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民间有面塑的习惯,别具风采,是一年一度的春节,寒食面塑作品。主要作品有“枣山山”、“花花”、“献卷卷”、“梳背背”、“兔兔”、“燕燕”,构思精巧,千姿百态。其中尤以“燕燕”最受人们喜爱。每逢寒食节,家家捏“燕燕”。主要以“老燕哺雏”、“小燕反哺”为主题,仿十二生肖动物制作,用线穿成一串串,挂在墙上,表达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详细] |
在鱼河众多的寺庙中,位于古堡北城永昶门东侧城隍庙绝对值得大书特书。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创建之日算起,它已经有了500余年的历史,当地“城隍救康熙,获封府城隍”的传说,更是为鱼河堡城隍庙增添了无尽的神秘色彩。正月十三这天,适逢鱼河堡城隍庙庙会。作为延绥三十六堡中的一座普通军堡,鱼河堡城中的城隍却位居府城隍,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呢?据史料记载,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登基称……[详细] |
定仙焉镇位于陕西省绥德县东南部50公里处定仙岭道西部焉口,北接吴堡县,南连清涧县,东面濒临黄河,是绥德县最偏远的一个大镇,因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慕其仙境歇息而得名。娘娘庙位于定仙焉镇何家碱东头土台上,娘娘庙原在腰崖峁,明代成化年间迁建于此。传说有年3月18日,一只千年老狐狸跑入腰崖峁娘娘庙,把娘娘庙的神牌衔到定仙焉何家碱东头土台上,人们发现神牌不在神台,就到处去找,在何家碱见到神牌端端正正地立在土台上……[详细] |
定边民间道教音乐通常是道士们作道场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内容。道场是为善男信女祈福禳灾、超度亡灵而设坛祭祷神灵的宗教活动。有以下两类:一、祈福道场:大则为国家祝厘、禳解灾疫;小则为民安宅镇土、祈福祝寿。祈祥道场程序:选择吉日(玉皇大赦、庶民上表之日)。吉日前七天,祭主家清扫宅院,忌荤食(俗称:清锅灶)。布置场面。于正房中央墙壁悬挂《三清神主》;对联是:三清此日临金殿,玉帝今朝赴醮筵。横眉:万圣临。供桌上……[详细] |
中国狮雕,无论数量之多和种类之中,均为世界罕见。狮子和龙一样,是中国的一种吉祥象征。狮雕在世界范围又是流传最早和最广泛的一种动物,流传的过程牵涉到人类文化史,尤其从一个测面记录了世界性宗教的发展与演变的踪迹,对世界古代民族的兴衰,东西方交往等方面,也是一种形象的印证。炕头石狮产生在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带,是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簇石雕艺术奇葩。它的文化沉积十分深厚,蕴涵着中华民族纯正的气质,负载了中国北方……[详细] |
搬水船是反反映在黄河渡口上的故事,一般是在晚上大场子结束后或者白天大秧歌在过街时进行表演,有时与戏剧相结合被搬上舞台。通过演员的引船、推船、停船、拐弯等惟妙动作真的像在水中行驶一样,优雅欢快,同时也用唱歌、说快板、独白、对白等形式进行逗趣取乐,整个场面充满喜剧色彩。……[详细] |
榆林地区群众十分好客,亲戚朋友上门,热情接待。群众认为:有亲朋上门是自己的荣耀,也是有人缘的标志;如果亲朋好友长久不上门,则是生活破落或离离寡合的表现。客人来了,主人开门并揭起门帘迎接,让客人先进,然后自己才进门。进门后,主妇就扫席子,铺毡,让客人上炕。客人不上炕有“立客难待”的说法。上炕要脱鞋,俗话说,上炕不脱鞋,走了再别来。客人上炕后,主人敬茶敬烟,问寒问暖,给客人敬东西时,主人用双手递送,毕……[详细] |
横山县境内流传的陕北说书,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从事说书的人多是盲人,六十年代初有百余人,遍及全县。建国前,盲艺人走门串户,为群众说平安书、祈福增寿。建国后,说书成了一种娱乐享受。横山说书形式简单,活动方便,不受时间、地点和听众人数的限制,穷乡僻壤都可到,家庭院落,田间地头也可说。陕北说书原来只是一人表演,在右小腿绑三层竹板,左膝上绑一扇小铜钹,右手背戴一串蚂蚱子,配合……[详细] |
横山县刺绣是历代民间劳动妇女们的艺术,在民间美术中属于最基本、最古老的艺术品种之一。理清陕西省横山县民间妇女刺绣的历史,或横山县妇女在某个历史阶段或事件中的刺绣状况及作用等,并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对横山民间刺绣艺术的研究,必须先更好地理解陕北人的历史和文化,并为陕北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增添新的视角。在研究方法上,要运用图像学、形式分析、调研采访等方法,力求对陕西横山民间刺绣艺术有较全面的认识。一、横山……[详细] |
陕北盛产枣儿,那枣儿又大又红,像一颗颗玛瑙似的,令人垂涎欲滴。陕北有这么多红枣,群众的生活习俗和红枣密不可分。中秋节前后,枣儿红了,一颗颗红枣密密麻麻地挂满枝头,河湾沟岔,到处红彤彤的。农家怀着喜悦的心情,用竹竿或木棍把枣儿敲打下来,于是满地红艳艳的,来人不拒,任你品尝。新鲜的枣儿脆格生生、甜格滋滋,令你胃口大开。农家把枣儿捡拾回家中,馈赠亲友,正像陕北民歌中唱的那样: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那亲人尝……[详细] |
陕北匠艺丹青是一种绘画性装饰艺术,包括建筑彩画、庙宇壁画和炕围画、灶台画、家用木器装饰画、玻璃镜匾画等种类,主要流行在我国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的城镇和乡村,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陕北匠艺丹青依托土、木、石、泥等工程作业,通过多种技术,施用于各种材质,来实现画艺,它在建筑物的装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功能。陕北匠艺丹青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它不仅能够通过油……[详细] |
抬龙王,又叫抬龙王爷,它是庄稼人所有求雨活动中,最悲壮、最声势浩大的一种。龙王爷是庄稼人一生最崇敬最惹不起的神灵,龙王庙也几乎村村有。虽然村村都有龙王庙,可这许多个龙王爷中间,就有个灵验和不灵验的问题了。困此,抬龙王爷前,一般都会选附近村子里最灵验的那一位,不一定就抬自己村中的这一位。这样,就有个请龙王爷的问题了。请龙王爷,也不真是把龙王庙中的龙王爷(塑像)请到自己村中来,而只是请来龙王爷面前的木……[详细] |
在陕北大地上,有一种特殊的民俗:敬拜土地。这种民俗可以列在各种民俗的前列。可以说,每一位上了年纪的陕北人从内心到行动年年都坚守着这样的民俗,这种民俗既是陕北农耕文化内核的重要元素,又是非物质文化遗存的应有组成部分。可惜的是,这样的民俗不仅在民间面临消解的危局,而且在文化人中间也面临头脑不知、思维浑浊甚至认识漠视的困局。敬拜土地民俗的深厚土壤:对于世世代代依托土地谋生的陕北人而言,无论从内心,还是从……[详细] |
山曲主要流传在山西西北部的河曲、保德和陕西的府谷、神木一带,内容多为情歌,少部分内容为“走西口”。历史上的晋西北地贫民饥、灾荒频繁,农民迫于生计,走出山西与内蒙古交界处古长城的关口(即“西口”)逃荒,到河套一带打工谋生,谓之“走西口”。丈夫出外遭磨难,妻儿在家受凄惶,生离死别,相互思念,这种特殊的生活现象,孕育了山曲“走西口”。“走西口”的苦难生活,在山曲中大量有所反映。从山曲流行的地区看,南边大……[详细] |
吹唢呐是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唢呐曲牌是有讲究的。红事白事都有专门的套曲。红事以大摆队(亦称得胜令)为主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为主旋律。以前,一班吹手由五人组成,两个吹唢呐者,既一个压上眼吹高音(吹上手),一个压下眼吹底音(吹下手),另外三个分别是擂鼓的……[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