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渭南特产

渭南民俗文化

  郃阳提线木偶戏(又称“郃阳线胡”),地处渭南黄河之滨,与山西西部地区相邻,是中国北方提线木偶的独有之秀。明末清初,号称“关中八高士”之一的郃阳举人李灌(向若)对线戏的唱腔、音乐、剧目及木偶制作等方面作了较大改革,使其更趋于完整化、戏曲化。清乾隆、嘉庆、同治年间曾多次前往苏州、扬州、北京等地演出,影响极大。该剧种包含了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技巧和创造性的独有特技,赋予提线木偶以艺术生命,使……[详细]
  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是流传于陕西省韩城市的一种汉族音乐舞蹈。现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韩城行鼓历史悠久。据传,元灭金后,蒙古骑士在韩城敲锣打鼓,欢庆胜利。韩城群众沿袭模仿,成为民间鼓乐。传统的表演,鼓手都头戴战盔,腰束遮鞍战裙,击鼓时仰面朝天,成骑马蹲裆式,模拟蒙古骑士的神姿。韩城行鼓在历史上还是祭神的鼓乐,因此,鼓手们身上又多了一件神圣的黄马褂。平日受苦受难的庄稼人,只有……[详细]
  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是陕西关中东部的澄城县尧头镇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当地出产粗瓷。该地煤炭资源丰富,又有坩土矿分布于沟涧的石崖中,夹生白、紫两色的原料,便于烧制陶瓷、砂器。当地农民利用农闲,夏秋制坯彩绘,入冬烧窑销售,代代相传。2006年5月20日,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溯源澄城陶瓷主要产于尧头镇,据《澄城地名志》记载,尧头镇古称“窑头镇”,因瓷器……[详细]
  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皮影戏曲剧种。长期以来,久为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世代流传,久演不衰。……[详细]
  同朝皮影戏是陕西省渭南市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经过上百年的流传,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时至今日,每逢庙会、婚丧嫁娶、贺寿等喜庆时日,当地人多请皮影戏来助兴,同朝皮影戏是群众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形式;2008年,同朝皮影戏入选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朝皮影戏是陕西大荔、朝邑一带早期流行的汉族民间小戏剧种,腔调为“碗碗腔”演唱。产生的年代无文献可考;相传有二,一曰为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生下来时整天……[详细]
  华县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形成于清代初叶。因其主要流传于关中东府渭南二华、大荔一带,所以也称其为东路碗碗腔。该剧种唱腔板式齐备,伴奏乐器很有特性,细腻幽雅、婉转缠绵,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皮影造型优美,人物个性特征明显、选料考究、制作精细。清乾隆、嘉庆年间,戏剧家李芳桂等文人、举子,为碗碗腔皮影著有《十大本》等许多传统剧目,至今流传,并被其他剧种移植、改编搬上舞台,久演不衰,为陕西的戏曲艺术作出了……[详细]
  阿宫腔系陕西关中中北部地区(礼泉、咸阳、泾阳、高陵、临潼、耀县、富平等市县)皮影戏中独具特色的一枝奇葩。其唱腔旋律不沉不躁、清悠秀婉;行腔中的“翻高”、“低遏”、“一唱三遏”为其特色。阿宫腔音乐长于刻画、抒发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如《王魁负义》中焦桂英唱段的凄楚哀怨、热耳酸心;《白蛇传》借伞中许仙与白素贞对唱婉转情切、缠绵悱恻;《杜鹃山》中雷刚哭大江则高亢激越、荡气回肠。这些经典唱段不但为广大观众所……[详细]
  澄城县位于陕西关中盆地东北的黄土高原上,宜农宜牧,民情淳厚,依山邻水,物产丰富,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和特点鲜明的民间鼓吹乐——澄城鼓吹乐艺术,是陕西省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澄城鼓吹乐艺术是流传于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的民间音乐,主要活跃于沟南、沟北、城区及周边地区。演奏形式多样并以三大区域即溶又分的相互依变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奏风格。澄城县的民间鼓吹乐活动发展到清末和民国初年……[详细]
  东峪孝歌是流行于陕西省华县西南山区的汉族民俗文化。孝歌,又称哭歌、丧歌、白事歌。东峪孝歌体现了古老的山区人民行孝和社祭文化,承载着山区人民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东峪山区长期的农耕历史和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它是原始农耕祭祀亡人礼仪活动的雏型,孕育的“孝歌”这一礼俗活动被保留下来。东峪孝歌是山区人民悼念活动的不可忽视的礼仪形式。它体现了山区汉族劳动人民祭祀活动的特点。山区人民几乎逢亡人必唱“孝歌……[详细]
  合阳民间唢呐是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合阳县及其周边地区。合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地区东部,在夏商周三代,合阳为“有莘国”,春秋战国称西河,秦时置合阳邑,汉初设县至今。合阳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深厚。古有莘国时代,以《关雎》为诗经开篇的代表作品,开创了爱情诗之源。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追求美好,憧憬未来,以歌咏志,以曲杼怀,唱出心声,吟出情韵,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合阳民间唢……[详细]
  “花苫鼓”流传于渭南地区大荔县石糟乡九龙村,是一种少见的由女子(过去是男扮女装)击鼓、男子伴奏的民间舞蹈。表演时,鼓手腹前挂一个扁圆小鼓(鼓的直径约35厘米左右),并用一块长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的彩花绸缎做鼓围子,围遮鼓帮,垂于鼓下,当地俗称“鼓苫子”,“苫”,当地方言,指用物遮盖的意思。花苫鼓由于鼓手扮相俊秀、服饰华丽,群众又称其为“花鼓”、“花社火”。表演时,女子击鼓、男子击镲敲锣伴奏,另……[详细]
  华阴素鼓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华阴素鼓是陕西省华阴市独有的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活跃在华阴卫峪乡双泉村一带。华阴素鼓素来源于先民们的狩猎活动和部旅格斗情状的意写,因而其表演程式的形象性、情节性和摹拟性都比较明显。华阴三河口附近的泉店,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在这里不但唱出了令人回肠荡气的老腔,还打出了撼天动地的“素鼓”。素鼓是中国古文化的一个活化石。它的发端可以追溯至人类文明初启的四五千年以前,属……[详细]
  合阳撂锣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主要活跃于陕西省合阳县黄河塬畔的西中雷和南吴人等村庄,是黄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省第二批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合阳撂锣随着鼓点把锣抛至上方而得名,合阳撂锣只有—个基本动作,即边舞边走边将大锣抛向空中。表演分为“行进式”和“场地式”两种。行进式常和高跷、花杆、彩伞(即儿童花伞组成的队伍)等组成综合性民间舞队,在打击乐队的率领下浩浩荡荡的进行游乡转村表演。……[详细]
  韩城围鼓,又称西川锣鼓,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城围鼓主要流传于陕西省渭南市的韩城市,其中又以薛峰境内原十二村(今名王村)的围鼓最负盛名,因其所居地为薛峰境内,故又名薛峰围鼓。相传薛峰围鼓是从北宋时期流传下来的,宋辽战争期间,薛峰川境内为战争的前沿阵地,相传杨家将中的杨九郎经常带领北宋军队在这里出没作战,后人为纪念杨家将,便将杨家将击鼓作战时鼓乐流传下来。后又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创新,创造出一大批……[详细]
  田市八仙鼓是流传于陕西省渭南市的大荔、蒲城、富平、白水一带的民间舞蹈,其中以渭南田市镇最驰名。田市八仙鼓是将扁鼓系于腰腹前击奏的舞动的一种汉族民间社火舞蹈,因传统表演时每次有八位鼓手而得名,流传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八仙鼓反映了勤劳的汉族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相传田市八仙鼓与古代军旅操练习武有关。据考现今的渭南市田市镇,原是我国春秋战国孟尝君田文的封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