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云南许多民族喜爱和普及范围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傣族剪纸为其中特色突出者之一,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傣族剪纸最早见于本民族祭祀所用的纸马,后来在佛教文化和汉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喜庆、宗教、丧葬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在喜庆节日中剪纸多用金、红、绿、黄色;在丧事中则多用金、蓝、紫色。其剪纸内容与宗教活动及对生产生活的审美情趣密切相关。傣族剪纸分“剪”与“凿”两……[详细] |
目瑙纵歌又称“总戈”,意为“欢聚歌舞”,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聚居区,是景颇族最为隆重的传统民族节日。目瑙纵歌产生年代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目瑙纵歌的最主要活动是跳目瑙纵歌舞,正式活动前,人们在舞场中心立起四根木柱,用来祭祀太阳和指示舞蹈路线。柱侧置刀、矛,象征人民强悍刚毅的性格。根据目瑙舞起源于鸟类舞的传说,在柱档两端设木雕犀鸟、孔雀各一只。柱前立活竹高竿,表示生命常青。上方挂……[详细] |
傣族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鸟”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孔雀舞是傣族人们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在傣族……[详细] |
阿昌族历史悠久,人口3.2万,其中1.2万人居住在梁河县。阿昌族民歌种类繁多,许多歌种在曲调、歌唱形式等方面独具特色。按体裁划分,阿昌族民歌有山歌、叙事歌、礼俗歌、祭祀歌和舞蹈歌等种类。山歌是男女青年情歌对唱的主要曲调,称为“扎尼斯脑克”山歌调,即最古老的情歌调,双方从相识到分别都有成套的歌唱内容。叙事歌包括多种叙事长歌,主要有“毛舌勐舌”(即造天造地之意)和“麻兰调”(缅怀调,为逝去的老人而唱)……[详细] |
阿昌族的长篇诗体创世神话《遮帕麻和遮咪麻》主要流传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阿昌族群众中,以唱诗和口头白话两种形式传承至今。阿昌族人口有三万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九保、曩宋和陇川县户撒三个阿昌族乡。在阿昌族宗教及民俗活动中,要念诵全部的《遮帕麻和遮咪麻》。普通百姓在建房、迎候亲戚、娶亲迎候媒人时,要边歌边舞跳窝罗。开头的唱词为盘家谱,首先唱颂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创造了人类,……[详细] |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及保山市部分傣族聚居区。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详细] |
《达古达楞格莱标》是德昂族迄今发掘、整理并出版的唯一一部创世史诗,全诗长1200余行,史诗与其他民族的创世史诗不同,情节单纯,始终以万物之源──茶叶为主线,集中地描写了这一人类和大地上万物的始祖如何化育世界、繁衍人类的神迹,并以奇妙的幻想将茶拟人化。反映了德昂族人对茶树的图腾崇拜。2008年6月7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申报的“达古达楞格莱标”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
景颇族的景颇、载侃、喇期、菠莪等支系的男子一般着黑色对襟短衣,裤腿宽。老人留辫子缠在头顶上,裹以黑布包头,青年喜裹白色头。外出时必挂“简阳”和长刀,以1武和尊严。妇女一般着黑色对襟或左枉短上衣,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上衣前后及肩上都针有很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六七个项圈或多串银链子和银响铃,耳朵上戴比手指长的银耳筒,手上带一对或两对粗大的荆花银手锡。许多妇女还爱好用藤茨编成藤圈。涂以……[详细] |
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德昂族是中国云南西南部跨中缅边境而居的少数民族,种茶、饮茶和用茶习俗历史悠久丰富,被誉为“古老的茶农”。德昂族的“酸茶”,又称湿茶,是采摘当地三台山大叶种新鲜茶叶密封在竹筒里发酵后制成,古法纯手工制作,茶味酸涩,苦后回甘,茶色金黄透亮,有独特的酸奶酪的香味,能生津解渴,具有解暑清热、消食的作用。 德昂族酸茶制……[详细] |
睡药疗法,傣医十大传统疗法之一,云南的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史料记载,傣医始祖医圣腊西答俄,创立了傣药“雅叫哈顿”,现已载入国家药典。随着傣医药医疗实践广泛深入,形成了傣族医药学理论,核心为“四塔五蕴”理论。“四塔”傣语为“塔都档细”,为:“塔拎”(土)即为人的肌体;“塔喃”(水)指人体的水血(体液);“塔菲”(火)指人体内的火气、热量、能量(阳气);“塔拢”(风)相当于汉族中医正气的范畴。……[详细]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象脚鼓舞流行于德宏州盈江县、瑞丽市等傣族聚居村寨。象脚鼓的历史悠久,有关鼓和舞蹈的民间传说甚多,属于祭祀性兼欢庆性的舞蹈。作为当地傣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象脚鼓舞表现了傣族人民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热情坚毅的性格特点。舞蹈由男性表演。一人敲象脚鼓,一人打钹。两人相互配合,同时出脚、收脚,有时面对面,有时背对背,边敲边舞,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成型的10套舞蹈动作,具有较……[详细] |
阿昌族舞蹈“窝罗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的湾中、勋可、内盖、横路、关璋、弄别、动来等阿昌族村寨,各地的动作风格大同小异。阿昌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是“窝罗蹬嘎”,“窝罗”是曲调主要的开始唱词,“蹬嘎”意为舞蹈,总称为“窝罗舞”。舞蹈主要摸拟飞禽走兽的动作,如麻雀步、猛虎下山等。跳麻雀步表示希望得到好运,跳时唱的是“巴松昆”;跳猛虎下山步表示扶正压邪,大吉大利,跳时唱的是“窝罗歌”。最早的……[详细] |
刀舞是从景颇族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由格斗刀术演变而成,历史悠久,但其渊源已无从考证。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景颇族聚居区。景颇族刀舞,景颇语称“闪欠戈”,是景颇族民间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舞种之一,是刚劲有力的男性舞蹈,不受时间、地点、舞者人数限制,在节日庆典和庆丰收、婚嫁、进新房等喜庆日子特别盛行,也可用于强身健体。表演形式分“单刀”、“双刀”两种。表演时多采用蹲式、跳跃式及快速灵活移动脚……[详细] |
芒市傣族传统制陶技艺潞西傣族土陶制作工艺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轩岗乡芒棒村芒巷寨。制陶工具有转盘“埋板”、木陶拍“扁波”、鹅卵石“麻幸”、木槌、木板、牛皮或竹席等,原料是当地的黑胶泥。一般经过取土、加沙和泥、制坯、晾晒、烧制等几道工序。品种主要有土锅、陶罐、甑子、茶壶等。潞西傣族土陶制作技艺传女不传男,均由妇女制作,土陶一直是当地傣族的收入来源之一。20世纪60~70年代,制陶工艺在该寨……[详细] |
浇花节,德昂语称为“散根”,是德昂族最有标志性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清明节后第七天举行。广泛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州潞西市、盈江县、瑞丽市、陇川县和梁河县,其中以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保存最为完整。从德昂族民间传说可知,浇花节的渊源与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德昂族地区有密切的关系。浇花节内容丰富,节日活动按照浇佛、供品品尝比赛、祭拜天地和念经祈求风调雨顺、打水给老人洗手、对歌和传烟、浇水、歌舞表演以及送花篮……[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