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海菜腔是海内外知名的云南彝族特有的民歌品种,它又称大攀桨、倒扳桨,俗称石屏腔,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彝族尼苏人村落。石屏彝族海菜腔属海菜腔变体的民歌,与其他三种变体曲调沙悠腔、四腔、五山腔并称“四大腔”,彝族称之为“曲子”。海菜腔歌唱历史悠久,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深受明清时期汉族移民所带来的汉族文化影响。清代以来的地方志中,有很多关于海菜腔歌唱的记载和诗文。一首完整的海菜腔曲……[详细] |
屏边苗族,自称有五个支系。有“青苗”、“花苗”、“黑苗”、“白苗”和“绿苗”。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屏边苗族妇女服装服饰改变很大,原来的老式服装服饰已基本不存留。上装仿“花苗”缝制改变不大,下装仿“青苗”缝制,大多数已改变为机织机卷百皱裙,且花色异样,款式不拘一格。过去没有的,现在已有所创新,如镶饰玻珠、塑珠等,脚已改穿国家生产的布鞋、胶鞋、皮鞋等。但各支系均有所不同。“青苗”妇女服饰美观、大方、好……[详细] |
石屏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等,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彝族村寨,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详细] |
“蒙自过桥米线”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食用方便、风味独特,为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品牌。蒙自传统过桥米线由米线、汤和配料三部分组成,集中原和边疆饮食文化之大成,多种味质不同的食物烹制在一起,形成营养丰富均衡、鲜美可口的独特佳肴。蒙自过桥米线食用方便快捷,流传地域广,易于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已荣获“中华名小吃”荣誉称号,为全国人民所熟知,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蒙自过桥米线于2014年进入第四批国……[详细] |
哈尼四季生产调,是对举世闻名的哈尼梯田农耕经验的总结。哈尼四季生产调深刻地阐述了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更替中的打埂、培育谷种、撒秧、插秧、打谷子、入仓等劳动全过程,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演唱时,没有表演动作和乐器伴奏,其音调古朴、庄严,且平缓、稳健。2006年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人朱小和于2007年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详细] |
苗族花山节,是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流传于云南省各苗族聚居区。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初七,苗族同胞聚集在一起,共同欢庆花山节。苗族花山节又称“采花山”,整个活动有立杆、祭杆、闹杆、收杆四个程序,每个程序都有特定的内容。苗族花山节是一个缅怀祖先、褒扬英雄、凝聚民族精神、充满幸福、欢乐的节日,承载着苗族许多古老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是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凝聚民心、连接民族感情、增进民族团……[详细] |
铓鼓舞,哈尼语称“虎堵补鲁搓”,以铓鼓为道具,由哈尼族男性表演的民间传统舞蹈。铓鼓舞流行于建水县境南部坡头、普雄两个乡,8个哈尼族村寨,是哈尼族祭祀寨神“昂玛”的重要组成之一。铓鼓舞古朴深沉,粗犷豪放,韵律新颖,表现出哈尼人民团结、统一的民族凝聚力,勤劳勇敢、淳朴豪迈的性格。铓鼓舞于2014年进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详细] |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始创于清雍正年间,属于汉族传统的金属制作工艺,为石屏县岳家湾村岳氏家族特创。用这种方法制作成的花瓶、香炉、酒器、茶器、文房四宝等工艺品呈现出古色古香、典雅别致的韵味。传世文物有乌铜走银山水纹墨盒。走银即镀银,先用铜熔化后做成坯,乌铜走银即在在坯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在阴刻的纹饰内将银(或金)水走入细密的的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再用祖传工艺使底铜变成黑色,并透出银(金)纹图案,……[详细] |
哈尼哈吧,中国哈尼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尼哈吧”哈尼语意为哈尼古歌,是哈尼族社会生活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民间歌谣,是有别于哈尼族山歌、情歌、儿歌等种类的庄重、典雅的一种古老歌唱调式。“哈尼哈吧”涉及哈尼族古代社会的生产劳动、宗教祭典、人文规范、伦理道德、婚嫁丧葬、吃穿用住、文学艺术等,是世世代代以梯田农耕生产生活为核心的哈尼人教化风俗、规范人生的“百科全书”。被誉为“无文字的百科全书”,……[详细] |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历史悠久,它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以普春村为中心的数个哈尼族村落中。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包括了歌颂劳动、赞美爱情、讴歌山野田园美景等方面的内容。曲目以《吾处阿茨》(栽秧山歌)和《情歌》最具代表性。演唱方式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人声帮腔两种。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场合多样化,梯田、山林和村寨都可以是其的表演空间。伴奏乐器均由民间歌手自己制作,三弦、小二胡只在普春村……[详细] |
哈尼族四季生产调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建水等县的哈尼族聚居区,其起源时间的下限不晚于唐代。作为山区梯田生产技术及其礼仪禁忌的百科大典,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包括引子、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五大单元的内容。引子部分强调祖先传承下来的四季生产调对哈尼族的生存所具有的意义,其余部分按季节顺序讲述梯田耕作的程序、技术要领,以及与之相应的天文历法知识、自然物候变化规律、节庆祭典知……[详细] |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目前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其中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国的少数民族分布广阔,各民族的形成,经历了至少两千多年的分化或融合过程,民族文化也都有着各自长期发展的历史传统,民族服饰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容格外丰富。本期为您展示的是哈尼族服饰。哈尼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详细] |
阿细先基,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口传创世史诗,发源并广泛流传于弥勒县西山地区的阿细人聚居地。阿细先基是彝族阿细人的“根谱”,也是阿细人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表征,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体现了阿细人探寻自然、认识自然的执著、勇武与睿智,折射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2011年进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详细] |
“二月初二龙抬头,大仓满来小仓流”,这是彝族民间盛传的歌谣。3月12日,蒙自尼苏小镇热闹非凡,一年一度的彝族传统祭龙节如期举行,但今年统祭龙却不平凡响,格外引人,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成千上万游客欢聚一起,并享受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美食和文化大餐。在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大地逐渐复苏,新的一年生产劳作也将开始。传统的彝族祭龙节就是在这……[详细] |
瑶族据称是九黎三苗的后裔,分布在广西、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省。云南的瑶族大约有21万,主要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此外,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屏边、金平、河口等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腊县及普洱市的景东、江城、墨江等县都有分布。云南瑶族支系繁多,有蓝靛瑶、红头瑶、山瑶、板瑶和沙瑶等。红河州南端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地处亚热带,风光旖旎。马鞍底乡是一个民族聚居乡,原始森林苍苍莽莽,树林叠翠……[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