,新中国成立后再兴热潮,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步走向衰落,几经兴衰更迭,曲折发展,至今歌节在人们的心中依……[详细]
  侗年,侗语称凝甘,又称冬节或杨节。冬节原为侗族杨姓节日。最初以杨节为侗年的是贵州省黎平、榕江、从江三县部分地区(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间)。后来互相仿效,人们逐渐过起了侗年。20世纪80年代初,经各地侗族代表人物决定,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侗年。节日期间,各家或杀猪宰羊,或杀鸡杀鸭,请客访友,宴饮作乐。节日前一天,备豆腐、鱼虾,当晚用酸水煮熟,经一夜冷却成“冻菜”,节日当天便以“冻菜”祭祀祖先。这……[详细]
  侗族刺绣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形式,绣品不仅图案精美,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其反复绣缀的工艺还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侗族刺绣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侗族的刺绣品上,还有些独特的起点缀作用的附属物。如苗族使用的附属物有较厚金黄色纸片,还有铜片和玻璃斤。这些附属物大多为圆形,也间有方形和三角形的。绣在图案上,可以填充空间,组成线条,还可利用它的色泽增加服饰品的光彩。当姑娘们在节日里穿戴上这些服饰翻翻起舞时,人们……[详细]
  侗族“月也”,意为集体游乡做客,是侗乡的一种社交习俗。侗族某一村寨的男女青年按约定到另一个侗寨做客,期间要举行赛芦笙、对歌等活动。以春节期间的“月也”(也称“也哼年”)最为盛大和隆重,“也哼年”一般由歌队、芦笙队、侗戏班组成。芦笙队在走村串寨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吹奏不同的曲目,包括过寨曲、通报曲、进寨曲、拦路歌、开路歌、祝福歌、告别曲等。“月也”流行于南部侗族地区的从江、榕江、三江、龙胜、通……[详细]
  苗族分布在我国西南数省区。按方言划分,大致可分为湘西方言区、黔东方言区、川滇黔方言区。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带是全国苗族最大的聚居区,大致包括凯里、剑河、黄平、台江、雷山、丹寨、施秉、黄平、镇远、三穗,以及广西三江和湖南靖县等地。在此广大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俗称“古歌”或“古歌古词”。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详细]
  苗族三大方言区都有在丰收后的卯日或辰日、亥日、丑日过苗年的习俗,只不过由于汉文化的影响,在各方言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受冲击而弱化、矮化的现象。但在丹寨、雷山等地的许多苗寨中,“苗年”仍旧是他们最为隆重的节日,与汉族的“春节”不同,苗族过“苗年”是在同一周期而非同一日,即使在同一地域的同一支系中,“苗年”也并不是在同一天过,而是按照寨老协商,各苗寨按顺序择吉日“过年”。这样的方式,是苗族人“鼓社”“议榔……[详细]
  在贵州省清水江、都柳江流域的苗族聚居区,苗年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自古至今,这一地区的苗族一直使用着与汉族农历不同的苗历,苗历岁首即为苗年。当地过苗年需通过协商按顺序进行,这使得不同苗寨可以在不同年份轮流成为节日狂欢的中心区域。苗年是苗家一年劳作的结束与欢乐的开始,苗年期间人们走村串寨,你迎我往,杀年猪、打糯米粑、祭祖、吃团年饭、喝串寨酒、跳芦笙舞,部分地区还举行斗牛、斗鸟、赛歌等活动,喜庆活动……[详细]
  贵州省丹寨县位于云贵高原南缘的斜坡地带,这里的多民族聚居山区以苗族嘎闹支系为主体,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使生活和劳作在这里的苗族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将现在能收集到的古老服饰进行对比,发现七个亚族群古装的差别十分微小,其中最能保持原貌的是“雅灰型”的百鸟衣。经过发展,各亚族群服饰的区别日益增大,但仍有一个共同点,即竭尽其能地以刺绣或蜡染技艺展示苗族嘎闹支系所崇拜的鸟图腾,将鸟纹表现得淋漓尽致。对……[详细]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同胞的主要聚居地,共有苗族一百七十余万人,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苗族素“百草皆药,人人会医”之称。苗族民间流传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三千苗药、八百单方”之说,对疾病的病因、诊断、用药,药物的命名、加工炮制、养生保健都有独具民族特色的方式方法,形成了两纲、五经、三十六大症、七十二疾、一百零八小症和四十九翻的理论体系。苗医掌握的疾病有二百余种,广泛涉及内、外、妇、……[详细]
  台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中部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清水江南岸,东南与剑河县交界,西南连接雷山,西邻凯里,北与黄平、施秉毗邻。总体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陡降。清水江环绕县境北端,巴拉河、翁你河、翁密河自南向北、向东流淌,注入清水江。沿途形成叠帘式的瀑布和险滩,景观十分壮丽。有近百条溪河把全县大地切割极深而破碎,形成中山、低中山、中低山和低山山地,群山葱绿,林木苍翠。境内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详细]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佩戴首饰的习俗,其中尤以苗族、彝族最为突出,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等省。苗族制作和佩戴首饰的历史悠久。唐代诗人刘禹锡贬官至湘西,曾赋诗描述苗族佩戴“银钏金钗”的状况。宋代洪迈《容斋随笔》称苗族首饰以银、锡为之,长一尺余。明代《黔记》则谓贵州苗族“未娶者以银环饰耳,号曰马郎,婚则脱之”,而黎平“富者以金银耳珥,多者至五六,如联环”。苗族银饰品种很多,包括项圈、银钏、银冠、银花、银腰……[详细]
  在丹寨县北部南皋乡西部深山中的一个谷地里,还存在着古老的造纸技艺,人们称其为石桥古法造纸。石桥距县政府驻地30公里,距南皋乡政府6公里。这里属低山地貌,地势东高西低,村寨坐南向北,清水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南皋河呈S型绕寨而过,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石桥白皮纸作坊旧址在天然石桥50米对面大岩壁下。《八寨县志稿》称:“龙藤壁”。当地人称“大岩脚”。石壁宽约百米,高约八十米。石壁前倾,完全遮住风雨,是一座……[详细]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同胞的主要聚居地,共有苗族一百七十余万人,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苗族素“百草皆药,人人会医”之称。苗族民间流传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三千苗药、八百单方”之说,对疾病的病因、诊断、用药,药物的命名、加工炮制、养生保健都有独具民族特色的方式方法,形成了两纲、五经、三十六大症、七十二疾、一百零八小症和四十九翻的理论体系。苗医掌握的疾病有二百余种,广泛涉及内、外、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