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渭南特产

渭南民俗文化

  线戏是合阳县独有的民间艺术,据传“始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历史悠久;它有自己专用的声腔—“合腔”(一度曾称“线腔”);它的偶人面部丰满,酷似唐俑;唱腔苍凉悲壮、慷慨激昂,展现了渭北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线戏剧目丰富,据传有五百本之多,且有大量艺人们即兴创作的“捎戏”,诙谐幽默,语言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合阳提线木偶艺术团是专业艺术团体,此外还有三家民间班社,坚持经常演出。八十年代以来多次赴省晋……[详细]
  在五光十色、林林总总的中国饭食中,说饺子是食林骄子,怕是一点也不过分。无论是在招待贵宾的盛大宴会上,还是平头百姓日常生活的饭桌上,它都备受推崇,出尽风头。在合阳人的饮食民俗中,饺子也无可争议地成为宠儿。饺子在合阳人的口语里称为“煮角子”或“水饺”;如果是猪、羊肉做馅,则叫“疙瘩”。合阳饺子的形状最简单的是圆形面片放上馅子对折,边沿捏紧,形如半月;也有的在招待新女婿或重要客人时,把饺子沿捏成花边,增……[详细]
  华县皮影制作技艺是陕西省渭南市华县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其历史可谓久已,远可追至唐、宋时期,发展鼎盛期当在明、清之际。要经过削、磨、洗、刻、着色等24道工序,刻三四千刀才能做成。皮的泡制工序首先是选皮,选用不满三岁口的牛的皮,以现宰杀的黄牛皮为最佳,然后把选好的皮浸入清水中根据当时的气温,每日换水浸泡数日,到用手轻拽牛毛能掉为好,再将泡好的牛皮搭在一根碗口粗细,长约1.3米的木桩上(注:木桩一端埋于……[详细]
  细狗撵兔历史悠久。早在《史记.李斯》传中就有“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的记载,汉时蒲城属皇室上林苑的一部分,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有“兔园夹池水”的记述,可见蒲城当时已是皇室猎兔的狩猎之域,唐太祖李渊、太宗李世民也分别猎于(蒲城)伏龙塬和尧山。农业大县的特定环境,加上唐时京兆赤县的特殊地位,使唐皇室狩猎娱乐活动流传于蒲城民间,产生出细狗撵兔的民间竞技活动习俗。蒲城之细狗,乃渭北名犬。“黄瓜嘴,羊……[详细]
  白水县有仓颉庙,每年谷雨时节举办庙会,会期七至十天。以前,白水县洛河以北的百十个村子,成立有专门的庙会组织,称为十大社。一年一度的庙会由十大社轮流主办。庙会前半个月是清明节,十大社的会长来仓颉庙烧香膜拜,祭扫仓圣之墓。继而,开会商量本年度庙会事宜。这一天,各大商号、戏剧团体、乐户、纸炮商争相到庙内报到。并决定请剧团、乐团等各项事项。庙会前几天,社长和住庙和尚一起清扫庙内庙外,冲刷石碑、砖雕、柱联等……[详细]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泪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七夕又称乞巧节、双七节、中国情人节等。牛郎织女天各一方等鹊桥相会的悲剧故事传至今天已经演变成劳动人民(主要是妇女)向巧娘乞巧、求福的民俗活动。大荔乞巧节活动独具特色。活动有组织、有宣传、有内容、集传承传统、娱乐人民、宣传地方、挖掘技艺能人,体现了……[详细]
  澄城手绘门帘俗称门帘画,是用传统水墨画的手法,直接画在特制的粗布上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画面布局分为三大部分,上下两部分均为对称的人物图案,中间用一组花鸟图案,把两组人物画面隔开,上部以圆形画面表现形式,意为天圆,下部则用方形画面表现,意为地方,上部圆形四角配以各类花卉、蝴蝶等角隅纹样,两边常用对称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花卉图案装饰镶边,整体画面方圆有致,构图丰满,典雅大方,在画法上先用浓墨勾勒……[详细]
  韩城阵鼓是一种古老的社火表演形式,盛行于陕西韩城南部,尤以南塬的城北村最具代表性。韩城阵鼓起源无详实可考。城北村始建于周朝梁惠王十九年,周朝人尊崇礼仪,民间仿照朝阁礼乐“钟鼓乐之”,有文字记载的韩城阵鼓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韩城阵鼓是一种宫廷式锣鼓,表演时气势宏大,队伍严整有序。虽为宫廷式锣鼓,其严谨表演形式却融入了喜庆的因素。群众将其用于自娱自乐,庆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颂扬公德。整个表演队伍喜……[详细]
  潼关南街芯子产生于古潼关南街辖区境内,这里与晋、豫接壤,依山傍水,历史上水陆交通发达,异常繁华。南依秦岭,北临黄河,潼洛河从村中欢乐流过;南街芯子就是这里勤劳朴实而又充满生活热情地先民们,用自己聪明才智创作的社火艺术,早在初唐时期演出就非常走红,在当地及周边地区久负盛名。古以木制骨架为装饰艺术,以后铁制骨架为各种装饰艺术的“芯”,可承载一至数名小孩子,加上动作表演,以高、险、奇、巧成为特色艺术,深……[详细]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澄城刺绣,是陕西渭南澄城县的农家妇女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表达感情时创造的艺术品,是在农耕生产和生活中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生活理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子庆寿、丧俗祭祀等民俗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既实用又美观。澄城刺绣渊源流长数千年,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部的澄城县是这种民间艺术的发祥地。澄城县自秦汉时始设县邑……[详细]
  面花俗称花馍,自古以来,是陕西澄城当地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手工艺术,根据有关资料分析,民间面花工艺技术,可追溯到汉朝初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所以从最初单一的祭品形式发展到目前的品种多、花样全、技术含量高的艺术作品,无论是四时八节、婚丧嫁娶、生子庆寿,都足馈赠亲友的佳品。澄城面花,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图饰纹样,与丰富的民俗风尚紧密结合,展示出人类生死繁衍,代代相传的程式,蕴含着朋门对美好生活……[详细]
  流传于陕西省韩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城秧歌,俗称“唱秧歌”,属陕西汉族民间流传的“小对对戏”形式,它与“渭华秧歌”“洛川秧歌”等均属两三个演员表演的秧歌小歌舞。韩城秧歌大都由一旦一丑(最多不超过三个角色)来表演有故事、有人物的演唱或小戏。韩城秧歌多于正月十五夜晚在村中广场上,铺张草席做舞台,俗称“地摊子”,组织邀请七、八对唱秧歌的艺人相继表演,以欢度佳节,庆贺丰收。韩城秧歌常演的剧目很丰富,题材广……[详细]
  潼关古战船孕育、诞生于古县城附近的高桥乡、秦东镇,辐射、兴盛、传承于高桥乡高桥、税村一带,其装扮表演以古代战船为原型,故得此名。西汉时初见雏形,明清时发展兴盛。古战船表演分为五个部分:一是流星、铁鞭开路和静场,二是竹马先行,三是古战船表演,四是舞狮舞龙,五是锣鼓助阵,煊染战场气氛。竹马、战船均以彩绘、剪纸、绢花装饰,有龙、虎头像以示两阵。竹马、战船表现了潼关古代水陆两战的配合形式,是黄河流域古代战……[详细]
  五圆鼓又称“打五圆”、“五子登科”,表演者要同时敲击一面大鼓四面小鼓(也有两面小鼓称为“打三圆”),伴有唢呐、大锣、小钗等乐器,打五圆共分引子、双凤朝阳(双锁呐)、打五圆、结尾四个部分,鼓手主要特技有缠项、单扫边、双扫边、对角线击、抛槌、转背击等,其槌法轻重有致,张驰得当,在音乐的节奏中,呈现出起伏、跌宕、顿挫的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详细]
  古乐曲谱“谏公”是韩城市西庄镇杨村王门后裔尊神敬福的一种独特表演形式,古韵古味,优雅动听。“谏公”曲谱由来已久,清顺治年间,王姓家族每年春节正月初一祭拜祖先,在祖先牌位前敲打“云锣”、“海牛”等乐器演奏的这种乐曲,以示不忘祖恩。康熙年间,因天下安定,王姓人丁兴旺,生活富裕,祭祖时感到乐曲单调,乐器破烂,后购置回铙、钹、云锣、海牛等乐器,经过精心探讨,将曲谱起名曰“谏公”(即尊长之意),从此每年春节……[详细]