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榆林特产

榆林民俗文化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绥德可谓陕北秧歌的中心,那里的农村至今仍保留传统的秧歌表演程式、礼俗和风格特色,其中既有古代乡人驱傩的“神会秧歌”、“二十八宿老秧歌”,也有1942年之后才兴起的新秧歌。秧歌表演者常有……[详细]
  榆林小曲,系流行于中国陕西北部榆林市城区内的一种带乐器伴奏的坐唱。它其所以为陕北民间音乐的一支奇葩。是与自己特有的风格和特点有着很大的关系。榆林小曲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它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榆林,地处古河套文化和匈奴文化交融地带。赵汉时期。这里已是陕北的文化中心,但由于历代羌、胡、突厥等少数民族迁徙频繁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使这里的文化形态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据《榆林府志》载:自明成化九年(公元1……[详细]
  靖边信天游是广泛流传在陕西省靖边地区这块土地上的汉族民歌,当地群众称之为“山曲儿”顺天游。靖边信天游语言质仆,曲调优美感人,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是人们喜爱的的民间音乐形式,因而经久不衰。世代传唱,并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信天游,是草原游牧文化与农耕田园文化自然交融的最直白、最简洁的表达形式。靖边信天游发祥于于草原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古夏州——靖边—带,并主要流行陕北地区。靖边信天游就是草……[详细]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音乐之一,白云山道教音乐由三部分组成,即经韵曲调、笙管音乐、打击乐。是以经韵曲调、笙管音乐、打击乐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白云山道教音乐,并成为道教音乐四大流派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派。被誉为白云神韵,圣境仙乐。白云山道教音乐被誉为白云神韵,圣境仙乐。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北京白云观道士王真寿等,持陕西布政使司贴来白云山总理教务,首次把北京白云观的道教音乐传到白云山,因而……[详细]
  定边道情皮影戏是皮影戏、道情曲的总称,主要流传于陕西省定边县。定边道情皮影戏的结构分演唱、道白和耍线子。演唱即道情唱腔,有开板随子、观音慢板、观音尖板、伤音慢板、伤音尖板、还阳板、气死板、伤音九莲花、观音九莲花、伤音菩萨记等。每段唱腔尾声为“麻簧”(伴奏乐队用“啊、哎”衬词合唱“麻簧”),一般两句词一个“麻簧”。道白以定边方言为主定边方言。耍线子又称“前台”,即操作皮影(俗称“皮娃娃”)表演。定边……[详细]
  神木酒曲,主要流行于陕北地区,是当地广大群众喜闻乐唱的一种民间歌曲,并且和群众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酒就有曲,无曲不饮酒,无曲不成宴,已形成这里的饮酒习俗和一种文化特色,伴随着这种习俗而产生的神木酒曲更是当地值得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省的神木县自古就有饮酒的习俗,这是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决定的。其一,这里属于北地边关,气候寒冷,人们常常用酒来御寒,所以饮酒的习俗就流传开来。家里来了客……[详细]
  秧歌,俗称“社火”,在横山流行甚广,是人人熟悉、老少皆爱的一种世代相传的群众性文艺活动。每逢新年、春节、元宵、国庆等盛大节日,工人、农民、学生、干部都以秧歌表演助兴,特别是春节、元宵、秧歌则遍及城乡。秧歌是多种文艺节目的综合表演形式。它白天沿门子,晚上踏大场、唱贺调,同时常常把腰鼓、龙灯、狮子、竹马、高跷、霸王鞭、扇子舞等节目穿插在秧歌队中表演,称为大秧歌。秧歌的动律特征是“扭”、“摆”、“走”,……[详细]
  白云山庙会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白云山庙位于陕西省佳县城南5公里的白云山,东距黄河西岸约1公里。据《州志》记载,白云山因峰顶常有白云缭绕,故名。白云山山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直抵黄河西岸,依山建庙,故名白云山庙,也称白云观。据《葭州志》和庙内石碑记载,云山庙由道人李玉风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玉风道人云游到白云山,见这里孤峰耸立云天,雾霭飘浮……[详细]
  清涧是陕西省2004年命名的“道情之乡”。清涧道情在陕西陕北地区一直以广场艺术的形式流传于汉族民间,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何为道情呢?相传在唐宋时,道教在陕北一带盛行,道人们以道学为意创音谱曲,作出了一种用于宣传道家学说的演奏乐曲,叫做道曲,并制作了与之相应的渔鼓和简板等伴奏乐器。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喜欢,又将历史故事、神仙鬼话编成各种曲种,这一来果然被众人广为传唱。人们将这道曲与酒曲、爬山……[详细]
  吴堡县张家山手工挂面制作技艺被列入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1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4年,吴堡县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亮相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二集《心传》。主要传承人有霍根成、霍来俊,霍步峰、张世兴等。吴堡县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是一种古老的汉族面食,已有上千年历史,其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因“茎直中通”(每条挂面的横切面都有针尖般小孔),故有空心之称。靠着父……[详细]
  转九曲“偷灯儿”九曲也称灯场,转九曲称转灯儿。转灯儿可以转换运气、消灾祛病,早生贵子。所以感觉运气不顺、病魔缠身的、新婚夫妻和久婚不育的都要转灯儿。而求子女的转完端一盏灯儿回家,预示将儿女带回家。端个头灯儿则更保险,等于菩萨将今年的第一个“准生证”发给你。端灯儿也叫“偷灯”。转灯儿讲究转圆,一是指转灯儿的人前面的已经转完出了彩门,后面的还在进门,沿续不断,灯场内没有空隙。站在高处观灯,锣鼓家什通天……[详细]
  陕北“吴堡水船”始于明代,流传至今,它集秧歌、戏剧、小品、快板、顺口溜、唢呐吹奏乐、击乐为一体,是吴堡县境内春节文艺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并做为一个独立节目存在。整场节目的表演时限一般在2小时左右,表演时间固定在晚间,表演地点设在广场。陕北“吴堡水船”的固定人物有老艄(1—2人)、小艄(1--2人),乘船女(1--2人),非固定人物一般有老婆、张公背张婆等。使用导具……[详细]
  陕西省按照《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经申报、评审、公示等程序,省政府批准公布将榆林市横山区文化馆申报的“横山区炖羊肉制作技艺”项目列入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横山羊肉甲天下。横山地椒羊肉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陕北横山羊肉(香草情牌、香草园牌、双城乡牌)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横山羊肉是一个非常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它具有肉质细嫩、肥瘦相间、高蛋白、低脂肪……[详细]
  包头肉,是佳县传统特色名吃,据葭州志记载从明万历年间从宫廷传入逐步进入千家万户。具有百年的灿烂饮食文化,每逢过年,红白喜事普通百姓的饭桌上少不了一盘地道的包头肉,它是招待贵宾,佐酒的最佳配方。尤其是通镇赵军军师傅传承百年老字号,三辈制作包头肉,色香味俱全更是佳县一绝!包头肉制作方法:猪头猪蹄的毛用传统办法清理干净后。将猪头切成块,用大火熬煮,加入盐、姜沫、藿香沫等调料,直到用手可以撕下后将其切成细……[详细]
  柳编可以说是沙漠地区文化的产物。千百年来,在沙漠草滩上生息繁衍的人们,经过不断的生活实践,利用盛产的沙柳,创造出各种类型、不同作用,多种造型的柳编用品,如笸萝、簸箕、纳粪兜、针线笸萝等。在陕北的柳编制品中,榆阳的柳编制品颇负盛名,用料考究、工艺精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榆阳柳编主要是用沙柳,此柳木材质软,可用于圈林、筑篱、编排柳栅、挂淤防洪、结扎风墙,拥扎柳鞍、建筑简易房屋及牲畜棚圈。细嫩的柳枝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